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訪談,為你呈現中國合成生物學領軍企業藍晶微生物的創立背景、研發管線與探索,以及合成生物學的廣闊前景和未來趨勢。 第012期未來百科的訪談嘉賓,是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浩千博士。以下為文章正文。 一提到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公司,幾乎所有人都能脫口而出藍晶微生物(Bluepha)。這家公司前不久完成了4.3億元人民幣B2輪融資。6個月內,藍晶微生物B系列的融資總額已超過6億元人民幣。 作為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領軍企業,藍晶微生物基于合成生物技術進行分子與材料創新,致力于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包括在所有自然環境中均可自發完全降解的生物材料PHA、可有效緩解焦慮的功能飲料成分、補償人體常見代謝缺陷的新型功能益生菌、醫美及美妝賽道的功能成分等。數次巨額融資,公司將其用于產品管線的推進,包括PHA的規模化生產線建設、PHA在多種場景的應用開發和數字原生研發平臺CloudLab1的擴張升級。同時,藍晶微生物將持續深化與行業內外伙伴的合作,協同推動合成生物產業發展。 盡管在合成生物學領域中已取得矚目的行業地位,但是其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浩千談到藍晶微生物在創業起步、融資、產品管線開發以及產業規模化時,提及最多的還是創業以來遇到的很多坑,他對《未來百科》強調,合成生物領域創業公司的成敗關鍵點是根據市場正確選品。近期美國合成生物學明星公司Zymergen的股價暴跌正是因其選品出了問題。 張浩千先后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獲得生物科學學士學位和整合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曾發表20多篇高影響力學術論文。回顧張浩千的成長之路,充滿了倔強與叛逆。他提到小時候家庭條件困難,一路念書成績卻很好,一門心思想考北大。中學時代他參加了生物和化學奧賽并獲獎,然而通過競賽保送北大的機制被取消,他在較短的時間內復習了高中課程并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他從事過神經認知、生物信息方向的研究,后來發現都不是自己感興趣或者適合的,直到最終選擇在生物物理和合成生物學領域深耕。 博士畢業后,張浩千在科研機構做過PI,認為年輕學者短期內很難獲得足夠多的資源。2016年,張浩千與清華合成生物學與生物材料博士李騰聯合創立了藍晶微生物。2018年,他當選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19年當選深圳合成生物大設施企業用戶顧問委員會委員。 張浩千回想創業的前幾年,資本市場對于合成生物學認知很少,融資不順利,PHA管線在工業化量產過程中更換過方案,每上一層臺階,都遇到過很多挫折。但是張浩千和李騰都挺過來,終于迎來了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大騰飛時代,諸多資本紛紛入場。藍晶微生物作為國內最早探索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者,在工業化量產、收入以及融資上,都堪稱“領軍企業” 。 張浩千的成長之路,和千千萬萬在生物科技領域尋找前途的年輕人一樣,有科研方向上的迷茫和探索,有職業生涯的困惑和掙扎,有創業過程中的挫折與困頓,但是他有初心、有毅力,成就了藍晶微生物的今天。 成長的困惑和創業的初心 未來百科:首先請浩千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以及講一下為什么要創業。 張浩千:我是在河南駐馬店出生,在新疆長大,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小學一年級都沒上過。之后所在街道比較同情我的狀況,給我辦了免費入學,直接從二年級讀起,這也讓我有了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社會通道。 我一直就有一個上北大的夢想,當時雖然在新疆的一個重點高中,但我的成績在班級里也一般,于是我就想辦法參加生物和化學奧賽,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到我要升大學那一屆,通過奧賽直接保送北大的政策被取消了,我只好去參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然而由于我之前主要精力都在搞奧賽,其他課程沒怎么上,自主招生考試就沒有過。這時候只能參考高考了,最終我通過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 由于之前搞生物和化學奧賽,所以大學里很多生物和化學課程我已經提前學過了。進入北大生物系后,平時我還是會去上課,但更多時間花在了看書和在實驗室做科研上。一開始我對神經科學很感興趣,就加入了一個神經生物學課題組,那時是2009年前后,二代測序技術剛開始火熱,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突破性進展。而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興趣不在神經科學研究,于是我就從這個課題組退出了。 