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 張聲生 一.脾困(犯困,頭腦不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腹瀉)用芳香化濕來醒脾 焦香腥腐臊,五臭(五氣)指藥物與食物的五種氣味,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也稱為五臭?!端貑枴ち澟K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注:“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香能喚醒被困的脾。 脾困要醒脾。醒脾茶:霍香,佩蘭,太子參。霍香是醒脾和解暑要藥,功能芳香化濕,理氣和胃。佩蘭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太子參養陰安神,益氣健脾。 二.脾生濕(舌苔厚膩、口臭、口黏、大便黏膩、肥胖、愛長痘等使脾運化失職,內濕纏綿,難以祛除)要祛濕。 可選用祛濕茶:黃芩5克、荷葉5克、藿香5克、生薏米10克(打碎)代茶飲。將以上藥物洗凈,加水煎煮,制成祛濕茶,代茶頻頻服用。黃芩苦寒燥濕,荷葉淡滲利濕,藿香芳香化濕,生薏米健脾祛濕。需要注意的是,此款祛濕茶偏涼,癥狀緩解后應停止飲用,以免再傷脾胃陽氣。 三.脾氣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要補。 可用補脾粥來健脾益氣, 將黨參5克、山藥10克、陳皮5克、薏苡仁10克(打碎)洗凈,加入清水浸泡15分鐘,水開后熬煮15分鐘,濾掉中藥渣,保留藥湯,加入小米50克,熬煮20分鐘,溫服。 黨參健脾益氣,陳皮燥濕健脾、理氣化痰,山藥健脾補腎,薏苡仁健脾祛濕,小米健脾和胃。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反酸癥狀的脾虛者不宜食用。 方劑:四君子湯,人參,炒白術,茯苓,甘草各10克。 四君子湯加陳皮是異功散,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是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加砂仁木香半夏陳皮是香砂六君子湯。 四.脾氣不升(疲勞,頭暈目眩,下腹墜脹,便意頻頻,臟器脫垂,肌肉松弛等。)要升。 脾主升,但提升脾氣需緩,避免氣機上逆,反而出現惡心、打嗝等癥狀,并需添加補氣藥,為提升脾氣提供動力。 食療是黃芪葛根豬肚湯:豬肚3片大棗,生黃芪,葛根各10克。生黃芪補氣健脾、升陽固表;葛根具有升陽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紅棗補中益氣、生血安神,是氣血并補之優選;豬肚甘溫,入脾、胃經,能夠健脾補虛,藥膳做法紅棗去皮、去核,與葛根、生黃芪一同放入洗凈的豬肚中,砂鍋中加水,武火煮開,再轉文火煮2小時,加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方劑是補中益氣湯,湯中升氣升麻和柴胡,補氣是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甘草,理氣是陳皮。 五、脾陽不足(疲乏無力 食欲不振,食后脹滿 回泛清水偶冷則瀉,四肢不溫)要溫。 方劑是理中湯 干姜9克 (君)白術9克(臣) 人參9克 (佐)甘草9克(使)。干姜溫補脾陽、溫中散寒,白術健脾益氣,人參補氣生津,甘草補養脾胃、調和諸藥。日常也可以用理中湯相應的中成藥理中丸,大約30天為一個療程。 六、脾陰虧虛(嘴唇干燥,口干咽燥,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干燥, 舌紅少苔)要滋。《本草撮要》指出:山藥味甘,入足太陰經,功專健脾,得羊肉補脾陰,得熟地固腎精。張錫純指出山藥是補腎陰的要藥。 薯蕷飲,生山藥200克加白糖,煎煮湯汁,頻頻飲之,一天喝完,三日后見效。 方劑(資生丸)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蓮肉芡實山楂麥芽霍香陳皮砂仁蔻仁桔梗。 七.脾胃 伏火(回唇干裂 手足煩熱回舌生瘡 低熱乏力心煩急躁)需要瀉。 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一《考證病源》 瀉黃散,石膏15克 山梔仁5克,防風15克 ,霍香葉10克 ,甘草5克。生石膏、山梔子清熱瀉火;防風疏瀉脾經伏火,給四肢肌肉中的伏火提供出口;藿香能燥脾中濕熱。 八、脾積(腹中刺痛拒按,夜間加重,肌膚甲錯,面色晦暗,女性月經紊亂)需要消。 方劑是膈下逐瘀湯,桃仁紅花五靈脂(破血化瘀)香附烏藥枳殼延胡索(芳香理氣)丹皮(涼血)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輕癥者可使用“簡化版”膈下逐瘀湯,即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香附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大約1月左右,癥狀可望減輕。 九、脾氣不固 (清醒時出汗,動則加重,甚至全身汗濕,易反復感冒,倦怠乏力等。)需要固。方劑玉屏風散,黃芪60克,白術60克,防風30克。黃芪、白術健脾益氣固表,能夠致密腠理,防風御邪祛風解表。需要注意的是,夜間睡著時出汗的盜汗癥狀,并非是玉屏風散的適應癥。另外,因外感邪氣而出汗者也不宜使用,以免閉邪不出,貽誤病情。 十、脾滯(胸脹,胃脹,小腹脹,呃逆,噯氣,惡心反胃等。)需要運。 健脾疏肝穴位貼:香附、木香透脾理氣,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益氣,蒼術健脾燥濕,以上藥物可以鼓舞脾氣,改善脾氣不暢之證。將藥物研末,各取2克,加入蜂蜜17克、香油3克調和,冷藏保存。在空白穴貼上放置黃豆大小的調制藥粉,按扁備用。取左右三陰交(內踝上4橫指,脛骨后緣)、脾俞(肚臍水平與后正中線交點,向上尋3個椎體,即第11胸椎下旁開2指)四處各一貼,貼敷7天可健脾疏肝,理氣消脹。 |
|
來自: quanzhensui >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