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的巔 峰期橫跨晚唐、五代、北宋三個時間段。有常年為宮廷供瓷的歷史,貴氣的出生、成熟的燒制條件與技術,越窯無疑是頭號種子選手。 越窯青瓷以釉色取勝。從一開始青中閃黃,漸漸變到唐朝的清純透明。越甌是文人雅士的心頭愛,詩詞里常見它的倩麗身影。如孟郊詩云“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說它色翠如荷葉。施肩吾則說“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說它讓攪動的茶湯如裊裊綠煙。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更是描繪出這種層山疊翠的青。“茶圣”陸羽的評論更讓人絕倒,他說越瓷 “類冰”、“類玉”,能完 美地呈現茶湯的綠與甘。 唐、五代時最著 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 高水平。唐代越窯青瓷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 浙江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與主產地之一。而寧紹平原的上虞地區,更是早期越窯的燒制中 心。其境內窯址上溯商周,下達兩宋,體系之大,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兩宋之后,上虞制瓷業逐漸衰落,幾不成系,越窯一詞也漸行漸遠,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不論怎樣,越窯文化卻一直是顆閃耀發光的明珠。 唐宋時期,越窯制瓷業中 心已經由以上虞為中 心的曹娥江中游地區轉移到以上林湖為中 心的慈溪地區。這是越窯最輝煌的時期,它作為一種普及社會而又彰顯高端的產品,在印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以自身的魅力,互動推進著文明進步與交流。當時,“作為南方瓷器代表的越窯青瓷,與北方的邢窯白瓷共同開創了'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并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 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并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瓷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這13件碗、盤、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 唐代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盛世,通過這些瓷器我們也試圖接觸到了那個時代的絢麗多彩,感受到了人們的智慧與境界。如何鑒別唐代越窯青瓷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的感受與智慧的傳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