之后我首選的一個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學,后來的經歷證明我想簡單了。那時候做bioinformatics需要切切實實地開發算法,不像后來,大家都是調用各種成型的工具包,然后自己跑一下數據就完事了。開發算法對于數學要求極高,當時的我干不了。 最后我決定去做生物物理。我找到了當時北大做生物物理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我后來的博導歐陽頎老師。歐陽老師見了我后,說我的數學和物理功底還需要提升,于是建議我先去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磨練自己。我第一次參加拿到了大賽的金獎,其實前30%的參賽團隊都能拿到金獎,所以我對這個成績并不是很滿意。于是第二年我自己做隊長,帶領20來號人拿到了世界亞軍。這也算是證明了我自己,于是在本科畢業后順利加入了歐陽頎老師的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 歐陽老師是一位充滿古典風范的學者,他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不做要求,但在學術水平上要求極高。在他的實驗室,我有充足的經費,又足夠自由,而且有歐陽老師嚴格的學術把關,再加上合成生物學本身趕上一個好時代,那時候做出些東西就能發個好paper,在這期間我發表了10來篇不錯的論文。 2016年底我博士畢業時,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給了我副研究員的offer。當時,我是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的第6個PI,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在國內一個年輕學者通常很難獲得足夠的資源。我對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老師充滿感激,他給了我非常多的支持,但我最終還是決定跟李騰博士一起合作,下海創業搏一把。 未來百科:對于創業,你當時是有著什么樣的規劃呢? 張浩千:我和李騰在開始創業時,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判斷。我們一上來就知道創業的艱難,甚至我們已經做好打算——如果這公司做不大,那就一定要掙點錢先穩住,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我們就抱著可能40歲之前基本干不成什么大事的態度來創的業。 創業前后我們其實是非常絕望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可參考的對象。在我們之前,國內整個生物醫藥領域很少有人、很少有公司去認認真真做創新。具體到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前無古人的狀態,可以說我們就是國內這個領域第一批創業的人。 當時我的合伙人李騰對我說,我們國家不缺做 license in 的人,缺的是真正做創新的人,所以我們打定主意要去做有骨氣的事。現在時常有人問我和李騰,你倆股權差不多,會不會撕起來啊。我們的回答是當然不會。我們要打下的是一整個太平洋,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們擔心的是抓不住合成生物學這個歷史機遇,小小的一兩杯水沒什么可爭搶的。 未來百科:2016年你們剛創立公司的時候是想做什么方向呢? 張浩千:我們當時就是想做合成生物學,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方向,雖然當時我們并不明確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具體路徑是什么樣子,但我們認為它肯定是大勢所趨。換句話說,當時所有了解合成生物學的人都會覺得它真的挺有意思的,但又都說不清楚它到底在產業上能有什么發展。 在我們剛開始創業時,國家開始禁止進口洋垃圾。這看起來不太大的事情實際上擾動了全球塑料價值鏈,之后我們國家推出了禁塑令,再加上國內對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訴求,這讓我們意識到環保塑料將非常有價值。我們深入研究了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認為它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但似乎絕大部分之前做PHA的人,都在技術和市場上犯了錯誤,我們應該有機會。 我們選定了PHA的方向后,2016到2018年之間在產業化上還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其一,是我們沒有想清楚應該擁有一個什么樣的團隊,當時除了我和李騰之外,創始團隊還有一位學者教授,我們在產業上的想法有所分歧。其二,團隊當時生產PHA所用的菌株是嗜鹽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高濃度鹽水中生長,能夠避免雜菌污染。這個思路在實驗室中效果很好,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并不可行,因為它產生的污水是高鹽高有機質污水,這是環保大忌,它的污水處理成本比普通污水高了兩個數量級,在實際生產中根本不可行。