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下利、腹瀉 【導讀】 大便在中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癥狀描述,其中下利又分為很多種。寒會下利,熱會下利,便秘也會下利,心肺問題也會造成大便不規則。如何辯證?如何治療? 【辯證診斷】 1、熱利的主癥:手腳不寒、便臭、脈數(代表里面發炎了)。比如痢疾屬于熱痢。寒利下利清谷,比如霍亂、傷寒的下利。 2、熱利有屁而射遠,寒利無屁不射遠。寒利一日數次即危,不能數十次。 3、眼診:腎區大,腎陽不足,腹瀉-->陽虛時陰會變大,水會反侮到土,所以容易腹瀉。 4、利者,瀉稀糞也。大便滑溏,亦近乎利。清谷者,食谷不化,清糞中帶有谷也。胃主容納,脾主磨化。胃氣降則善納,脾氣升則善磨。脾陽下陷,不能磨化食谷,中氣凝滯,水不能由小腸化入膀胱,遂入大腸而為下利。無病之人,三焦相火、小腸丙火升于脾土之下,中氣強旺,故脾經不陷。肝陽上達,疏泄之氣暢,故小便通調,而大便不溏。此病雖脾經不升之過,而肝腎二經亦有連帶之過。肝經之過,在不能疏泄水氣,故濕停而脾陷。(溫達肝陽。)腎經之過,在不能封藏相火,故火泄而脾陷也。(降膽斂肺,以藏相火。)如無他經關系,只溫燥脾土。 5、小腸不升分水難者,水谷入胃,脾陽消磨,經小腸丙火與三焦相火之熱力,運動變化,水氣滲入膀胱,谷渣輸人大腸,是以大便干而小便利。土濕流通,中氣健運,百病不生。丙火不升則陷,陷則化寒,寒則無運動之熱力,故水與谷渣都入大腸而生瀉利也。(溫補中下。)小腸丙火,在中氣之間。 6、濁、帶、遺、利,濁者,小便后有白物;帶者,陰戶常有水濕稠粘之物;遺者,夢中遺精;利者,天明腹瀉之利。此四病皆下焦之氣封藏不住,不能上升之故。但下焦之氣封藏上升,必須先由上焦之氣收斂下降。(清降膽胃,斂肺去滯,不宜溫中,忌助疏泄。)胃經者,上焦氣降之總機關也。胃經不降,故下焦不能封藏。至于胃經熱而下利者,(瀉熱降膽,調中去滯。)則傷寒少陽、陽明熱證有之,內傷少有。熱則氣動,動則下利也。此四病兼有肝木疏泄之過,宜兼調木。 7、協熱下利者,膽經上逆,火泄于外,下利之中,協有相火之熱。(清降膽胃,溫補中氣。) 8、痢者,大便時里急后重。而下紅白也。此病五六月暑熱濕盛之時,病者甚多。因熱甚傷金,濕氣下郁,肝經滯陷也。木氣與金氣俱滯,互為裹纏,故里急后重,日數十行,如誤服補藥,則滯氣愈增,如誤服下藥,則下陷更甚。應參看脾經不升條。(溫升肝脾,清降肺胃,去滯養中,補下皆忌。) 9、腎經不升遺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者,皆腎中陽微也。遺者,遺尿,遺糞,尿糞已下,不自知也。惟遺精則因木滯者多,因腎寒者少。利者,下利也。寒者,足寒,背寒也。不寐者,但欲寐而寐不著。尻疼者。尾脊骨痛也。坐不定者,脊骨無力,坐則欲倒也。(溫補腎陽。)此皆腎寒陽微,不能上升之故也。 10、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土氣填實,則不能運化也。 11、乙木不達,抑遏而生濕熱。沖于胃口,則心中疼熱,陷于大腸,則熱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膚,則腹滿身黃。 12、留飲致瀉者有五: (1)一其正固虛,然必有留飲未去,故補其正,反助其邪,所謂虛不受補也。 (2)二則心下滿痛拒按,是留飲結聚屬實。 (3)三則口雖干不欲飲,屬飲阻氣化,津不上潮。 (4)四則身半以上自汗,屬蓄飲阻隔,陽不下通,徒蒸于上。 (5)五則脈沉伏而左兼細滑,是伏為飲阻,滑為有余,里當有所除。 13、腎陽虛者癥見面色蒼白無華,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早泄,或五更泄瀉,尿多或小便失禁。舌體淡胖,邊多齒印,苔白,脈沉遲。 14、風痢:因內伏風邪,傷于脾胃所致。有先瀉后痢,腸鳴腹痛,或純下鮮血而有后重感,脈沉細而弦等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至肝強脾弱。肝木亢盛,故見腸鳴漉漉有聲;脾陽受累而腹痛滯下,癥見先水瀉,后便膿,舌苔白膩。陽虛陰盛,故脈沉弦而軟,小便清長,四肢微冷。 15、太陰、少陰、厥陰都會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淺。