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專業——副高級 一、專業知識 (一)本專業知識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針灸治療學、針法灸法學、中藥學、方劑學、經絡學、腧穴學、解剖學等)。 掌握中醫臟腑經絡腧穴理論、掌握醫學解剖理論。精通人體骨骼、關節、肌肉解剖知識。 掌握中醫望診、問診、聞診、切診技術,熟悉常規影像學診斷學(X線、CT、MRI,B超,心電圖等),熟悉人體臨床常用物理、生化檢查指標。 (二)相關專業知識 掌握本專業的技術規范和規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學、生理學。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現代科技知識。 二、專業實踐能力 1 熟練掌握針灸專業的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方法。對本專業的一些疑難病和涉及其他學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對其進行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 2 掌握救治本專業危重病人的正確方法,如各種病因導致的急性腦血管病變(腦出血、腦血栓形成)、高熱、昏迷、驚厥、脫癥、急性痛癥等。 3 掌握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的的正確處理,如面肌痙攣、面痛、耳鳴、耳聾、痿癥、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皮膚病及某些精神神經疾病等。 4 熟練掌握針刺補瀉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適應癥和注意事項,了解頭針、耳針等微針療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針灸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 三、學科新進展 1 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如經絡現代研究進展,針法的改進與發展,針刺灸法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針刺與藥物結合治療疾病,以及針灸器械的改進與創新等。 2 對相關學科近年來的進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專業常見病種 1感冒 2咳嗽 3 哮證 4喘證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8郁證 9胃痛 10嘔吐 11泄瀉 12痢疾 13腹痛 14便秘 15水腫 16腰痛 17頸椎病 18淋證 19遺精 20消渴 21肥胖 22脅痛 23黃疸 24眩暈 25耳鳴 26頭痛 27中風 28面癱 29面痛 30纏腰火丹 31痹證 32痿癥 33腸癰 34崩漏 35月經不調 36痛經 37小兒泄瀉 38疳積 39小兒驚厥 經絡系統 十二經脈 1.十二經脈的名稱: 是以臟腑、手足、陰陽而命名的, 包括: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2.十二經脈的分布: 手三陰經循行于上肢的內側, 手三陽循行于上肢的外側, 足三陰循行于下肢的內側, 足三陽循行于下肢的外側 手足三陽經在四肢的排列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手三陰經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足三陰經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 其排列為: 厥陰在前, 太陰在中, 少陰在后, 至內踝上8寸處足厥陰經同足太陰經交叉后,循行在太陰與少陰之間,便成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3.一分鐘記住十二經脈分布的絕招 (一)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 不需記憶,只要知道頭痛就行了,如:陽明頭痛在頭額,少陽頭痛在耳兩側,太陽頭痛在后頭枕部,厥陰頭痛在頂 舉例: A頭額部 B面頰部 C側頭部 D頭后部 E巔頂部 1.