這也凸顯了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之間的差異。 總結下來,我們當時遇到的產業化挫折就是兩點,一是團隊不成熟,大家沒有達成一致目標;二是技術不成熟,技術路線難以落地。 之后我們引進了一個很重要的專家,是杜邦的前工業微生物首席科學家。我們請他當我們的顧問,相當于把杜邦的選品和研發管理的體系帶給了我們,才算是步入正軌。 合成生物學創業的核心關鍵:選品 未來百科:合成生物學這個領域非常大,涉及的產業也非常多,你們為什么會選擇PHA而不是其他? 張浩千:選品是合成生物學創業非常重要的內容。前不久合成生物領域的明星公司Zymergen股價暴跌 7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選品出了問題。在合成生物學這個新興領域,大家其實都是創業公司,如果選品出了問題,可能公司就沒了。 怎么去確定一個選品的好壞呢?首先,它的市場需求必須是穩定的,至少在10年的尺度上有一個不變量去驅動它的市場需求。否則,研發出來產品后,它的生命周期已經過了。其次,它的市場需求要足夠大,否則這件事就不值得去花大的代價去做。第三,它最好在未來有持續的增量。 總結下來,就是這個選品要有一定的存量市場,且市場增量比較大,而且能在10年的尺度上穩定增長。PHA顯然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從大環境來說,在“碳中和”或環保上,中、美、歐罕見地達成了共識。這讓PHA在很長的時間尺度上具有足夠大的市場。我們算了一下PHA的市場規模差不多是1.5萬億,在這樣一個大的市場里,哪怕只滿足1%的需求,也將是150億的規模。 未來百科:你提到之前的技術路線并不落地,那如今的技術路線做了哪些改進呢? 張浩千:實際上我們后來相當于把整個微生物菌株、所使用的原料、生物化學反應路線全都改了。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做的還是PHA,但它已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材料了,用了完全不同的菌株、不同的原料、不同的路線合成了另外一種不同的物質,只不過都屬于PHA這個聚合物家族。 例如,我們之前在使用嗜鹽菌株生產PHA時,需要添加4-羥基丁酸,或者是讓菌株自己產生4-羥基丁酸,之后將4-羥基丁酸作為一種單體整合到PHA的聚合物里。但我們拿這種PHA去跟一些大客戶談的時候,尤其是食品和個護行業的客戶,他們表示不會用,因為4-羥基丁酸有致幻作用,消費品行業不可能犯險使用。 未來百科:你們從實驗室研發,到嗜鹽微生物生產,到換上新的菌株,再到現在投產線,這一路走來遇到過哪些坑呢? 張浩千:我覺得最大的坑就是市場。創業者在一開始往往選擇從研發開始,研發完成之后去生產,最后再去開拓市場,按照這個邏輯肯定行不通。實際上你需要一上來就要把技術、市場還有經濟性這三點都考慮進去。技術是關于技術可行性;市場是關于怎樣讓客戶接受產品;經濟性是能不能賺到錢,怎么賺到錢,產品毛利潤如何。把這三點加一塊充分考慮,才能大概率保證研發出的產品是能成功的,否則失敗概率極大。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Zymergen就是例子。他們做的柔性材料,之前是用化學法做的,賣給客戶的也是化學法做的,生物法還在研發。外行人覺得只要等一等就行了,但實際上Zymergen生物法路線一受挫,股價就出現了暴跌。 藍晶微生物將在江蘇省鹽城市建設第一座 “超級工廠” 未來百科: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創業公司的先行者,在融資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給后來的創業團隊呢? 張浩千:我覺得合成生物學或者這類新興產業,首先肯定是得靠年輕人,年輕人沖在前面;再由老同志們給年輕人們賦能和把關,這是特別好的組合。年輕人的問題是需要有人去帶,需要有學習的對象。因此,我的答案是新興產業的創業者要找能夠幫到自己的投資人。 我建議創業者們應該去找那些認認真真做天使輪到A輪的早期階段投資人,找一個能陪你聊天、給你支招的投資人,找能夠支持你的投資人。他不一定完全理解你的技術,但他能理解你的生意,理解你的愿景,愿意跟你一起往下走,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另外一點,每次我面對融資都是如臨大敵。每次融資之前,我要跟合伙人好好商量并制定計劃,我的精力要從公司的運營上挪出來一部分,這一部分工作要由哪些人來承接,怎么承接,都要提前規劃好。我生怕因為融資導致原本由我負責的業務出現荒廢的情況。而且一輪融資怎么說也要花兩三個月時間,如果在此期間公司業務沒有進展,投資人也會很擔心。我也見過好多公司因為沒做好規劃而死于融資。 未來百科:創業至今,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或公司有哪些呢? 張浩千: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我們公司成長變化非常大,不光是規模,包括整個組織能力上,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戰斗力的團隊,這一塊兒是李騰博士非常擅長的。我們其實是從國內互聯網公司學到了很多,包括字節跳動,小米和華為。