

主編:MRJANE | ID:PUJIJIANGXIN 翻譯:awu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 堆肥就是模仿大自然有機物分解的過程,為微生物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其能以較高的速度分解有機物質。
最后,將有機物轉化為深啡色、具泥土氣味而又有養份的穩定腐殖質,稱為堆肥。 在過程中,堆肥會在特定的濕度和含氧量下產生高溫,將當中的病原體和植物種子等殺死。堆肥實際上是將自然界中的自然分解過程加快,而堆肥本身可以將農場內的作物殘余和動物糞便循環,并變成有用的土壤改良劑。
 堆肥中的養份并不是即時能被植物吸收,當中還必須經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過程,因此堆肥會被稱為「養份貯存庫」,養份會慢慢的釋放到泥土中讓植物吸收,減低因養份流失而造成的污染。而堆肥當中也含有一些抗生素、細菌和昆蟲,它們會釋放一些抑制病的害蟲,因而施用堆肥也是有機耕作當中,預防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堆肥也是有機質的重要來源,它能改善泥土的鎖水能力、透氣能力和養份的保留能力。蟲害的物質,甚至一些昆蟲會捕食泥土中。 堆肥的原理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中溫期、高溫期、冷卻期和成熟期。
物料剛開始被分解的階段。中溫細菌會分解水溶性較高及易降解的物質,從而產生熱能。堆肥的溫度一般介乎25-45°C之間。
當溫度上升至超過50°C時,中溫細菌會逐漸被高溫細菌取代。適應高溫的微生物例如放線菌(Actinomycetes)開始主導分解過程,較容易降解的物質,例如糖、淀粉質、脂肪和蛋白質等得到快速分解,酸堿度因為蛋白質分解過程釋放氨氮(Ammonia)而上升。若溫度超過65°C,太高的溫度會把部分微生物殺死,限制了分解的速度。所以應定期約每3日翻動堆肥一次,引入空氣令溫度保持在50-60°C左右,這樣便可將大部分的病源體消滅。
當沒有足夠的新鮮物料供應細菌消耗時,堆肥的溫度便會慢慢下降至45°C或以下,中溫細菌及其他生物便會在堆肥內繼續分解的物質。當堆肥溫度下降,真菌開始重新主導分解過程,并開始分解剩余的纖維素,這個過程可能維持幾星期,直至溫度下降至一個穩定的水平后,堆肥便會進入腐熟期。
 要達到有效的堆肥過程和制作高質素的堆肥,我們需要透過控制以下各項條件來優化堆肥過程。
最理想的碳氮比例約為25至30,所以于開始堆肥前應估計不同原料混合后之碳氮比例才將它們充分混合(可參考表1 )。

堆肥過程最理想的濕度大約在50至60%左右。由于肥堆所產生的熱力會使水份不斷以水蒸氣的形態流失,所以需要于高溫時期定時加入水份,確保肥堆中微生物的活躍性。
進行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主要是耗氧細菌,所堆肥物料需加入澎松劑如小木塊、碎樹枝等增堆肥的透氣能力,混合比例通常為一份豬糞對一份澎松劑,有利機械打氣的效益。另外,每3至7日將肥堆翻動以保充肥堆內的含氧量,使分解過程能順利完成。
堆肥的高溫期需維持在攝氏55-65°C之間讓高溫微生物快速地分解機質,并有效地把致病的病原體、蟲卵及雜草種子殺滅。非密閉式堆肥裝置的高溫期需連續維持15天才達到除病原體的預期效益。若堆肥的溫度過高,可調低機械打氣的頻率或翻堆的次數來控制堆肥的溫度。

腐熟堆肥結構疏松,呈深褐色,沒有刺鼻臭味而呈泥土香味。
堆肥不僅含有氮、磷、鉀、鈣、鎂、硫等多量養分元素,也含有鐵、錳、銅、鋅等微量元素,供給作物均的養分。 因為有機肥的肥效是緩效性,可作基肥使用,對泥土有保水保肥的功效,增加土壤生物樣性,連續使用時可積累泥土的養分儲備。 每畝地每年的投入不少于1公噸,但可高達4公噸。 也可利用堆肥浸取堆肥茶,作追肥用途。

source: https://www./ticle 

點擊:混栽種植是一種以自然方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種植技術 
點擊:傳統夯土技術| 利用「彈性形式夯土」方法蓋土袋房入門教程

點擊:「火箭炕,火箭爐」為什么比傳統「爐子」節省80-90%的木材,還無煙? 
點擊:火箭爐烤箱:如何建立您的超級高效火箭爐面包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