手陽明經分布于( ) 2.足少陽經分布于( ) 解釋:陽明在頭額,故1.答案為A 少陽在耳兩側,故2.答案為C (二)十二經脈在上肢的分布 記住六個字足矣:太厥少,陽少太 考題中看到陰經用前面三個字: 太表示太陰、在前; 厥表示厥陰、在中; 少表示少陰、在后 看到陽經用后三個字: 陽表示陽明、在前; 少表示少陽、在中; 太表示太陽、在后 分布在內側還是外側呢? 只要知道陰陽屬性就行了: 陰內陽外,即陰經在內側,陽經在外側 舉例: 1.手厥陰分布在( ) A上肢內側前緣 B上肢外側前緣 C上肢內側中線 D上肢外側中線 E上肢外側后緣 解釋:因為手厥陰是陰經,用前一句三個字“太厥少”,陰經在內側,厥在中,答案應是C 2.手太陽經分布在( ) A上肢內側前緣 B上肢外側前緣 C上肢內側后緣 D上肢外側中線 E上肢外側后緣 解釋:因為手太陽是陽經,用后三個字“陽少太”,陽經在外側,太(太陽)在后,答案是E (三)十二經在下肢的分布 1.看到陽經同上肢分布一樣用“陽少太” 舉例: 循形于下肢外側中線的是( ) A足少陽膽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厥陰肝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陽明胃經 解釋:下肢外側肯定是陽經,用“陽少太”,少在中即少陽在中線,答案應為A 2.下肢8寸下:厥太少(厥陰、太陰、少陰) 3.下肢8寸上:太厥少(太陰、厥陰、少陰)——這和上肢陰經一樣理解同上肢陰經 舉例: 在內踝8寸以上,循形于下肢內側前緣的是( ) A足少陽膽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厥陰肝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陽明胃經 解釋:內踝上8寸用“太厥少”,下肢內側肯定是陰經,“太”(太陰)在前答案應是d 3.表里絡屬關系: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 4十二經脈循行走向及交接規律: 1.手三陰從胸走手交手三陽, 手三陽從手走頭交足三陽, 足三陽從頭走足交足三陰, 足三陰從足走胸交手三陰 2.十二經脈流注次序順口溜 肺經食指連大腸,與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經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腸內眥膀,小趾腎經胸包鑲 無名三焦外眥膽,大趾接肝回肺鄉 奇經八脈 1.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趼脈和陽躋脈的總稱。 2.分布特點: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然后分道而行,稱“一源三歧”。 督脈行于腰背部的正中,上達頭面; 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頦部; 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并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于脅下,環行腰部一周。 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 陽躋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和陰趼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足少陽。 3.功能: 加強了十二經脈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作用:溝通十二經脈中表里經的聯系;補充十二經脈的循行不足;溝通腹、背和全身經氣。 十二經別 是十二正經離、人、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而深人體腔的支脈。 作用:加強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加強了經脈所屬絡臟腑在體腔內的聯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的循行不足。 十二經筋 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 十二皮部 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點 1.