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表郁輕證 1:桂枝麻黃各半湯 【原文】: 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原方原量】: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jié)) 大棗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病機】:表郁日久,邪輕證輕。 【主癥】:發(fā)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fā),伴面熱、身癢。 【治法】:辛溫解表,小發(fā)其汗。 2:桂枝二麻黃一湯 【原文】: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技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原方原量】: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病機】:表郁日久,證微邪微。 【主癥】:發(fā)熱惡寒如瘧狀,一日發(fā)作兩次,伴面熱、身癢。 【治法】:辛溫輕劑,微發(fā)其汗。 3:桂枝二越婢一湯 【原文】: 第27條: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原方原量】: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dāng)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湯一分。 【病機】:表郁邪輕,外寒內(nèi)熱。 【主癥】:發(fā)熱惡寒如瘧狀,發(fā)熱重,惡寒輕,兼見口微渴、心微煩。 【治法】:微發(fā)其汗,兼清里熱。 六:太陽病變證 【辨證治則】: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原則不僅僅適用于太陽病,凡不屬于六經(jīng)之病者,皆可以此條作為治療原則。詳見于本篇第16條。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
來自: 鵲潤堂焦氏中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