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狀神經節(stellate ganglion,SG)是頸部交感神經節的一部分,通過阻滯星狀神經節,可以治療多種頑固性失眠、頭痛、心血管疾病等。但是星狀神經節附近毗鄰頸動脈、頸靜脈、椎動脈、甲狀腺、食管等重要器官,操作不規范具有一點的風險性。 解剖定位 星狀神經節呈梭形或星狀。是頸下神經節與第一胸節合并而成,大小約為1.2cm×0.6cm×0.4cm。位于第7頸椎橫突基部和第一肋骨頸之間的前方,椎動脈起始部的后方,頸長肌的外緣,斜角肌群的內側,肺尖在其前下方。毗鄰還有:頸總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膈神經、右淋巴導管等。 星狀神經節分支示意圖 作用機制 中樞作用:通過調理下丘腦的維護內環境穩定機能而使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內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周圍作用:由于阻滯部位的節前和節后纖維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區內的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的心血管運動、腺體分泌、肌肉緊張、支氣管收縮及痛覺傳導也受到抑制,此周圍作用一直被用來治療頭頸部、上肢、肩部、心臟和肺部的一些疾病。 適應證 主要適用于頭面、胸背及上肢帶狀皰疹、幻肢痛和灼性神經痛;更年期婦女自主神經紊亂;偏頭痛;改善上臂血液循環,有益于急性血管栓塞、雷諾病、硬皮病的治療;并可緩解急性或慢性心絞痛;防治腦血管痙攣等心血管疾病的癥狀;治療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障礙癥,以及過敏性鼻炎、突發性耳聾等五官科非疼痛性疾病。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免疫性疾病 以往觀點認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與下丘腦-交感神經-腎上腺軸作為兩大參與調控免疫系統的神經-內分泌調節軸,介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過程,而SGB通過阻斷下丘腦-交感神經-腎上腺軸,可有效抑制患者免疫系統的過度活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近年來的觀點卻認為,交感神經并非完全通過內分泌系統參與免疫調控,也能直接調控免疫系統功能。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交感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 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在睡眠障礙、陣熱潮紅、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疾病的發病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而SGB能夠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因而在上述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循環系統疾病 SGB能夠通過抑制交感神經功能,調節心血管系統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從而達到治療循環系統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目前,頸交感神經阻滯主要采取氣管旁方法。有以第6頸椎橫突作為標志的C6GSB方法,還有以第7頸椎橫突作為標志的C7GSB。但是由于C7橫突較小,不易觸及,并且穿刺風險較大,易觸及椎動脈,所以目前以第6頸椎橫突作為標志的操作較多。 病人取仰臥位,頭向前視。用一薄枕墊在雙肩下面,使頸部盡量伸展。體表定位:先沿胸鎖關節鎖骨上緣向內側觸摸到氣管外緣,再沿氣管向上3~4cm左右,平行于氣管外緣觸及動脈搏動。術者用左手中指將胸鎖乳突肌及頸動脈鞘的內容物壓向外側,中指尖下壓時可觸及到骨性感覺,并盡量向內抵住氣管外緣后稍向外移動中指,暴露出穿刺部位間隙。常規消毒后,用3cm長、7號短針沿術者中指尖輕輕垂直進針約1.5cm,直到針尖觸及到骨質,說明針尖觸及到頸6或頸7的橫突根部,然后將針尖退出1~2mm,仔細回吸無血或腦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8~10 ml 注射2~3min后病人出現同側霍納征,則表明阻滯成功。 此外,還有后入路穿刺路徑,不過該路徑操作復雜,風險也較大,此處不予介紹。 后入路操作路徑 超聲引導下阻滯技巧 示意圖顯示探頭放置位置(平行于環狀軟骨),探頭所探查結構的相對位置。 上圖中Ca為頸動脈,IJ 頸內靜脈,LC頸長肌,AT 前結節,TP頸6橫突, 箭頭所指為穿刺針,小箭頭所指為藥液擴散情況。 C6椎體橫向掃描圖像 彩色多普勒成像 注意事項 穿刺針觸及星狀神經節時并不一定有異感,故不需尋找異感。 對肥胖或某些穿刺不順利的病人,不必過分尋找骨性標志,可先注入1~2ml局麻藥,觀察阻滯效果后再注入其他部分藥液。 阻滯成功標志:注藥側出現霍納綜合征,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結膜充血、面微紅、無汗、溫暖感。 星狀神經節阻滯不宜用神經破壞藥。 不要同時阻滯雙側星狀神經節,以防發生心肺意外。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