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給胡宗南的評價那是“志大才疏”,他也就是個當師長的材料,戰略眼光極其低下,率殘部直接逃入云南甚至滇西的計劃,其實是他的黃埔同窗宋希濂提出來的。 這個計劃對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威脅很大,如果實施,首先是盧漢的云南起義肯定流產,其次是怒江以西確實易守難攻,陳賡將軍壓力陡增。 最后是一旦敵人戰敗,逃進緬甸的兵力可就不是萬八千人了,將給50年代初期的邊境形勢帶來不可預估的巨大麻煩。 胡宗南 先說胡宗南軍事集團的基本情況,他的職務變化挺有意思,抗戰剛剛勝利時職務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不久改制為“西安綏靖公署”,結果在彭老總部隊的不斷打擊下,到1949年5月胡宗南懾于我軍的攻勢,已經放棄西安逃過了秦嶺,那么這個“西安綏署主任”的職務就有點搞笑了。 無奈之下,老蔣重新給了他一個“川陜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的名頭,公署駐地最初是在陜西漢中,主要是盤踞陜南和川北地區(再后來是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跟西北沒啥關系了)。 而他的黃埔一期同學宋希濂,當時的職務是“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說白了就是控制川東鄂西地區,所以胡宗南和宋希濂的部隊,在渡江戰役之后成為蔣系中央軍殘余的骨干力量,分別從川北和川東兩個方向,抗拒解放大軍進入四川。 胡宗南當時還有三個兵團(第5、第7、第18)20余萬人的兵力,宋希濂當時有兩個兵團(第14、第20)10余萬人的兵力,成為老蔣企圖固守大西南的最后兩張王牌。 宋希濂 宋希濂抗戰時期的1942年,曾經堅守過怒江防線,對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區的地勢比較了解,在人民解放軍席卷江南之際,1949年8月間他特地飛到了漢中,跟胡宗南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兩個所謂的“主任”進行了一次徹夜談話,從吃完飯的晚上8點一直談到了次日凌晨2點,他們詳細推演了今后的戰爭形勢發展,也統計了西南地區殘余的軍事力量,進而得出了如果在西南地區決戰,則蔣軍必敗的結論。 因為在大西南尚存的近90萬國民黨部隊中,真正的中央軍部隊不過40萬人(絕大部分由胡宗南和宋希濂指揮,云南有少量),其他皆為川軍、滇軍等雜牌,不可能跟老蔣一條心。 即便是他們倆指揮的30多萬部隊,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新建或者重建的,裝備不全、編制不全、訓練缺乏以及戰力堪憂,且西南地區地形復雜道路破舊,部隊的集結和機動都十分困難,跟士氣正旺的解放軍遂行大兵團決戰,注定死路一條。 蔣介石 所以最后宋希濂拋出了他醞釀已久的計劃:“在解放軍尚未向西南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應設法將主力轉移到滇緬地區,只要保存力量,則前途仍然是大有可為的”。 這個計劃的要點在于,胡宋兩部一旦撤到怒江以西,受地形之限制,則解放軍無法對其形成戰役合圍,他們倆打不過還可以繼續跑路,以期國際形勢“巨變”。胡宗南也認為可行,拍著宋希濂的肩膀說:“老宋,這個計劃好極了,好極了”! 可問題是,這么大的事光他們倆商量完了沒有用,必須得到他們校長的批準,于是幾天以后,胡宗南和宋希濂奉召前往重慶晉見老蔣時,當面匯報了這個計劃。 結果是遭到老蔣的一頓痛罵,對于這樣不戰而棄四川的想法,一向“不舍得”的老蔣根本不予采納,他認為四川人力物力豐富,地勢險要,必須鞏固成為反攻和“復興”的基地,況且西南已經是國民黨在大陸上僅存的控制區,一旦全面放棄,國民政府將在“國際上完全喪失地位”,大概意思是,我不要面子的嗎? 