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頭懸”是怎么練的? 一一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集解(九) 李新方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解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這是武禹襄祖師所揭示的太極內功的第八大秘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頂頭懸”,但真正做到的人極少,這里雖只十二個字,而信息量極大,揭示了頂頭懸之練法的全部秘密。 許多人以為頂頭懸只是頭部的要求,在頭上頂個什么東西不掉下來就是頂頭懸了,這當然也很難得,但還不是太極拳所要求的頂頭懸。從“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來看,頂頭懸是對全身心的整體要求,其中的“不偏不倚”就是首先要身法正確,立身中正安舒,如果沒有立身中正中安舒,其他要求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這不偏不倚,看似簡單容易,但實際做起來是最難的事情,許多人以為自己做到了,實際上還差得遠,真正理解了就很不容易,有一分偏倚就有一分雙重,就不是頂頭懸,不是虛領頂勁。 同樣,氣沉丹田也離不開正確的身法,特別是下面提到的“尾閭正中”,如果沒有尾閭正中,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氣沉丹田。同時,丹田又有上丹田、下丹田、頂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后丹田等之說,到底是把氣沉到哪個丹田呢?許多人會想到小腹這個丹田,這當然也對,但如果以力使氣就不對了,前文已經講過,太極內功還要求“腹內松靜”,是“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氣斂入骨就是道家所講的丹道修煉的最高境界煉神還虛,全身無處不丹田。 因此,頂頭懸的正確練法是,立身中正安舒,提起全副精神,頭頂虛虛領起,有上提之意,上下一氣貫串,八面支撐,不偏不倚。霍夢魁師所傳太極內功心法秘訣還有《提頂訣》:“天垂一線系泥丸,懷抱須彌萬里山。肘膝腕踝肩胯頸,同時各向遠方牽。忽覺兩腳地心入,無限高深塞兩間”。這里的泥丸,就是頂丹田。須彌山,佛家云:器世界有九山八海四大洲,而須彌為中心之山,亦名妙高,出海面三百三十六萬里。兩間,即天地之間。 “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尾閭,典出《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文選·嵇康〈養生論〉注》引司馬彪云:“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故尾閭之名用于人體,指真氣發生之所,歷來為養生和修煉家所重,是道家小周天法通督的三關之首,又為針灸學長強穴之別稱,長強為督脈和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督脈入絡于腦,而“腦為元神之府”(李時珍《本草綱目·辛夷·發明》);督脈的支脈與心相連,足少陰腎經注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是對神志類疾病采取上病下治之法的常用穴位,也正因為如此,對于尾閭的修煉,是學太極拳進入神明境界,即技擊全自動化的內功基礎。 有關尾閭的具體位置,大多解釋為尾骨,還有很多講法,都是善方便,但有些人的文章把尾閭正中寫成“尾閭中正”,意思就完全變了,理解錯了是不可能練對的,后人解釋的越多,學者就越困惑,還是經典原文講得最明白,最概括而又最具體,更重要的是尾閭正中,與神貫于頂是一個整體,道家有秘訣云:“修丹真要識玄關,識破玄關事不難。臍后腎前虛若有,分明一氣透天端”,但并沒有講明玄關的具體位置和修煉方法。 按照道家修煉的一般程序分為四步,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但大多在第一步或第二步出偏而前功盡棄,故有“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之說,因為修煉有漸修與頓悟兩法,而漸修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沒有進入煉神還虛,即氣斂入骨的階段,不論下多大功夫,所煉的內功也還不能直接用于技擊。 而祖師這里講的正是一步到位的頓悟法門,煉虛合道就是先明理,心知,并傳有修煉的具體方法,心知而后身知,直接進入煉神還虛即氣斂入骨的境界。有一位居士幼習少林拳,修密十馀年而中脈不通,后學太極拳,得霍夢魁師祖所傳內功心法秘訣貫頂訣,當天就打通了中脈。佛家所稱中脈,醫家稱為沖脈,道家稱為道脈,即上文所引秘訣中的玄關,位于任督二脈的中間,道脈通任督二脈自通,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師祖所傳貫頂訣為:“直上昆侖雷電激,云出高岫泄天機。術中有數一三九,只此揭開千古謎”。(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