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主要由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和脾胃虛弱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濡養,是脾胃腸病證中的常見病、多發病。現代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脫垂等病以上腹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均可參照中醫學“胃脘痛”進行治療。 三合湯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 3 方組成,故名為“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組成,主治肝氣郁滯,寒凝胃脘所致的胃脘痛。高良姜本熱,溫胃散寒。香附苦甘性平,乃血中氣藥,利三焦,解六郁,通行十二經,止諸痛。二藥合用則通利中焦,祛寒止痛之效著。百合、烏藥共組之百合湯,主治諸氣膹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降泄肺胃郁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藥行氣散寒,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二藥相合,既能清泄肺胃郁氣,又可防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故本方更適用于日久不愈,正氣漸衰之證。丹參飲由丹參、檀香、砂仁 3 藥組成,尤重活血行氣,止心胃諸痛。其中丹參氣平而降,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檀香辛溫,調脾肺,利胸膈,能引胃氣上升,為理氣要藥; 砂仁辛溫香竄,和胃醒脾,快氣調中,通行結滯。3 藥相合,既能祛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衰的胃脘痛,尤為奏效。 患者1,胃脘痛七八年之久,時輕時重,每于受涼或情緒波動反復,1 年前胃鏡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服過多種西藥不效,近 10 天疼痛加重,夜間明顯,大便溏薄,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弦。辨證為寒凝脾胃,肝郁氣滯,治療用三合湯加理中湯、佛手 10g、香櫞皮 10g,溫中散寒,疏肝止痛,7 劑后疼痛大減,再服 7 劑,諸證告愈。 患者2,女,53 歲,2012 年 12 月 20 日初診。主訴: 胃脘疼痛時作 10 余年,患者 10 年前因情志不暢后出現胃脘脹痛,呈陣發性,伴噯氣,時有泛酸,平素畏寒怕冷,納尚可,間斷服用奧美拉唑、三九胃泰等藥治療后,效果不理想,每遇情志刺激及飲食生冷即發作,秋冬尤甚。舌暗淡,苔白,舌下脈絡迂曲,脈弦細。胃鏡檢查: 淺表 - 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為胃痛,辨證屬氣滯寒凝證。治當溫胃散寒,理氣止痛。方用加味三合湯。處方: 黃芪 18g,桂枝 12g,白芍 15g,高良姜12g,香附 15g,丹參 12g,檀香 6g,砂仁 12g,百合 24g,烏藥12g,蜜枇杷葉 12g,煅瓦楞子 30g,炒麥芽 15g,炙甘草 3g。水煎服,每天 1 劑,分早晚 2 次溫服。二診: 患者自訴諸癥減輕,胃脘偶有不適,遇情志不暢及寒冷未見明顯加重。藥已中病,效不更方,繼服 14 劑,諸癥悉除而痊愈。 本文節選自2014 年11月第 30 卷第 11 期《湖南中醫雜志》之《加味三合湯治療氣滯寒凝型胃脘痛 30 例》;2012 年 第40 卷 第11 期《中國臨床醫生》之《名老中醫臨床薈萃》。 |
|
來自: 用戶08204546 > 《胃痛、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