近治作用:即所有腧穴可治療所在部位局部及臨近組織、器官的病證,這是一切腧穴的最基本主治特點 2.遠治作用:是指十四經脈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還能治療本經脈所聯系的遠端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證。 3.特殊作用:是指許多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某些相對特異性的治療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 分經主治規律和分部主治規律。 1.分經主治規律:是指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循行部位或相應臟腑等的病證。 手三陰經: 手太陰經:肺、喉病。 手厥陰經:心、胃病、神志病。 手少陰經:心病、神志病。 三經的相同主治為胸部病。 手三陽經: 手陽明經:前頭、鼻、口、齒病。 手少陽經:側頭、脅肋病、耳病、目病。 手太陽經:后頭、肩胛、神志病,耳病,目病。 三經的相同主治為咽喉病和熱病。 足三陰經: 足太陰經:脾胃病。 足厥陰經:肝病。 足少陰經:腎病、肺病、咽喉病。 三經的相同主治為前陰病和婦科病。 足三陽經: 足陽明經:前頭、口齒、咽喉、腸胃病。 足少陽經:側頭、耳病,脅肋病。 足太陽經:后頭、背腰病(背俞并治臟腑病)。 三經的相同主治為眼病、神志病和熱病。 任脈:回陽、固脫,有強壯作用。 督脈:中風、昏迷、熱病、頭面病,有醒腦開竅作用。 兩經的相同主治為神志病、臟腑病、婦科病。 2.分部主治規律:是指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療該部位及某類病證,即腧穴的分部主治與腧穴的位置特點相關。 頭面部:眼區穴治眼病;鼻區穴治鼻病,督脈該區穴具有醒腦開竅作用; 頸區穴治療舌病、咽喉病、喑啞、哮喘、食管病; 頸部病; 前頭和側頭區穴治療局部、眼、鼻病; 后頭區穴治療神志病、局部病; 項區穴治療神志病、喑啞,咽喉、眼、頭頂病。 胸膺脅腹部:胸膺區穴治療胸、肺、心病,任脈該區穴治療胸、肺病; 腹區穴治療肝、膽、脾、胃病,任脈的鳩尾、巨闕治療神志病,上脘至下脘區治療胃腸病,水分治療水腫病; 少腹區穴治療經帶、前陰、腎、膀胱、腸病; 任脈該區穴治療經帶、腎、膀胱、腸、前陰病,可回陽、固脫,有強壯作用。 肩背腰尻部:肩胛區治療局部、頭項病; 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脈至陽以上主治發熱、神志、肺病; 背腰區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膽、脾、胃病,督脈筋縮至懸樞主治睥、胃、神志、腰脊病; 腰尻區腎俞至會陽主治腎、膀胱、腸、后陰、經帶病,督脈命門至長強主治腎、經帶、后陰、腰脊病。 腋脅側腹部:胸脅區主治肝膽病、局部病;側腹區主治脾胃病、經帶病。 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作為標志,將兩骨節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分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是根據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人體體表解剖標志可分為固定的標志和活動的標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根據患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包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橫指同身寸。 4.簡便定位法:是臨床上一種簡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5.針灸骨度分寸法歸納 一、3寸: 1.眉間(印堂)--前發際。 2.第7頸椎(大椎)--后發際。 3肩胛內緣--后正中線。 二、5寸: 臍--恥骨聯合上緣(曲骨)。 三、8寸: 1.臍--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2.肩峰緣--后正中線。 四、9寸: 1.前額發骨(頭維)--前額發骨(頭維) 2.乳突(完骨)--乳突(完骨) 3.胸骨上窩(天突)--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4.腋紋頭--肘橫紋。 五、12寸: 1.