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陰、寒濕在上焦;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陰、寒在下焦,引水自救,所以會有口渴。 16、腹瀉不渴為太陰病,腹瀉而渴為少陰病。 【辯證治則】 1、治療一般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瀉心湯,也是最常用到的方子,心下痞,嘔、惡心、腹痛、腸鳴。腸鳴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標準的生姜瀉心湯證。 2、腎陽不足故飲一溲一。飲一溲一并且容易腹瀉為八味腎氣丸癥,六味地黃丸大部分是足后跟痛,吃桂附八味丸可使腹瀉改善但痔瘡更壞,所以便秘的人不要吃。 3、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補血。 4、老年腹瀉多為腎陰虛,可以用山藥100克、糯米100克煮粥。 5、每食面條即腸鳴腹瀉,泄瀉日久,呈脾虛不運而濕阻,水液紊亂而偏滲之機。據李浩澎教授經驗:本證泄瀉劇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車前子、伏龍肝; (1)腹痛甚,加延胡、烏藥; (2)腹脹明顯,重用厚撲,并加炒萊菔子; (3)虛證者,重用人參; (4)寒加干姜、官桂; (5)熱加黃連、黃柏。 此外,若在方中少佐防風、白芷、羌活等疏散之劑,效果更佳。 6、下焦寒濕腹瀉是指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之證,表現為腹痛、腹瀉,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經久不愈,反復發作。中醫認為,是寒濕之邪侵于下焦所致。癥見腹瀉,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涼者,可用甘姜苓術湯加豬苓、澤瀉治療。用甘姜苓術湯暖中焦以勝水寒,加豬苓、澤瀉以分別清濁。中焦暖,水邪驅,清濁分,其病自愈。 7、小兒頭身手足均發燒熱,腹瀉不食,舌無苔而有黑黃色者,此為難治。須用手指按其舌心,如舌冷不熱者,此內火將滅,涼藥慎用。此病難治。 8、權依經:腹瀉治法,仲景有三:一理中焦,二固下焦滑脫,三利小便。黨參9克,白術9克,干姜9克,甘草9克,赤石脂12克,茯苓12克,小腹脹加肉桂3克,6-->2,為三法合用,故用之獲效甚速。余于臨床中,對虛證之腹瀉纏綿難愈者,常屢用屢驗。 9、(1)脾經之病,如水瀉,乃脾氣不溫。血痢,乃過于燥熱,而成此癥也。 (2)水瀉,用白術一兩,車前五錢,二味煎湯,服之立效。水瀉者,乃一時水氣侵脾,故傾腹而出。用白術以利腰臍之氣血,用車前以分消其水勢,此正治之法也。 10、痢疾與水瀉不同: (1)水瀉者,脾瀉也。痢疾者,腎瀉也。 (2)脾瀉最忌滑,腎瀉最忌澀。 (3)腎瀉:腎水得邪火之侵,腎欲利而火阻之,腎欲留而火迫之,故后重。腎水宜補而不宜瀉也,故必用當歸以下潤其大腸。大腸潤而腎水不必來滋大腸,則腎氣可安,大腸有所養,火散而痢安。當歸為下痢必用之藥也。 11、痢疾與水瀉不同。 (1)水瀉者,脾瀉也。脾瀉最忌滑,不用當歸。 (2)痢疾者,腎瀉也。腎瀉最忌澀。腎水得邪火之侵,腎欲利而火阻之,腎欲留而火迫之,故有后重之苦。夫腎水無多,宜補而不宜瀉也。若下多亡陰,腎水竭而愈加艱澀矣。故必用當歸以下潤其大腸。大腸潤而腎水不必來滋大腸,則腎氣可安。腎氣安而大腸又有所養,火自不敢阻迫于腎矣,自然火散而痢亦安,此當歸所以宜于下痢而必用之也。 12、下利如休息痢,無膿血,惟水瀉,時或自止,止則腹脹,瀉如爽然,然日羸憊,面色蔞黃,惡心吞酸,有時腹自痛,當與半夏瀉心湯,沒有拉血,拉出來都是水,停止沒拉,肚于就脹起來,拉完后肚子就舒服了,面色就越來越疲憊,又惡心又吐酸,東西吃不下去。 13、半夏瀉心湯加川椒、烏梅而成,用于因蛔蟲癥而致的惡心和腹瀉。 14、少陰下痢、頭暈、臉色戴陽,就只剩一口氣了,大劑四逆湯,用兩計(一兩十錢,一錢3.7克)。 15、腹脹痛或臍下痛、拒按、苔白厚粘膩,為寒實內結,即使會瀉下清稀,當屬于寒實旁流,用大黃附子細辛湯。 16、腎中命門之火寒,則脾氣不固,至五更痛瀉者(寒瀉),必須用補骨脂,以溫補其命門之火,而瀉者不瀉矣。 17、濕注太陰所主之腹部,則腹為之滿。