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遭遇腿疼,表現形式真是五花八門。從大腿開始往下,各個部位的疼,都可能發生,其中尤其以小腿疼為最常見。” 至于腿疼的原因,同樣也是五花八門。有跑姿不好的,休息不夠的,跑量驟增的,有鞋不合適的——甚至見到過網上有人問,為什么ta穿大牌跑鞋腿疼,雜牌廉價鞋反而不疼的。 很多時候,客觀上可能都沒有導致腿疼的缺陷(跑量沒有驟增,跑姿一如既往地美好,休息很充分,穿的是正經跑鞋),引起的疼痛,可能僅僅是換了雙鞋,需要磨合而已。 一、乍然間穿輕便鞋導致小腿疼 絕大部分嚴肅的跑步愛好者,是從慢跑鞋開始的。 慢跑鞋,從設計上來說,都盡量是重盔重甲,對身體好生保護的。 從性能上來說,或支撐、或緩震,對腳和關節的保護,極盡廠家技術之能事。 從外形上來說,鞋的前后落差很大,一般在12毫米或更多,除了后跟有廠家自研的緩震功夫,高級的鞋型,在前掌也用上這樣的技術。無論你是腳跟落地跑法,還是腳掌落地跑法,總之都能盡量把沖擊力化去。 我自己的體會, 慢跑鞋對膝關節,腿骨等的保護作用,不容易直接感受到。最直接的體會,是對最容易疲勞的小腿的保護。亦即,穿慢跑鞋,小腿的確比穿競速鞋時感受的壓力更小。 穿慣了慢跑鞋,驟然去穿薄底快靴——我明白了,古代捕快都穿薄底快靴,就是為了跑得快——競速鞋,直接的腳感,一是抓地感增強了(腳底與地面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就是鞋底薄了),二是小腿繃得比以往緊了——鞋底前后落差小了。一般也就8毫米,有的甚至只有4毫米。 從慢跑鞋的12毫米前后落差,到競速鞋的4毫米落差,小腿一定會比以往更加緊繃。 之前,坊間對國產馬拉松訓練鞋多威的議論,多有“大神才能駕馭多威”的說法,字面的意思,是多威需要功力深厚的人才能穿。背后的邏輯,是它更累腳。有的朋友直接明說,功力不行的人穿多威,小腿會抽筋。 小腿是腳抓地、蹬地、發力的主要部位,跑步中,這組動作不斷地重復發生,小腿是最容易疲勞的部件。對于大神來說,小腿強大,且多數養成了前掌著地的習慣,所以,落坡高低,對他們影響不大,對蹬地沖擊力的緩震,對他們更是沒有必要——過于緩解沖擊力,實際上也就削減了前沖的動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初中物理內容)。所以,對于小腿足夠強大的人來說,過度的保護,反而是他們所舍棄的。這就是大神喜歡穿保護小的輕量型、競速鞋的原因,而普羅大眾,習慣了慢速和保護,乍然間換到輕量型鞋的時候,容易導致肌肉疼,尤其是小腿疼。 二、有時候,就是換了雙鞋的緣故,哪怕都是專門用途的跑鞋 即使都是專門的跑鞋,鞋型不同,設計理念不同,穿著時,對肌肉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 我穿過若干雙Saucony的緩震鞋,頂級和次頂級都有,每一雙退役時都很依依不舍,感覺良好,從基礎薄弱時,到有一定基礎時,從來沒有發生小腿疼的記憶。Asics的Kayano支撐型鞋,雖然在我手里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也從來沒有腳疼的感覺,但是擁有良好口碑的Nimbus,在剛開始的時候,卻無論怎么試驗、甚至不斷地更換鞋帶的結法,總是腳底疼。 后來,隨著換了一雙其他牌子的鞋墊之后,問題完美解決。 更令人稱奇的是,我在出差途中臨時買了一雙迪卡儂100多塊錢的極度輕量化的跑鞋,竟然在出差回來之后,一直穿,跑了6-700公里,卻也沒有明顯的腿疼的記憶。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候并不能說跑步基礎有多扎實的階段。 還有不可思議的是,今年年初(是在去年年底腿傷的恢復階段),開始試穿被坊間所稱“只能大神才能駕馭”的多威MR3900征途,不僅沒有腿疼,反而在后來的大半年中,成為最喜歡穿的一雙鞋,直接覆蓋手頭任何一雙大牌。 由于從它這里得到的鼓舞,在鞋柜里塵封多年、一直不敢拿出來試驗的一雙定位競速鞋的Saucony Kinvara,得以重見天日,現在在間歇跑的時候穿它。 需要說明的是,我有兩雙多威MR3900輪著穿,由于該鞋型比常規的號大,店家特地友情提示“買小一個號”,所以我按照正常尺寸買的第一雙,太大了,以至于加多一雙鞋墊,為了對照腳感,第二次買的是合適型(比常規買鞋小一號)。 