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足 大足偏倚四川盆地東南部,位于成都與重慶兩市之間,是川渝地區的交通要道,是東大路與小川東道的必經之地。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統稱,迄今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有75處之多。其中,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 這里的石質多為砂巖,軟硬適度,宜于雕刻。群山之中遍布摩崖造像,素有“石刻之鄉”的名稱。唐代,玄宗、僖宗兩度入蜀避難,文人雅士、名僧高道、能人巧匠相隨而至,為這里的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晚唐以后,“蜀中無大戰”,安靜富庶的環境為各類宗教的勃興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唐末以后,佛教密宗在這里異?;钴S,促成了大足石刻崛起的動力。地方官吏、殷實之家相繼捐舍資財,良工巧手循崖鑿像,不斷創新,把大足石刻推向了“黃金時代”。 尖山子石窟位于大足區西南24公里處鐵山鎮尖山子的巨石上,雕鑿于唐永徽年間(650—655年),是大足石刻紀年最早的作品,雕刻有佛像100余尊。 1分鐘先行領略大足石刻之美! 視頻 | 大足區委宣傳部 展覽特點 本次展覽通過文物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大足石刻的與眾不同之處。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近年來首次舉辦的有關石窟寺世界文化遺產的展覽。 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獨特之處,以及文博工作者在大足石刻保護和傳承過程中所做的探索。展覽中有對大足石刻發現歷史的回顧、對大足石刻獨特造像藝術的介紹,也有對大足石刻在文物數字化、文物保護成果的展示。 展覽的內容豐富,通過文物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全面介紹大足石刻的整體面貌。 展品共計82件(套),文物圖片近百張,以及多個多媒體視頻。主要展品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從各窟龕收集的造像,還有近年來大足地區考古發掘、征集、撥交等獲得的文物,基本展示了大足石刻的雕刻風格。對于更多不可移動的文物,選取了部分重點、具有代表性的窟龕造像,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介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大足石刻的藝術魅力。 展覽中將展出4件采用3D打印技術復制的展品 是科學技術與文旅融合的體現,讓不可移動文物可以走出家門,實現了讓文物活在當下、服務大眾的目標。 展覽形式設計緊密結合展品特色,從空間布局、展示形式、展廳色彩等方面力求還原大足石刻的原有環境。 空間布局模仿石窟原貌,采用了石窟走廊式的展線設計。重點展品突出,大量展品采用外露的展示形式,營造出石窟造像的觀賞模式。展廳色彩為大足石刻常見的灰色與紅色,沉穩的灰色為主色調,配以磚紅色襯托出不同的展品。通過使用不同形式的版面設計,突出大足石刻不同窟龕的特點,如使用“華嚴三圣”的大幅照片,讓觀眾體會大足石刻造像宏偉的特色;通過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的介紹,呈現大足石刻的總體面貌。在展陳燈光設計時,采用每件展品單獨投射燈光的形式,突出造像作為雕塑藝術品的特質。 ![]() 展覽架構 展覽展出82件(套)展品,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收藏的66件(套)文物,分為四個單元,分別展示了大足石刻的發現過程、基本概貌、石刻特色以及研究保護成果。 01 發現之旅 通過大量圖片展示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這座珍貴的藝術寶藏曾長期湮沒于荒山野嶺中,直至清嘉慶年間,著名考據學家、大足知縣張澍尋幽探古、拭跡辨文,才篳路藍縷,首開大足石刻研究之先河。 其后百余年間,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科學考察,在大足石刻發現之旅的紀念冊上,寫下了梁思成、劉敦楨、楊家駱、馬衡、顧頡剛、王朝聞、劉開渠、葉毓山等一批又一批在近現代中國學術界、文藝界熠熠生輝的名字。該單元通過相關歷史照片和大足石刻營造大事記表幫助觀眾厘清大足石刻的發現和研究歷史,時間跨度從清代直至當代,脈絡清晰,資料翔實。 02 蜀道大足 本單元以大面積的展墻設計向觀眾展現大足概貌,講述了唐末以后大足地區開龕造像的代表人物和事跡。該單元重點展示了一件原位于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石窟的南宋釋迦牟尼像。這件造像體現了極高的雕刻技藝水平,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之作,也是大足地區不可多得的圓雕造像精品。 該單元還通過代表性文物來展現大足石刻造像題材的多樣性特點,突出該地區“三教合一”造像特色,以及獨樹一幟的敘事性圖像風格。單元最后特別以動畫視頻形式來呈現位于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崖西段的“牧牛圖”,趣味十足。 03 鐫巖妙相 分別展示大足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大區域的特點,具體解析大足石刻的發展脈絡、造像內容、造像表現形式等。作為中國石窟藝術晚期的代表作,大足最早的石刻作品建于唐永徽年間(650—655年),經五代至南宋時期達到鼎盛,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開拓了石窟藝術的新天地。石刻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別具一格。 ![]() ![]() ![]() 該單元通過色彩豐富的圖片與造型精美的造像一一展現大足石刻之美。 重點展示一件香爐,為鏤空雕刻而成,飾有龍紋、云紋、花卉、雙獅戲球等圖案,刻工精湛,匠心別致,在大足境內已發現的香爐中,其雕刻技藝最為杰出,是明代香爐的代表作品。 ![]() ![]() 04 承故煥新 向觀眾解析大足石刻的保護歷史、修復技術,展示與推廣工作。千年的歲月輪轉,給大足石刻留下了累累傷痕,表面風化、風水剝蝕、巖體崩裂、生物侵蝕,使得石像華彩的外表已日漸斑駁蛻變,保存狀態十分脆弱。自20世紀50年代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就采取傳統工程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全面檢測、加固除險、風化救治等系列科學手段,令飽經風霜的大足石刻得以涅槃重生。 展覽最后呈現大足區相關部門為大足石刻這一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做出的努力與成果。 ![]() 展品細賞 ![]() 展覽信息 ![]() 布展花絮 ![]() ![]() ![]() ![]() ![]() 策展團隊 策展人:佟春燕 策展助理:胡佳奇 內容設計:佟春燕 楊玥 蔡曉菁 陳昊 空間設計:蔡博洋 平面設計:李夢涵 展覽協調:石干 展品點交:胡佳奇 王輝 趙丹蘋 楊玥 閆彥 代媛媛 何鈺 羅昊 孫博 安全保障:奚寧 數據支持:李華新 多媒體制作:鄧帥 張雪嬌 文物加固:郭夢江 公共教育:陳昊 任智雯 新聞傳播:張應 財務保障:玄齊男 設備保障:王衛軍 圖文編輯 | 黃蓉 展廳攝影 | 余冠辰 RiceFan 蒙太奇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