濕流于胃,胃不能受則吐。濕停中脘,則食不下。濕滲大腸,則自利益甚。寒濕在下,故腹時痛。此證腹滿自利腹痛,皆四逆湯證 18、懷孕期間上吐下瀉,援土固胎湯。 19、秦皮性寒而澀,最清木熱,下焦不收宜之。白頭翁,寒能涼血分苦能堅下焦,與秦皮合用,故治熱痢。 20、傷寒下利,每日十余次,下多亡陰,宜脈之虛矣,今不虛而反實,非脈之正氣實,乃脈之邪氣實也。正虛而益見邪盛,不亟補正,則邪盛而正必脫矣。論此癥,亦死癥也。于死中求生,舍人參實無別藥。宜用人參一二兩,加茯苓五六錢同服,庶正氣不脫,而水邪可止也。 21、酒濕作瀉,經年累月而不愈者,亦止消用白術一味,一連數服,未有不效者。而且濕去而瀉止,瀉止而脾健,脾健而胃亦健,精神奮發,顏色光彩,受益正無窮也。 22、太陰之利,寒熱皆有。寒癥不渴,熱癥則渴。寒宜理中丸,一面溫寒,一面除濕培土。熱宜豬苓湯,一面除濕,一面養津清熱。寒熱皆兼腹滿。寒之滿,為土氣不能運化。熱之滿,為木氣之熱凝于濕中。太陰病熱,乃木氣之熱也。 23、病人正飲食之間,忽置著而欲瀉者,屬半夏瀉心湯證。 24、下利腸鳴很嚴重的,噯氣食臭,生姜瀉心湯。 25、心下痞硬,邪氣未去,下利但是沒有腸鳴,可按其心下,覺欲嘔者,即為甘草干姜湯證。 26、慢性腹瀉,是指腹瀉纏綿不愈。若他藥又無效時,用理中丸加赤石脂、茯苓,以理中焦、固滑脫、利小便。中焦得理,滑脫得固,清濁得分,則諸癥自愈。 27、如瀉病,止用車前子一兩飲之,即止水瀉是也,不必更加別藥,以分消之也。 28、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熱,屬陽也,若自利不渴,則為里有寒,屬陰也,溫里用四逆湯。 29、少陰癥,寒利嚴重(下利、里寒),但是皮膚溫熱,脈細微,通脈四逆湯。 30、寒熱辯證 (1)自痢不渴者,屬太陰寒也。下痢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以渴辨寒熱也。 (2)小便黃赤,穢氣稠粘者,皆熱痢也。小便清白,澄徹清谷,皆寒痢也。 熱痢 (1)熱痢有表證,輕者升麻葛根湯,重者葛根湯汗之。 (2)有里證者,量以三承氣湯下之。 (3)無表里證,輕者宜黃芩湯,重者宜葛根黃芩黃連湯清之。 寒痢 (1)寒痢宜理中湯溫而補之。 (2)若服理中湯不應者,此屬下焦滑脫,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固澀。 (3)仍然不應,此為清濁不分,水走大腸,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可瘥也。 31、婦人在妊娠的時候,下利兇急后者血痢很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32、(1)大腸不通,口渴而小便黃者,陽明之燥結也。宜加味承氣湯。 (2)大便不通,口和而小便清者,脾寒氣凝結也。宜加味理中湯。 (3)大便溏泄,其色青白完谷者,脾經寒濕氣也。宜加味胄苓湯。 (4)大便溏瀉,其色濁垢膠膩者,腸中之濕熱也。宜清熱滌腸湯。 (5)大便溏瀉,必在五更時分者,腎寒而侮脾也。宜加味四神丸。 (6)大便完谷,食入即刻利出者,肺熱而暴注也。宜瀉肺止利湯。 (7)便瀉赤白,下部逼脹難通者,濕熱郁為痢也。宜加減芍藥湯。 (8)便痢純赤,或見口渴溺赤者,熱結在血分也。宜地榆白頭湯。 (9)下痢純白,但見里急下重者,熱郁在氣分也。宜膏芩清痢散。 (10)下痢禁口,其人飲食不納者,邪熱傷中氣也。宜人參開禁湯。 (11)大便久痢,諸藥不能禁止者,寒熱之錯雜也。宜姜連四神丸。 33、(1)胃寒:干姜三錢 吳茱萸五錢 (2)吃飽想吐卻吐不出,變成下利,就是吳茱萸干姜證。 (3)餓時胃痛,飯后不消化,屬胃寒:吳茱萸干姜。 (4)每次飯后胃都很難過。因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壓壓,壓得更低,胃就更難過,也是吳茱萸湯。 34、(1)紫參用于肺癌疼痛。紫參五錢 ->肺痛下利。紫參攻陰實時可能會讓病人的胸痛增加,就像顯影劑,痛的地方就是陰實的地方。 (2)肺癌病人肺痛下利,同側寸脈附骨,燥熱。 35、下利不止(太陰證吃了大黃,導致下利): (1)脈微弱(陽虛),心下痞硬,表熱里寒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參湯。 (2)脈促(陽盛),喘而汗出,表里俱熱之表里不解,葛根黃芩黃連湯。 