宋希濂在云南時期 胡宗南和宋希濂就這樣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回到各自防區繼續“堅守”,因為老蔣的命令毫無轉圜余地,必須固守四川。 實際上,宋希濂的提案也是西柏坡當時比較擔心出現的情況,因為人民解放軍的戰略目標,是要在大陸上全殲蔣軍的所有主力兵團,如果胡宗南和宋希濂所屬的五個兵團不顧一切南逃,逃到云南背靠西南邊境線,再想抓住和消滅就不容易了。 所以奉命經略大西南的二野主力、四野和一野各一部,必須以“大迂回、大包圍”的戰法殲擊敵人。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戰軍主力經湘西秘密出動,突然發起了大西南戰役。大家要注意,二野的第一榔頭砸向的不是四川,而是貴州!楊勇兵團以半個月行程,攻克貴陽并控制所有黔省主要交通線,至11月15日勝利完成任務。 而一旦拿下貴州,四川境內的所有敵人,就算想南逃也跑不掉了,了解西南地理的讀者肯定門清。楊勇兵團解放貴州以后,再從南向北攻擊,配合二野其他部隊、四野一部進軍川渝。 二野進軍大西南 摘抄一下第二野戰軍向川黔地區進軍的作戰要點:“本野戰軍主力(欠四兵團)之任務,在于攻略貴陽及川東南,以大迂回之動作,先進擊宜賓、瀘縣、江津地帶之敵,并控制上述地帶以北地區,以使宋希濂、孫震及重慶等地之敵,完全孤立于川東地區,而后聚殲之,或用政治方法解決之,以便協同川北我軍逐次解決全川問題”。 這里所說的川北我軍,是指賀老總率領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 看明白了吧?關于戰略指揮水平上的差距,從首先攻擊貴州這一點上,已經是高下立判。 總結來說,胡宗南和宋希濂逃往云南的計劃,最初是被老蔣否決,而到了兩個多月以后的1949年11月,他們倆已經完全沒有這個機會了,要逃只能一路向西,也就是荒涼的西康地區。 宋希濂在川東兵敗后確實也是這么逃的,企圖渡過大渡河竄往西康,但是由于我軍進展神速,宋希濂失去了坐飛機跑路的機會,只能徒步撤退,最終在大渡河畔被我追擊部隊生俘。 賀老總進川 胡宗南的逃跑水平可就遠在宋希濂之上,老蔣部署的“川西決戰”還未開始,他就從成都直接飛往了西康(天氣不好改降海南),結果手下部隊群龍無首,紛紛起義或者投誠,20多萬大軍一周內丟個精光,盡管胡宗南把老蔣氣個半死,總算是逃出去了。 實際上,上自老蔣下至胡宋,都對解放軍進擊西南的路線和時間判斷有誤,所以才有宋希濂的猝不及防和胡宗南的落荒而逃,歸根到底還是軍事眼光嚴重不足。 因此歷史事實是,胡宗南確實曾想退往云南,前期是老蔣不準,后期是想逃也逃不掉了。 至于有人問為何沒有退往新疆,那是胡宗南根本不可能考慮的撤退方向,一方面,新、寧、青、甘等四省屬于原來的“西北行營”轄地,后來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與胡宗南的西安綏署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系。 盤踞這四省的馬家軍、中央軍部隊根本不鳥胡宗南,尤其是馬步芳弄到“西北軍政長官”的職務后,更不可能接受胡宗南所部西撤,那是他的勢力范圍。 解放軍出征 另一方面,新疆雖然地域廣大,卻是背靠蘇聯且沒有出??冢诋敃r的軍事和政治形勢下,對于胡宗南的中央軍部隊來說,基本就是絕地,打敗了跑都沒有地方跑。 陶峙岳后來率領全部10萬軍隊起義,其實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胡宗南再蠢,如此基本的軍事素養總還是有的,所以他唯一能夠茍延殘喘的方向,還真就是撤往云南,雖然擺脫不了最終覆滅的命運,再掙扎一段時間還是可能的。 原來駐在云南的李彌第8軍,其殘部后來就逃出去一部分,建國以后給西南邊境的安全帶來很大隱患,直到50年代末期才消停下來,如果胡宗南和宋希濂的30多萬人第一時間逃往云南,確實是比較棘手的事情。 示意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