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 趙苑旨)在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冬季,北京約每4分鐘就有一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呼叫救護車,心血管疾病發作后有個搶救“白金十分鐘”,一旦錯過最佳時機,患者的死亡率與致殘率都會增高。 而救護車的平均反應時間為18分鐘。來不及趕到的救護車,或許就代表著一條來不及挽救的生命。 窘境:北京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8分鐘 撥打120急救電話后,北京市的急救車平均多長時間能到達身邊? “四十分鐘,我記得很清楚。”在北京市朝陽區工作的趙剛(化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2019年冬天,某個工作日上午九點左右,他剛走出望京地鐵站,就看到前方一名年齡約50歲的女性暈在了地上,他立刻過去撥打了“120”,隨后便陪同她等待救護車到來。 “當時那位阿姨說自己頭暈得厲害,完全沒法起身,等了很久救護車才來,我甚至都在想,要不干脆打個車算了,但是看她那么難受,我又怕在去醫院的路上出事。”趙剛表示,行人中也沒有醫學專業人士主動提出要幫忙,他就只能給阿姨的家人打電話后站在那里等救護車到來。 最終,阿姨的家人和救護車幾乎同時到達了地鐵站,趙剛簡單交代了兩句便去了公司。到公司打卡時剛過十點——他遲到了半個小時。趙剛簡單算了一下,扣去他到公司的步行時間,救護車到達大約用了40分鐘。 “當救護車遇到早高峰,能不能活要看運氣。 ”趙剛在朋友圈里感慨,他不知道那位老人后來怎么樣了,也不清楚為何救護車姍姍來遲,但那漫長的40分鐘,讓他產生了一絲恐懼。 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而北京給出的平均數字則是:18分鐘。 這是2020年北京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不包括接到患者后送往醫院的時間。 ![]() 資料圖片 牛宏超攝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北京急救中心官網數據發現,2020年11月30日~12月28日,北京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車輛52937車次,平均每天1890車次、每小時78車次、每分鐘1.31車次。在病種類型中,外傷、心血管疾病、昏迷、腦血管疾病位居前四名。 將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合并計算的話,這意味著,在北京的2020年冬季時節——一年中心腦血管疾病最高發的時期,大約每4分鐘,就有一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救護車轉運到醫院。 ![]() 北京急救中心2020年12月21日~28日派車統計 與2019年同期以及2020年前三個季度相比,第四季度的急救車出車總次數與按病種分類次數均在增加。然而急救反應時間也在跟著增加。2008年,北京的急救反應時間為15分鐘,后來多年保持在14~16分鐘,2020年的18分鐘已經屬于峰值,是北京市規劃目標的1.5倍。 根據2020年6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和規劃自然資源委印發的《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設施空間布局專項規劃(2020年-2022年)》,到2022年,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小于12分鐘,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于95%,服務滿意率不低于98%。用于日常院前醫療急救的救護車達到每3萬人口配置1輛。 橫向對比來看,近兩年來,上海、杭州均已達到12~13分鐘,與五年前相比,縮短了4分鐘。 疑惑:什么拖住了救護車的步伐? 根據北京市政府的相關報告,北京市的急救服務面臨著部分區域、部分時段患者搬抬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 2019年北京市人大會議期間,有多名代表聯名提出14件關于院前醫療急救方面的議案,針對性地反映了北京市急救系統面臨的嚴重問題,其中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急救人員短缺嚴重”。 根據北京急救中心對2012~2015年期間其所屬的96個急救分中心(站)的普查結果,3年時間,急救人員(包括醫護人員、司機、擔架員等)流失共369人,平均每年流失123人,其中急救醫生達187人,占比超過一半。 2020年,北京市新建急救工作站32個,然而一部分新建站點由于缺乏醫護人員,無法實現24小時運行。 ![]() 深夜,急救中心人員仍在待命 牛宏超攝 按照規劃要求,全市還將新建200余個急救站點,醫護人員缺口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工作風險高、工作強度大、薪資待遇低、職業發展路徑不完善等,都是急救領域'招人難’和'醫生荒’的原因。”曾在北京市急救中心工作了27年的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急救科普學組負責人賈大成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相比于其他科室的醫生,急救醫護人員工作性質和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是一群永遠都在和死神賽跑的人。這就要求他們既要具備全科醫生的知識寬度,也需掌握專科大夫的技術深度。