36、下利清谷又有表癥的時候,一般用真武湯,水樣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37、膽源性腹瀉的特點是腹瀉伴厭油膩,黃芩湯。如果伴有嘔吐,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40、一考試就下利,烏梅丸證。胃有寒水,心包有痰,心包為相火,主欲望。一緊張,寒水下排,就下利。 41、烏梅丸可用于蛔蟲癥、胃酸過多癥、胃潰瘍、腸絞痛、慢性腹瀉等。此外亦用于上熱下冷之厥陰病證。 【辯證比較】 1、(1)胃風湯:慢性且呈現衰弱之虛證下利。此下利,不僅小腸而且結腸和直腸均有慢性炎癥。本方主要應用于慢性結腸炎、慢性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冬季脫肛、冬季便血、不能應用半夏瀉心湯與真武湯之慢性下利等。 (2)半夏瀉心湯:下利,心下痞硬,嘔吐。 (3)斷利湯:下利,心下有水飲,陰位。 (4)真武湯:下利,水樣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桃花湯:下利,下利膿血,更加虛弱者。 (6)桂枝人參湯:下利,有表熱,心下痞。 (7)人參湯/理中丸:下利,心下痞,胃癥狀多。 (8)參苓白術散:下利,胃腸虛弱,食欲不振,嘈雜。 2、桂枝人參湯和桂枝加人參湯不一樣 (1)桂枝人參湯是表里雙解,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難過,心下痞鞭,有表證也有里證。 (2)桂枝加人參湯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進去的。 3、少陰處方: (1)四逆湯:手腳冰冷了,腸胃里面的熱能沒有辦法達到四肢,中陽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 (2)附子湯:表里皆寒且虛、陽不足,所以附子湯可以補陽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虛,但是陽氣很足用小青龍湯; (3)白通湯:是陰盛在下、虛陽在上,上下不通達,所以少陰證下利的時候,因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陽沒有辦法往下走,變成上熱下寒,造成不斷的下利。 (4)通脈四逆湯,就是陰盛于內,陽隔于外,摸病人微發熱,可是舌苔伸出來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熱里寒,脈很微細,很危險了。通脈四逆湯打通全身血脈。通脈就是通達內外。 (5)通脈四逆湯和四逆湯的區別,病人的脈都是微細的,但是四逆湯只胃陽虛而已,所以四逆湯的病人手腳冰冷,通脈四逆湯的病人手腳熱的,但是脈都快沒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4、(1)甘草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甘草四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2)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 (3)生姜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一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生姜四兩(切) (4)黃連湯: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三兩 5、(1)少陰初癥:脈微細、但欲寐,或手足寒、背惡寒,但必有下焦虛寒之癥; (2)少陰病的下利時痛、便膿血屬中下二焦病; (3)少陰的咽痛、胸滿心煩皆由下焦虛寒而氣血上迫所致,肚臍旁少腹為腹診之本。 6、(1)半夏瀉心湯:心下痞滿,按之硬而不痛,嘔而腸鳴。 其腸鳴有如雷聲,且響且行,故又叫雷鳴。雷鳴為熱邪激動其水氣,多從胸中到中脘臍上之間,腸鳴痞痛,繼而大便瀉下,謂之熱瀉。 (2)附子粳米湯:下脘以下,繞臍周及脅下、腰間,雷鳴且痛,或嘔或瀉,此屬寒疝。