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日報 王宸胤 看了這么多中國文物, 本期我們來看兩件外國文物, 它們產生的時期都是清代晚期, 都來同一個國家———一百多年前的俄國。它們和中國的關系是什么?歷史價值在哪里?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件文物:兩個半塊的磚茶。它們的體積并不大, 長約10厘米, 寬約10厘米, 因為館藏在玻璃展柜里,所以茶磚的厚度記者通過肉眼判斷約3厘米。正面有殘損的俄文字母。它們是在哪里生產的?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 一百多年前,俄國是消費茶葉的大國, 中國通過張庫大道向俄國出口了大量的茶葉,可是這兩塊茶磚的出現難道說明俄國人也掌握了生產技術嗎?這就要從俄國人飲用茶葉的歷史講起了。 據一些史書和百科全書的記載, 俄國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638年。當時,作為友好使者的俄國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 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的茶。品嘗之后,沙皇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 隨后進入貴族家庭。有需求就有買賣,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藏品名片 名稱:俄羅斯茶商生產的磚茶 年代:清代晚期 藏館: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 有個歷史背景要交代給大家:唐宋時期的中國,喝的是茶餅,用的是點茶技術,但是在元之后, 尤其是清代, 整個社會的喝茶習俗都轉變為直接喝炒制之后的茶葉,而不再制作茶餅。所以俄國人喜歡的磚茶在中國其實根本不流行。本報在之前 《探秘館藏文物 揭開歷史謎云》的報道中曾介紹過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另外一件,也是出口俄國的上等磚茶———“小金磚”,茶磚手感細膩, 閃著淡金的光澤, 像巧克力一樣。可見俄國人的飲茶習慣與中國人并不同, 他們對磚茶的質量要求其實是很高的。 “小金磚” 的生產技術來自湖北漢口。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漢口成為開放口岸, 俄國商人可以深入到中國的腹地進行商貿活動。他們嫌中國茶商生產的茶磚質量不好, 所以自己到赤壁等地向茶農購茶,然后大舉出資直接把制茶工廠開在了漢口, 生產更加符合俄國市場喜好的茶磚。如此一來, 俄國商人從原來的下游購買者,一躍而參與到茶葉收購、 茶磚生產的中間環節, 掌握了華中地區茶葉生產的控制權。 1886年,對于中國的茶葉市場來說是個轉折點,中國的茶葉對外貿易由盛轉衰,但俄國對于中國茶葉的進口需求卻逆勢高漲。1888年,俄國進口的中國茶葉只占中國茶葉總出口量的31.13%;但到了1898年,這個比重上升到61.14%。1894年,俄國商人在漢口的茶葉采買量首次超越了英國。 藏品名片 名稱:俄羅斯茶商生產的茶盒 年代:清代晚期 藏館: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 好馬配好鞍, 俄國人根據茶磚的體積還生產了配套的茶盒。本專欄曾為大家介紹過一百多年前中國市場上流通的各種材質、樣貌的茶葉盒, 對比來看, 大家就會發現, 中國人用的茶葉盒都是 “筒” 狀,這與我們裝的是散茶有直接關系, 但俄國人的茶葉盒就是長方形的小鐵盒了, 因為———茶磚是方形的,而且很硬。 文物是無聲的歷史,通過這兩件文物,我們必須承認, 俄國的茶葉歷史很短, 但發展并不慢, 水平也不低。俄國人進入中國市場僅用了三十多年, 就掌握了從茶葉收購、 制造加工、 外運銷售的所有環節,牢牢控制了漢口的茶葉市場, 漢口一地輸出的茶葉占整個中國輸出總量的50%以上,成為清末第一茶葉輸出港。這些輸出的茶葉又幾乎全部被運到俄國, 漢口茶葉貿易進入到沙皇俄國時代。 直到戰爭爆發,這一切才得以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