同時,出診的急救醫護人員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救援環境,也需要其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當你一個人踏上急救車出診的那一刻,你就必須做好準備,隨時迎接各種各樣的可能。”賈大成表示。 離開了嚴格封閉管理的搶救室、手術室,急救醫生面臨的是病史不詳的患者、心急如焚的家屬,甚至是嘈雜的搶救環境,新的環境潛在隱患、家屬的打罵,都是工作的挑戰。 然而更加嚴苛的工作要求卻并沒有帶來更加豐厚的職業報酬。 ![]() 資料圖片 閆劍坤攝 “相較于其他科室醫生,職稱評審制度不完善始終是壓在急救中心員工心里的一座大山。”賈大成介紹,目前,國內沒有專門對于急救醫護人員出臺的職稱評審制度,其職稱評審考試需跟醫院其他科室一同進行,這使得常年在急救一線的同志略有壓力。急救一線,既注重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復雜環境下的實際水平和動手能力,目前的職稱評審恰恰對現場的動手能力考核略有缺乏。 職業發展路徑不完善,從業人員薪資待遇低,職業晉升難度大,成為人才流失的主要的問題。 對此,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建議,要進一步優化人事管理制度,將現有編制持續向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一線崗位傾斜。加快推動薪酬制度改革,把崗位收入與服務數量和質量、患者滿意度等掛鉤。盡快實施符合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特點的專業技術等級評價機制,將崗位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指標。 “為更好的提高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就需要群力群策。既要承認差距,也要及時付出行動。”賈大成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談到,北京急救走不出的“救援18分鐘困境”,癥結在于交通擁堵、急救中心設置點不夠密集、城市交通管理不夠科學和民眾的思想認識有待提高四個方面。 北京人口密集,交通擁堵,醫療資源相對緊張,從急救中心到救援地面臨比其他城市更為復雜的路況,這就需要更多的增設急救中心設置點,縮小救援范圍,減短路程。 此外,為了把有限的急救資源用在刀刃上,應盡快將非急救服務從120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剝離出去,嚴格依法落實院前急救車不得用于其他活動的規定。加緊制定非急救服務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非急救服務的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 全民亟待補課:讓每個人成為院前急救的力量 廣義的院前急救,不僅包括了急救中心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救治。患者的自救、親屬和路人對心肺復蘇、使用AED等急救手段的掌握,也是急救中的重要一環。 “我國的院前心跳驟停急救成功率僅有1%,遠遠不及發達國家,有太多生命在不該死亡的時候逝去了!”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教授曾表示,急救,就是要挽救那些不該“過早逝去”的生命。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何忠杰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在全國推廣“白金十分鐘”急救科普活動。“急救白金十分鐘”是指意外傷病發生后、專業人員不能到達時,時效最重要、救治最薄弱的早期10分鐘傷病救治的時效性原則和理論,是啟動120或救援系統并與之銜接的一個急救階段。 然而,我國公眾對于院前急救的知曉率依然很低。賈大成表示,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錯過最佳搶救時間而導致患者死亡。各單位是否配備相關急救設備,社區是否配有相關急救人員,個人是否掌握基礎急救知識都將直接影響病患者的生存率以及我國的醫療救援水平。 目前,北京市重要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比例為5臺/10萬人,低于深圳、海口、上海等地。市民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僅2%,與發達國家城市差距較大。 就目前市民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來講,全民補課已刻不容緩。提升全民自救、互救意識迫在眉睫。 賈大成表示,為更好完善我國醫療急救體系,政府仍需加強對急救的關注和政策的出臺、落實;為提高市民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定期開展急救科普講座,并建議開展系列急救知識進學校上課堂活動,從學生抓起,提高全民救急意識。對高危職業領域、執政執法人員等特殊人群,要求其掌握相關必備的急救知識;為解決人員流失問題,既要完善急救一線醫護人員的職業發展路徑,又盡可能的提高待遇。對經歷過特殊救援場景或救援活動中救援醫生留下心理障礙的醫生,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課程等。 2020年10月起,北京地鐵系統已啟動AED配置工作,截止到2020年年底,已有3條地鐵線路全部配置AED。2022年底前,北京市將實現重點公共場所AED設施全覆蓋,一線工作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率達到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