三、任何鞋都可以、應當適當調校 我上文說的今年以來穿得最多的那雙多威征途,是放了涼爽鞋墊的那一雙。 關注本公眾號的一位跑友給我留言,說了一番我特別認同的話: 老威幸運,一開始鞋號大就加了鞋墊。我感覺鞋墊也能轉變鞋的特性,延長跑鞋壽命。 我基本上每一雙鞋啟用時,都會在鞋帶和鞋墊兩方面做實驗,如果試驗后,發現原配的效果最好,我就保持原樣。一般來說,幾乎每雙鞋都會換成我自己喜愛的鞋帶,服役中途則會調整鞋墊。 以這雙MR3900為例,我腿傷后復跑的首個15公里就是穿它完成的。當時,它是這樣被“修正”的: 1、在原鞋墊的基礎上,加了一雙Nike Lunar的鞋墊,這雙鞋墊還有9成新,比原鞋墊厚一些,足弓部位比原鞋墊好太多了。 2、換了更容易系緊不會散的鞋帶。 3、穿專業的厚跑步襪子。 經過這三個簡單的調整。使得其性能從原設計的偏向于競速,變成介于慢跑鞋和競速鞋之間,是我最喜歡跑的一雙鞋。如今,經過738公里,磨損還很小,估計跑1000公里以外,是意料中的事。 如跑友所言,鞋墊,有時候對一雙鞋有著脫胎換骨的影響。畢竟我們都不是穿定制跑鞋的牛人,廠家做鞋時,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個你、有個我,會去買它家的鞋。縱然一個款式的定型,有大量樣本數據做支撐,但人畢竟都是個體的存在。所以,除了鞋的版型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條件,有針對性地進行挑選外,在版型合適以后,很多細節處,都是可以調校的,使其對自己的服務更好。 上文說過穿Asics Kayano一直很順利,穿Nimbus開頭積累的幾百公里中,只要超過10公里就腳底疼。開始,我一直懷疑是體重大幅度減輕以后的緣故,后來換了鞋墊,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腳底疼的事情,跑半馬測試也是如此。我想,與體重減輕的確有關系(Mizuno的頂級鞋也是如此,我甚至在大體重時穿,都感到腳底疼。Asics在體重減輕后感到腳底疼,我覺得也是合理的),因此,換了比較軟彈的鞋墊后,算是與“已經減輕了的體重”相適應,所以,這項調校,使得我成功地將這雙Nimbus再度納入服役序列中。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鞋墊已經不是原廠墊了。 四、結語 跑鞋,是所有跑者的最基礎設施,比衣衫、跑表等,還要基礎。基礎設備,往往也是關鍵設備。所以對跑者來說,關注跑鞋,是不可回避的課題。 常識大家都知道,根據體重,根據腳型,根據不同的訓練科目,應該選穿不同的跑鞋。但是,即使在根據體重、根據腳型、根據訓練科目所選出的“合穿”的鞋中,不同的廠家,也有不同的側重。同樣是慢跑鞋,同樣是競速鞋,可能來自不同的廠家,穿上去就有不同的腳感,也有不同的跑后感。 甚至,可能這家的競速鞋穿著很合適,那家的競速鞋就可能帶來不適,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說到底,穿鞋,還是自己很個性化的事情。往往換了一雙鞋,哪怕與前一雙是同類型的,依然有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任何一雙鞋,都可以通過調校來達到自己最滿意的程度,有時候,這種調校甚至是必須的。最重要的調校手段,我個人認為: 鞋墊、襪子、鞋帶,這三樣是最容易收獲不同效果的。 其中,鞋墊最重要。 可以這樣理解,強性能的鞋,為了應對來自身體的大壓力,無論鞋底還是鞋墊,都是偏硬彈的,否則,就會讓大體重者穿著時產生“雙腳踩在地上”的弊端。基于這個思路,以上述Nimbus的故事為例,我在自己的鞋墊庫(家里有很多鞋墊,軟彈和硬彈都有 夫人的一雙顯得有點大的跑鞋里,我也剪了一雙鞋墊給她襯上,昨天她特地穿著去郊區公園跑了一個小時,除了“偏大”得到糾正,腳感也更加靠近慢跑鞋了,這是她所樂見的效果。于是,趁著天涼快,連跑步這個事業,也重新營業了 歷史文章: 【開始跑步】 【器材體驗】 【訓練心得】 【健身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