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朋友們來說一張“泄脾濕”的方子。它是誰呢?是澤瀉湯。 這張方子,源于《金匱要略》,非常簡單,就是澤瀉、白術,水煎服。 也許有人會問,就這么簡簡單單的兩味藥,能干啥?我跟你講,它的能耐大了去了。 下面,我們就從這則案例中來體會吧!
這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十分簡單。 這里頭有什么道理呢?具體探討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句話——你從前一定劃過船吧? 一葉小舟,蕩漾在水上,那是什么感覺?是不是飄來蕩去、隨波逐流、搖擺不定? 這種感覺,和方才醫案里所說的眩暈,像不像? 你看,這就是中醫對眩暈這件事兒的理解。一葉小舟,相當于我們的頭部。船下的水,相當于我們體內的痰濕水飲。 當我們發生位移的時候,痰濕之邪如水波一般蕩漾,我們的腦袋就跟著迷糊。這就是眩暈的由來之一——痰濕中阻、陰濁上犯。 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患者的舌脈肯定會有明顯的痰濕之候。比如說舌頭,苔往往白膩,或者胖大有齒痕。脈象,往往弦滑。 上文醫案里的患者,口干卻不欲飲,那就是痰濕內阻,津液不得布化,導致口干舌燥,同時又因為痰濕中阻,脾胃之氣失常,所以就喝不下水。 胸悶、耳鳴,是陰濁上泛、阻滯清陽的表現。嘔吐痰涎,那是痰濕水飲向上反,從口中溢出來了。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我為了大家的理解方便,采用的通俗講法。 總之,這個人的問題,其實就出在痰濕水飲上。 怎么辦呢?當然要把它們排出去。這就好比用一臺抽水機,把它們抽出去。 怎么抽?我們再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澤瀉、茯苓、車前子、半夏、代赭石、白術、川牛膝,所有這些,連續用了5劑。 這里頭,請大家密切注意澤瀉和白術這兩味藥。 這兩味藥,就是我方才開篇處說過的經方組合——澤瀉湯。 其中的澤瀉,利水,能把痰濕水飲通過小便往外排。白術,苦溫健脾燥濕,可以杜絕生痰之源(脾為生痰之源,健脾燥濕,就意味著掐斷了痰濕生成的根源)。 兩味藥配合,患者體內的痰濕水飲就少了一大半。這是全方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其他的藥材,都是錦上添花了。茯苓、車前子、牛膝三味藥,善于利水,輔助化解水飲。代赭石和半夏,降逆、止嘔、燥濕,不讓痰濕水飲之邪往上冒。 就這樣,經過一番調治,患者體內的邪氣被化解掉,這就好比小船靠了岸,不再受風浪顛簸了。 這就是澤瀉湯的應用實例,我不知道你看懂了沒有。 其實,這個澤瀉湯,自從被張仲景記錄于《金匱要略》以后,就一直被視作治療眩暈癥的方子,現代醫學視角看,就是治療梅尼埃病、內耳眩暈。 患者主要表現,就是在頭暈目眩的基礎上,伴有惡心、嘔吐、小便不利、胸悶、食欲不振、四肢困重、舌體淡胖苔白滑等特點。分辨起來,是十分容易的。 當然,如果說這方子,只能治眩暈,那就有些暴殄天物了。 我再給你說個有趣的事兒。 說有一個女子,年19歲,醫案記載姓沙。這個人在1974年下鄉的時候,多次在大汗淋漓之際用冷水洗頭。到后來,她就頭痛、綿綿不休,久治不愈。 怎么辦?找中醫看。找的是誰?是著名中醫臨床家,趙清理。 趙師一看,患者舌淡苔白,肢體困乏,脈弱無力。細問得知,患者從小體弱,脾胃不佳。 趙師當時就認為,這是脾虛有濕,內濕結合洗頭時候的外濕,上犯于頭部,導致頭痛。只用祛風除濕之法,肯定不行,解決不了內濕的問題。 于是,就用澤瀉湯打底來泄脾濕。處方:澤瀉、白術、羌活、甘草。這方子,水煎服3劑,癥狀全消失。 怎么樣?有意思吧?還有更有意思的呢!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孩,當時才10歲,別的都好,就是口水特別多。患者自己說,她必須經常吐口水,否則,嘴巴很快被唾液填滿。當時,醫家不信,就讓患者強忍著不吐。 結果,不大一會兒,患者口中的唾液就滿了,實在憋不住了,于是大口吐出來。仔細一看,乃清水樣。 當時醫家認為,這一定是脾虛濕盛,痰濕水飲上犯于口腔所致。于是,處方澤瀉、白術,研成細末,開水沖服,一日服兩次。 很快,患者癥狀就大大改善,到最后就徹底痊愈了。這是1984年《江蘇中醫雜志》上刊發的案例。 可見,痰濕這東西,真的可以引發多種怪病雜病。而澤瀉湯,憑借澤瀉和白術兩味藥,一個利水,一個健脾燥濕,真的就如抽水機,將邪氣泄了出去。這樣的古方,難道不值得被我們了解和繼承嗎? 當然,說歸說,做歸做。如果要具體應用澤瀉湯,非專業讀者,必須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進行。辨證錯誤,用澤瀉湯非但無益,相反還容易誤事。 總而言之,澤瀉湯,用兩味藥泄脾濕,這算是一段杏林的千古佳話,也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獲。 頭頭點擊關注@甲狀腺老中醫 學習更多實用健康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