前發際--后發際。 2.腋窩頂--第11肋(章門)。 3.肘橫紋--腕橫紋。 六、13寸: 脛骨內側髁下緣--內踝尖 七、16寸: 腘橫紋--外踝尖 八、18寸: 1.眉間(印堂)--第7頸椎(大椎)。 2.恥骨聯合上緣--脛骨內上髁上緣。 九、19寸: 股骨大轉子--腘橫紋。 中醫針灸經穴、奇穴位置歌訣一、手太陰肺經(五穴) 中府乳上三肋縫,尺澤曲肘紋外呈, 列缺交叉食指盡,太淵掌后撓頭空, 少商穴在大指內,爪甲角處一分明。 二、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商陽食指甲角內,合谷虎口歧骨中, 曲池屈肘紋頭是,三里池下二寸逢, 肩禺肩峰舉臂取,迎香鼻旁五分應。 三、足陽明胃經(十四穴) 四白目下一寸處,地倉口角旁四分, 頰車耳下臨曲頰,下關耳前顴后捫, 頭維頭角入發際,梁門中脘二寸勻, 天樞臍旁平二寸,梁丘膝上二寸屯, 犢鼻髕骨外陷取,膝下三寸三里村, 上廉膝下六寸是,豐隆膝眼踝間尋, 內庭次指外側在,歷兌次指甲角根。 四、足太陰脾經(六穴) 隱白大指內甲角,太白核后赤白間, 踝上三寸三陰交,膝內輔陷陰陵泉, 血海臏邊上二寸,大包腋下六寸懸。 五、手少陰心經(四穴) 少海肘內紋髁間,通里脘后一寸穿, 神門銳骨端內是,少沖小指內甲邊。 六、手太陽小腸經(四穴) 少澤小指外甲角,后溪握拳節后方, 養老轉手髁空取,后宮耳屏之前藏。 七、足太陽膀胱經(二十五穴) 晴明穴在內眥角,攢竹眉尖凹陷前, 通天頂骨結節內,天柱啞旁一寸三, 風門二椎寸半外,肺俞三椎五心田, 七膈九肝十是膽,十一十二脾胃連, 腎俞十四椎旁在,大腸十六椎旁偏, 小腸十八膀十九,次蓼骶骨次孔填, 膏盲四椎旁三寸,骶骨四孔旁秩邊, 承扶臀下紋中取,委中馘窩紋中安, 承山踹下分肉尖,昆侖外踝骨后陷, 申脈踝下五分尋,至陰小指爪甲觀。 八、足少陰腎經(五穴) 醫學教育網學員更上提供 涌泉足心前凹陷,太溪穴在踝跟間, 復溜內踝上二寸,橫骨平取曲骨沿, 腎經終穴名俞府,任旁二寸一肋前。 九、手厥陰心包經(四穴) 曲澤肘窠橫紋中,中關掌后二寸通, 掌后橫紋大陵在,中指末端是中沖。 十、手少陽三焦經(八穴) 關沖無名指甲外,中渚四五掌骨間, 陽池腕上橫紋內,外關紋上二寸看, 天井肘后一寸見,肩蓼肩后一寸攀, 翳風就在耳垂后,絲竹空在眉梢彎。 十一、足少陽膽經(十四穴) 外眥五分童子蓼,聽會耳屏前下凹, 率谷耳上寸半是,風池耳后發際標, 肩井缺盆上寸半,帶脈平臍正當腰, 環跳髀樞內陷取,風市垂手中指稍, 陽陵泉在腓頭下,光明踝上五寸翹, 懸鐘踝上三寸找,蚯墟外踝前部繞, 俠溪四五指縫后,竅陰四趾甲外牢。 十二、足厥陰肝經(五穴) 大敦拇指爪甲根,行間大、次趾縫捫。 太沖本節后寸半,章門十一肋端存, 乳下二肋有一穴,任旁四寸號期門。 十三、督脈(九穴) 腰俞二十一椎下,命門十四椎下藏, 太陽七椎之下盛,大椎一椎之上量, 啞門后發五分入,風府一寸宛中當, 百會耳尖頭頂上,上星前發一寸光, 鼻下水溝上端找,人中就在陷中央。 十四、任脈(九穴) 任脈直上走腹胸,曲骨一寸中極停, 再上一寸關元穴,臍下寸半氣海充, 神厥就在臍中央,臍上四寸中脘容, 巨厥肚臍上六寸,兩乳之間膻中平, 胸骨上窩天突穴,承漿下唇凹中明。 奇穴(十六穴) 兩眉中間是印堂,金津、玉液舌下方, 魚腰眉毛正中取,目外一寸見太陽, 喘息七椎寸旁找,四縫指節橫紋藏, 十宣十指尖端取,鶴頂髕骨上中央, 維胞骼前上棘下,闌尾膝下五寸量。 中醫常用穴主治歌 尺澤喘咳痛肋胸,列缺頭痛咽腫寧, 合谷面口鼻齒患,曲池肩臂痛必松, 肩禺臂痛無力舉,迎香鼻塞即時通, 地倉口歪不能語,頰車齒痛與中風, 下關耳鳴上牙痛,天樞瀉痛氣上沖, 三里主治肚腹病,內庭脹滿牙病停, 脾胃生育三陰交,水腫腹堅找陰陵, 神門失眠心驚悸,后溪肩背并耳聾, 聽宮亦治耳中病,攢竹一刺目即明, 臟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該臟與腑病, 腰背委中求最靈,昆侖頭痛目眩終, 太溪一補滋腎水,曲澤煩熱嘔吐寧, 內關胃痛心胸滿,外關頭痛熱病清, 翳風耳鳴頰腫好,瞳子寥治眼病靈, 風池感冒頭痛用,聽會治病同聽宮, 環跳能治腰腿痛,風市冷庳癱瘓動, 陽陵肋痛鶴膝腫,絕骨手足不遂行, 俠溪膽火頭目暈,太沖肝陽上亢平, 命門火衰用艾灸,大椎瀉熱功最洪, 啞門專治不語癥,百會脫肛尸厥醒, 人中神志不清醒,關元益氣壯陽功, 神厥回陽能固脫,中脘胃病吞酸停, 咳逆暴喘尋天突,顫中理氣又寬胸, 經穴皆治本經病,局部臨近遠端同, 諸穴又治本臟腑,瀉熱急救十二井, 穴位主治要熟記,臨床應用方從容。 |
|
來自: 屠醫生 > 《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副高·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