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曾經叫雍丘,過去屬于丘嶺地帶,因建在三丘之上,五陵環拱而得名。村落建在崗陵之上為崗為陵,建在底洼之處為洼,筑寨的為寨,有市為集,無寨無崗為莊為村,大多以姓氏命名;杞縣歷史悠久,地處中原腹地,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好多村莊的命名都與名勝古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關,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名文化。 樓公廟街 清代稱祖師廟街,民國年間改名樓公廟街,原樓公廟街并入書院街東段。位于縣城內東部,南至書院街東口,北枕東門大街,長160米,寬5.3米,水泥路面,因有樓公廟而得名。街東側有禹王廟、樓公廟,廟東側為張巡、鐵鉉二公祠(始建失考)。周武王克商,得禹之后東樓公封于杞,稱杞國,杞人修廟祭祀,故全國唯杞有東樓公廟。 書院街 在縣城東部,東抵樓公廟街南口,西接市場前街。東西長128米,寬8.5米,柏油路面。街北有東樓書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西門大街的志學書院遷城隍廟東200米的街北,改名東樓書院,街名遂改稱書院街。1928年將書院東側的原樓公廟街并入此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連同其南側春秋閣街更名為文革街,1981年地名普查恢復原名,并將南側的尚家胡同、街北側書院胡同廢減,統稱書院街,北側的胡家祠堂并入縣招待所。1991年改建為金城大道中段。 文化西街 在縣城內西南部,東接文化東街,西至小西門。長350米,寬7米,柏油路面。明、清時代該街名西文化街,為雅化地名。1919年稱小西門大街。1928年改文化西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更名抗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文化西街。 原街中有杞縣醫藥公司倉庫、杞縣人民醫院及家屬院、杞縣教育局、杞縣大同中學、南街辦事處、南關小學、幼兒園、杞縣皮鞋廠、杞縣中醫院、杞縣公療醫院、杞縣體委、縣轉業安置辦公室等單位,還有個體飲食業、服務行業。古建筑有清初的玉皇大帝廟、文昌宮。清末路南建有福音堂。民國初建基督教循理會福音醫院,1950年10月杞縣人民政府接管。 詩人醉街 在縣城內西南部,北枕文化西街,南至海河,折向西抵蔡隅首南街南口,長222米,寬3米,水泥路面。相傳,杞縣詩人顧陶亮嗜酒,曾醉臥此街,因以軼聞為名;又傳街南頭路東有井,水質異常,特制佳酒。漢末有4文士于此飲酒賦詩,傳為佳話得名。1928年將南胡同一名廢減,并入此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向陽街。1981年地名普查恢復原名。該街古建筑有大佛寺,又名南大寺(唐代建),歷代多次修補,1941年改為縣立平民醫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杞縣第一小學。1958年將大佛寺拆除。 銀子井街 在縣城內西部,文化西街北,東枕來遠南街,西抵蔡隅首北街,長200米。寬5米,水泥路面。相傳明末街有一趙員外,存銀極多,民間有"張家的墻,馬家的房,趙家的銀子用斗量"之說。因當時戰亂,趙家把銀子放到花園井中,后人挖井發現銀子,稱之為銀子井,并作為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與其北側夏哨營街改名為紅旗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仍將街名分稱,恢復原名。路南為原福音醫院,后改建大同中學教學樓,其西有廣場10余畝,原是杞縣中學操場、大同中學操場。 來遠街 在縣城內西部,南枕文化西街,北通聶橋口街,長380米,寬6米,水泥路面。據傳古代該街設旅店多處,安寓客商,取《中庸》"近者悅,遠者來"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意,命名來遠巷,民國初年改名來遠街。1928年將南之土地閣(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建)街、張大墻街,街內東西側兩個劉家胡同共4個地名廢減,統稱來遠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紅星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復名來遠街。張大墻西口為界,南稱來遠南街,北稱來遠北街。 聶橋口街 民國以前稱大王廟街,在縣城內西部,南連來遠北街,北枕西門大街。長147.4米,寬6.2,米,水泥路面。該街南端路口地勢低洼,西連夏哨營坑,夏秋大雨街口淹沒,聶姓修橋一座,行人方便,群眾稱其地為聶橋口。1928年改稱聶橋口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為紅星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復名聶橋口街。1982年更換街巷名牌,將西側的馬道街、東步家胡同兩街廢減,統入此街。 董橋口街 民國以前名火神廟街,在縣城內中西部,南接薛隅首街,北枕西門大街,長143.5米,寬6米.水泥路面。據傳,街南頭地勢洼,每遇大雨,積水宣泄不暢,交通中斷。后有董某出資,在街口筑一磚橋,街人感之,稱其地為董橋口,并將口北原火神廟街改名為董橋口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為興無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1982年更換街巷名牌,將路西的女學堂胡同地名廢減,統入該街。清代該街路東有朱星醬菜店,產品頗享盛譽,1938年停業。街西有職工家屬院,余為民居。