另外,我覺得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不論是組織還是文化,都挺差勁,拿出去跟國外的同行PK,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我們要向能走出去打勝仗的互聯網企業學習,解放生產力。 我們完成B輪融資的時候,投資人帶我去見了一位為人謙遜低調的互聯網大佬。大佬當時對我說的話現在仍然記憶深刻。他說:“浩千,你和李騰要找人幫你們,想干大事業就要找最厲害的人幫你們,要找每一個位置上你們覺得這個領域最厲害的人。不管這個人有多難駕馭,是否能在公司待得住,你們要給他分多少東西,都要讓他來”。后來我明白,本質上這是給公司增加優質基因。所以我現在一半的時間都是在招人,而且我還特別喜歡去招那些能把我說得啞口無言的人。 未來百科:藍晶微生物現在主要的管線有哪些?技術上的核心競爭力和壁壘是什么? 張浩千:我們重點投入的研發管線有4條,在做探索研究的管線有6條,這10條管線主要分布在兩個方向,一個是健康消費,圍繞著具有消費屬性的健康場景,比如說醫美和保健;另一個是特種功能材料。對于PHA而言,我們現在的產品售價比之前行業的成本還要低,而且在這個售價基礎上,我們依然有足夠的毛利潤。我們在優化了性能的同時還能更便宜,所以性價比是我們的優勢。 未來百科:創新性的產品理應獲得更好的溢價,你們為什么選擇了性價比呢? 張浩千:性價比提高之后,實際上整個市場的盤子就變大了。這有點類似于照相機,早期照相機是奢侈品,但現在誰都買得起,一個家庭甚至都有好幾臺。這就是消費類創新技術提高了性價比,讓它普及到了更多人,從而把市場做大,同樣可以賺錢,甚至賺得更多。但是合成生物學在醫藥中間體的應用并不適用這種模式,因為絕大部分醫藥中間體市場很小,也就幾億人民幣級別,這個時候用創新技術提高性價比,實際上是把市場越做越小。 也就是說,如果市場是固定的,那么提高性價比反而把市場做小了;如果這是個可以變大的消費市場,那么提高性價比實際上是在擴大市場,PHA就屬于后者。 未來百科:目前化學合成材料質優價廉,藍晶為什么要花大力氣去做生物法的材料合成呢? 張浩千:對于特種材料,尤其是電子工業相關的特種材料,目前國產化率非常低。例如PA46,也叫尼龍46,這是一種由丁二胺和己二酸縮聚而成的脂肪族聚酰胺工程化塑料,具有優良的耐高溫性能,在手機和電動車中用作耐熱組件。但這種材料被荷蘭的一家企業皇家帝斯曼完全壟斷。如果我們通過生物法合成,繞過他們受保護的化學法合成路線,就能打破這種被壟斷的格局。 在化工材料領域,歐美企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做到了既便宜性能又好,而且把控整個產業鏈條,國內企業已經沒什么實現規模超越的機會了。此外,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石油化工想進一步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但是,在合成生物學這一新的領域上,我們很有機會在新的賽道上爆發出巨大的創新動力,實現對老賽道的超越。這就像電動汽車正在超越燃油車。 所以我們一直有一個長遠的理想,就是能夠真正為我們國家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在一些具體領域推動國家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在市場獲得一些成功。 中美合成生物學領域對比以及發展趨勢 未來百科:你怎么看待Zymergen這家公司,以及他們近期股價暴跌的情況呢? 張浩千:前面我也提到了Zymergen最大的問題出在選品。其實,在我看來Zymergen的基本盤尚在。首先是人才,他們擁有世界上最一流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團隊,這點毋庸置疑。其次是平臺,它的研發自動化平臺非常厲害。我認為Zymergen可能短期內股價難以一飛沖天,但市值維持在20~30億美金問題不大。Zymergen眼前確實遇到了問題,但并不致命。 如果你去看Zymergen的財報就會發現,他們花錢的速度太快了。如果我是Zymergen的CEO,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削減開支。他們的研發平臺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再繼續這么燒錢了,要做的是趕緊拿這個平臺去變現,比如跟一些醫藥公司合作,在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代替中國企業幫他們做高品質的CDMO,只要有一些收入,就能給市場帶來非常強的鎮定作用。 如果對比中美合成生物學公司,我們能夠看到雙方各有千秋,美國的合成生物學公司在創新上非常厲害,但美國整個合成生物學領域再往下游走,生產制造會遇到難題。而中國在合成生物學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足。其中一個原因是優秀歸國人才的第一選擇往往是科研院所,這既有歷史慣性,也有現實因素,目前國內整個生物技術產業界還沒條件開出比學術界短期綜合收益更高的offer。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如果在創新這件事情上能夠做到及格,那么就能在產業上發揮巨大優勢。全世界的發酵產能七成在中國,這意味著我們有非常完整的人才和工業基礎設施。這是中國企業的一個優勢,應該利用起來。 |
|
來自: 菌心說 > 《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內生安全、系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