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這個話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興趣,當然這個話題也有點大!因為,就“成”這個字的內遂而言,可謂是沒有止境的。正所謂,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所以說,話題有點大。 可我們是完全能從相對角度來看待這個“成”字的。那么,太極拳到底多少年才能練成是可以確定的。 其實只要練法對,刻苦練,加之是這塊料,多說有個7、8年左右的光景就能練成。 也許有人會不解,有許有人會不信,甚至有人會因為“我慢心”的作祟而對我這么說感到不屑。咱都別急,我給你們拿出證據來證明。 練太極拳的人是都知道孫祿堂的,別說練太極拳的,就連練武術的也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孫祿堂這個人的。他的各種傳說我也就不說了,網絡一搜都能看到。咱就說它創編的孫氏太極拳。 他這個太極拳是學自于武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郝為真。學習用了多久呢?月余的時光。之后他研究徹悟又用了三個年頭,他的太極拳就這么練成了。 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叫武禹襄。武禹襄去趙堡鎮通過一場官司的打點讓陳清平少了一個大麻煩,既而在趙堡鎮學習了月余返回河北永年,之后和外甥李亦畬日夜揣摩也練成了。 楊祿躔的大弟子王蘭亭向他學習太極拳沒有超過五年也練成了。本門祖師李瑞東由王蘭亭代師傳藝也是沒有超過五年練成了。 可以肯定的說,他們之所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有所成就,決然不是因為得到了什么拳法套路。那他們到底得到的是什么呢?稍后會說。我們再往下看。 ![]() ![]()
三關指是尾閭、夾脊、玉枕。內氣(內勁)上行到尾閭這一塊的時候必須要尾閭內收那么一下,這個氣勁就被形骸的變化引導至從后面上行了。 夾脊在后背處,胸口膻中穴正對著的那個區域。氣勁從尾閭往上運行得需要它領起來,因此就要求含胸拔背。背不拔,這個氣勁就上不來。現在很多人練太極拳怕含胸拔背不好看,那么好看是有了,內里的功卻沒了! 玉枕在腦后枕骨區域,用手摸著后腦勺下端有個棱凸的部位即是。這個地方只要用意一想,頭就自然有那個頂勁,人瞬間就倍精神,感覺眼神都能殺人似的。這是過去練法的秘訣!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不是在拳譜里提到過“氣貼脊背”,“力由脊發”嗎?不在三關處讓它形成形骸的背弓變化就做不到這些。所以,太極拳在過去不僅叫做“十三勢”,還叫做“行功走架”。 說的就是內里的功夫要通過正確的功架才能練出來,這種練法不是站著不動,而是在行走當中來練的。 在這個注意背弓始終要保持住的練法過程中,內里的氣勁的收放都是從脊背上來回運動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精神意識也是始終依附在骨架形骸的變化和勁路傳導感覺上的。 所謂的“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的精神能提得起說的是這么一回事,而不是單獨的拎著個腦袋,兩眼多么有神,腦子多么專注的打拳。所以,現代人的練法大多都是沒有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練得是太極拳的動作,失去的是太極拳的靈魂。 可為何如此還有一定的養生保健效果呢?好在松柔,安靜,勻緩的要領還保留著。但是內勁是決然沒法在這樣的練習中能練出來的。因此,很多人練拳的年頭確實不短,可是卻體會不到真正的太極功夫。究其根由,是練法上出了問題。 最后我可以再一次肯定的說,練法對了,都能練成。 作者簡介:薛文宇,珠海市文宇太極文化研究院院長;道家青城派南宗第36代傳人,師承張德學;武當隱仙羽化猶龍嫡派第5代傳人,師承陳慶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太極拳第5代傳承人,師承鄭昭明;國家級智庫《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編委委員;中國老年健康委員會太極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運動處方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