1981年劃為菜市。 薛隅首街 在縣政府西側,南通青龍北街,北接董橋口街,長238米,寬6米,水泥路面。街南端地勢隆起,較北端高3米左右,人稱隅首,據傳古有薛姓住宅,故名。民國八年《杞縣志稿》則記為孫隅首,后民間仍稱薛隅首。1928年將街路東之未胡同一名廢減,統入此街。1981年地名普查恢復原名,劃為菜市。 蔡隅首南街 在縣城內西南部小西門里,北接蔡隅首北街,南至原城墻(俗稱老城灣),長200米,寬4米,水泥路面。街北端地勢隆起,俗呼隅首凸。相傳蔡姓為街內望族,人稱其地為蔡隅首。隅首南北統稱蔡隅首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稱革新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后以隅首為界分南北兩街,此段在南,稱蔡隅首南街。 夏哨營街 在縣城內西部,東至來遠北街,西至西城墻、縣供水站,長137米,寬4米,土路面。1928年前街名為下操營街,是清代縣城守軍下操訓練之地,故名,后人訛讀為夏哨營。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紅衛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 青龍北街 在縣城內中部,南接青龍南街,北至薛隅首街,長200米,寬5米,柏油路面。民國八年(1919年)前稱孟家祠堂街,因街東建有孟氏宗祠得名。街南口名石橛子口,有石柱兩根,前人以石為青龍故名,1928年改稱青龍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為紅旗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定名為青龍北街。 街內重要建筑有清代胡遠燦(浦口海關道臺)府第,人稱胡家院,門懸"十大夫第"匾額,及孟氏宗祠。1938年胡宅成為日偽警備大隊部,1945年為國民黨政府兵團駐地。1948年后為中共杞縣縣委駐地,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杞縣人民武裝部。1987年縣委遷回原址,將院內建筑全部拆除,建辦公大樓。 街內重要建筑有清代胡遠燦(浦口海關道臺)府第,人稱胡家院,門懸"十大夫第"匾額,及孟氏宗祠。1938年胡宅成為日偽警備大隊部,1945年為國民黨政府兵團駐地。1948年后為中共杞縣縣委駐地,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杞縣人民武裝部。1987年縣委遷回原址,將院內建筑全部拆除,建辦公大樓 鹽店胡同 在縣城內東部,南枕博愛街,北頂金城大道中段。此巷縱貫兩街之中,呈工字形。長204米,寬4.4米,水泥路面。因明、清兩代河南省布政使司曾駐此而名布政司胡同,因長期鹽運,于此開設官鹽店,改名鹽店胡同,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立新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巷內陸主豪宅院居多。南頭路西有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近族住宅,1926年為中共杞縣特別支部和杞縣農民協會辦公機關,后為縣糖煙酒公司倉庫。 博愛街 位于縣城內東南部。東抵南老集街南口,西通東文化街,長150米,寬5米,水泥路面。清代建有關羽廟(后改為縣糖煙酒公司倉庫),因關羽繼孔子之后被尊為武圣人,故命名后孔子圣街,1928年改名博愛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改名新生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明景泰甲戌(1454年)狀元孫賢后裔居于此。 坊子街 在縣城內東北部,東接玉泉街,西接西門大街,長85米,寬9.5米,水泥路面。南面的豆廠闕擴街和北側關帝廟后街二名廢減,統稱坊子街。此街為明代地名,其來歷有三:一、此街自明代以來為杞縣著名糧食交易市場,生意興隆,糧行遍布。豫東各縣居民俗稱糧行為坊子,故名。二、此街明初為坊的治所所在地(坊為縣城行政區劃名稱),后坊治誤傳為坊子。三、此街為借代建筑物作地名。明代徐氏父子(徐鳴鶴、徐元)官至參政,奉旨于此修建牌坊,俗稱參政坊,后代以街名,簡稱坊子街。然考究史實,牌坊建于明萬歷中后期,街名為明初地名,名實顛倒,此說待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該街連同東側玉泉街、東門大街改稱東風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仍以三街分稱,恢復其舊名。該街連接縣城東西兩門,為開封至商丘客旅往來的通道,設糧行、旅店、酒肆、茶館多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杞縣運輸站設此。客旅食宿多在此地。百年來為縣城內繁華區之一。 玉泉街 在縣城內東北部,東接東門大街,西接坊子街,長260米,寬9米,瀝青路面。街西端路北有井3眼,呈品字形排列,各距數尺,下通一泉,人稱玉泉,以此名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連同其東側的東門大街、西側坊子街統稱東風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仍各街分稱,復其原名。 路北有關帝廟,后改關岳廟,亦稱武廟。廟東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建廣濟堂,俗稱庇老院,均廢,改為職工住宅。再東有東岳廟,后改建為民宅及杞縣百貨公司、杞縣紡織品公司倉庫、杞縣生產公司、城關鎮醫院。三眼井于1978年平毀,群眾仍稱其為三眼井,每晨于此買賣柴草,故亦名柴禾市。 |
|
來自: 夜色微涼9kysx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