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談及的內(nèi)容是古名醫(yī)張仲景記載于《傷寒論》里面的一張古方——桂枝人參湯。 原組方為:桂枝12克,甘草9克,白術(shù)9克,人參9克,干姜9克,這其中的桂枝要最后放入,然后用水煎服。 它能做什么? 首先,來說說隨老師學(xué)習(xí)時,一起出診遇到的一位患者。 有一位40來歲的男性患者,從前一段時間開始,胃部時時就有些疼痛,而且反復(fù)發(fā)作。他曾也做做過檢查,診斷結(jié)果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且最近的這段時間里,感覺胃部隱痛明顯,而且晚上癥狀會加重,飯后2到3小時開始癥狀明顯加重,右上腹部還有痞悶和壓痛感。患者覺得比較嚴重,于是就想來找中醫(yī)看看。 初次就診時,見患者舌淡苔白,脈象遲弱,而且整個人顯得精神疲憊,還吐清水,吃什么都感覺嘴里沒味,也沒有食欲。 患者也十分沮喪。他說感覺自己的胃已經(jīng)廢了,不敢碰涼,整天在肚子上敷一個熱水袋,一天天的感覺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老師診斷后,告訴他,無需過分憂慮。這都是胃氣虛寒的表現(xiàn)。 于是遣方:黨參5錢,白術(shù)5錢,干姜3錢,炙甘草3錢,桂枝4錢。一共是3劑,每日一劑。 結(jié)果3天之后,患者胃疼、吐清水等現(xiàn)象大大緩解,食欲也有所增強,只是時時感覺欲嘔。于是老師遵從原方,再加入3錢半夏,結(jié)果這一次,癥狀基本全無。 其實,這里面用的,基本就是開篇所提到的《桂枝人參湯》。只不過,把里面的人參換成了黨參。 這個患者的問題,其實就是胃氣虛寒。 為什么這么肯定? 首先,觀舌,舌淡苔白,這表明可能有寒。 其次,看其脈象,脈象遲弱,這也是有寒邪,胃氣虛弱。胃不敢碰涼,而且夜間疼痛明顯,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xiàn)。吐清水、口淡無味、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是脾胃虛寒。這時候到醫(yī)院檢查,往往診斷為消化道潰瘍、消化道慢性炎癥等。 咱們用這個桂枝人參湯的組方是相對科學(xué)的。其中,人參、白術(shù)、干姜和甘草是理中湯的組方,散寒、健脾、補益中氣。妙就妙在用桂枝。桂枝在這里溫陽化氣,助桂枝湯散寒興陽。這樣一來,陽氣來了,寒氣走了,癥狀就可以有效解除了。 其實,這個組方,最初可不是專門用于治療胃寒胃痛的,而是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外感風寒的一些癥候的。 就是說,當某人患了脾胃虛寒,同時有外感了風寒,就用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來溫里,桂枝來驅(qū)外寒。但是后來,臨床逐漸發(fā)現(xiàn),用這組方來應(yīng)對脾胃虛寒的證侯,效果也是不錯的。 最主要的,就是患者有明顯的中焦虛寒的表現(xiàn),比如說胃不敢見涼,喜溫喜按,疼痛遇寒加重等等。有這個寒象了,以桂枝人參湯來加減調(diào)治,效果滿意。因為,主要是里面的桂枝有溫陽化氣、通行血脈的效果,無形中增進了理中的溫陽的功效。 好了,文章稍稍有點長。我希望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的患者朋友,能從此內(nèi)容中獲益。方劑用量雖然很輕,藥味較少,但也要在中醫(yī)的辯證指導(dǎo)下使用。切記,它針對的,必須是寒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