必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無心下痞硬,是其特征。 (3)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見心下痞硬,水氣轉鳴。但其證不嘔不利,似有水氣而非有水氣,為冷氣游走所致。 7、桃花湯和黃連阿膠湯同為少陰病的方子,應用剛好相反: (1)黃連阿膠湯是熱往上沖,所以心中煩不得臥,造成病人睡不著,熱就是發炎壞死的東西 (2)如果熱往下走就是桃花湯,造成病人下利帶血。 8、(1)協熱痢,誤下以后出現熱痢,不惡寒,脈促,喘而汗出,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2)協熱痢,誤下以后寒痢,心下痞硬,脈微弱或沉遲,桂枝人參湯。 (3)下利,脈有力,甘草瀉心湯。 9、有表癥的下利: (1)太陽、陽明并病,下利,葛根湯; (2)太陽、陽明并病,下利加嘔吐,葛根加半夏湯; (3)葛根黃芩黃連湯用于熱利,一定要有太陽表證,或純熱利沒有表證也沒有腹痛;腸炎、腸病毒; (4)寒利加表證,桂枝人參湯。 寒利: (1)寒濕引起的下痢,甘草干姜湯; (2)寒利不止白通湯; (3)五更泄:為腎陽虛。用腎氣丸; (4)下利清谷時,如果你遇到病人有表癥的時候,一般用真武湯,水樣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厥陰下利清谷,干姜附子湯; (6)厥陰寒利嚴重時,下利清谷、里寒外熱,通脈四逆湯; (7)下脘以下,繞臍周及脅下、腰間,雷鳴且痛,或嘔或瀉者,此屬寒疝,必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無心下痞硬,是其特征,為附子粳米湯證; (8)如果一到考試就下痢,舌苔黃濕,烏梅丸。心包是熱的,腸胃是冷的。胃有寒水,心包有痰,心包為相火,主欲望。一緊張,寒水下排,就下利; (9)如果一直止不了利,從小便里走,否則人會虛掉。止利藥里加豬苓、澤瀉; (10)厥陰下利便膿血是陽氣不夠,食物轉化成血就直接被排出去了。 熱利: (1)黃芩湯的熱利一定有肚子痛; (2)熱利有小腹痛兼有嘔吐,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3)白頭翁湯是純熱病,里急后重,沒有血;葛根湯是一般的腸炎下利、比較淺的熱痢,很嚴重的一天幾十次、里急后重,用白頭翁湯; (4)如果病人有時下痢有膿血,有時沒有膿血,可以用桃花湯和白頭翁湯一起; (5)下利譫語、或者陽明熱癥,大承氣湯; (6)黃連作用在小腸里面。那如果是在胃里面,一定要用黃芩。胃炎啊什么的,黃芩一定要用 寒熱并結; (1)下利腸鳴很嚴重的,噯氣食臭,生姜瀉心湯。 (2)吃完就拉肚子、腹痛腸鳴:半夏瀉心湯; (3)因為腸胃虛寒、脾胃升降不舒,形成上熱下寒,用半夏瀉心湯; (4)休息痢(時痢時好、精神萎頓)用半夏瀉心湯; (5)干嘔而下利: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6)黃連湯的熱利一定是寒熱并結的,黃連湯是真正的胃痛、發炎; (7)烏梅丸主久利。 便膿血: (1)便膿血(大腸炎)、熱利不止桃花湯,里寒時的熱痢,有膿血、少陰癥,更加虛弱。 (2)少陰之便膿血,為水寒血敗,故方治宜桃花湯。厥陰之便膿血,為陽回血熱,故獨宜白頭翁湯。不惟脈之微細滑數,大有徑庭,而少陰之昏昏欲睡,厥陰之多言善怒,情形正自不同也。 10、(1)桂枝人參湯的下利是寒利,沒有腹痛,沒有病毒,不臭,白水很多,食物都沒有消化,所以加很重的白朮去濕,干姜溫腸; (2)如果拉出來熱利,大便很膿稠, A、肚子不痛,就是葛根黃芩黃連湯,也不是真正的病毒 B、拉出來會絞痛的,也是很熱的就是黃芩湯。真正病毒的下利、急性腸炎要靠黃芩湯;像腸套迭屬于腸熱證的可以用黃芩湯。 桂枝人參湯的時機是太陽表征兼有寒癥下痢。 【針灸】 (1)奇穴用腸關,腸關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 (2)寒利可以隔鹽灸肚臍,熱利的時候針曲池、合谷、天樞、關元、三陰交。 【辯證針灸】 1、下利時,針天樞灸天樞;便秘時也可以針天樞。所以中醫是一個平衡的狀態,慢了天樞讓你加快,太快了,天樞讓你慢一點,他會有調節的作用。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