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嘴可以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家,同樣也能成就一個孩子、溫暖一個家。
能看出來,她來,也是為了要找到一個傾訴的地方,說一說她的心里話。 每天公號都會收到很多媽媽發來的消息,但當我看到小朋友的這兩個留言時,心里從未有過的五味雜陳。孩子有一天會對父母隱瞞、疏遠、有隔閡,這是我意料之中的,但是,我沒想到,原來這么小就可以開始了。因為我的孩子也不過小她三、四歲,所以當我看到年齡時,我心中一陣驚慌略過,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并不是說快要青春期才“突如其來”的,而是在之前的好多年就已經潛移默化了,如果我們不提前預防、警醒或者做出改變的話,等問題真正出現的時候,就晚了。 01 所有刀子嘴都是刀子心 咱們都當了父母,從父母視角來講,女孩的媽媽一定錯嗎?真是她以為的那么不愛她嗎?真是她認定的只愛妹妹不愛她嗎?我也有二胎,哪怕熟讀育兒知識、努力當一個好媽媽如我,也常會有失偏頗,也常會“為了孩子好”口不擇言說出重話。孩子都是直線思維,他們眼里看到的我們,就是這個小女孩留言所表達的——所見即所得、所聽即所得。父母與孩子看似是最親近的人,其實彼此最終是疏是近,全取悅于你的溝通方式。同樣是管教,你好好說,孩子感覺到的就是愛;你不好好說,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有人問“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我不相信有一張刀子嘴的人會有一顆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邦邦的冰凍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種。” 
“他們是刀子嘴豆腐心,雖然話不中聽,但實際都是為了你好。” 然而,這樣的好,并沒有人愿意要。 一個做心理咨詢師的朋友曾給我講過幾個青年人的故事。從小我媽就喜歡跟我說“死了算了”,比如“噎死你算了”“凍死你算了”“淹死你算了”“撞死你算了”等等,但其實只是因為我吃飯快噎到了,冬天穿少感冒了,河邊玩水摔倒了,過馬路時不小心被摩托車碰倒了。每一次遇到困難,我都不敢奢求得到安慰,以至于長大后的我遇到困難,尤其是比較大的問題時,我常會出現輕生的想法:“死了算了”,反正也沒人會珍惜和在乎。 我不犯錯的時候他最多是沒好氣或發脾氣,但凡我有一點問題,他就會“得理不饒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笨蛋、豬腦子、蠢貨各種難聽的話都來了。他以為那是對我的激將和刺激,然后我就能夠“奮起直追”,做得更好,但實際上完全不會,這種“為我好”,只會讓我喪失斗志,甚至讓我懷疑人生,只想放棄。 不可否認這些父母也一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也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刀子嘴不過是他們使用的一種自認為能夠激勵孩子的方式而已。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刀子嘴豆腐心,俞敏洪曾毫不客氣地說:所有刀子嘴,都是刀子心。是啊,想一想我們經歷過的,我們討厭職場、親友中的刀子嘴,怎么到自己孩子那里,就成了愛了呢?分明就是一種PUA。你會發現,但凡刀子嘴的人,說出的話多半都是“否定句式”,而且伴隨的常常是強勢、自以為是。當一張嘴吐出刀子般的話時,不僅會“劈頭蓋臉”地“砍”下來,還會扎進心里。《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是啊,刀子嘴下面怎么可能是豆腐心呢,如果真的是豆腐心,那么從一開始就不會去傷害他人了,又何必說得難聽做得好,打一巴掌再給個棗呢? 02 丹尼爾·高曼認為: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對孩子有巨大影響。我們不止一次提到過,在孩子的嬰幼兒乃至整個青少年期間,他們都是依賴于父母而生存的。如果長期備受指責、否定和打擊,從一開始就得不到理解、肯定和支持,那么孩子很容易自卑、軟弱、消極。他們會認為,連最親近自己的父母都拋棄了自己,還會有誰愿意和愛自己呢。之前C媽寫過一個青少年自殺事件,2800字遺言都是對父母的控訴,其中最刺痛我的一句話就是“當然也可以說是什么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缺乏同理心,父母無法明白孩子心中的想法,孩子也同樣無法理解父母的用心和付出。方法有很多,結合平時我養孩子的經驗,給大家兩點拿去就能用的建議。很多人的刀子嘴只對家人時候才會有,而一對外人,全部收刀入鞘。亦舒曾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如果你只是對孩子才刀子嘴,那么恭喜,程度還不是太深,改起來也還是容易的。每當打算給孩子說難聽話的時候,問自己一句:“我會這樣跟我的同事或朋友說嗎?”這招還挺好使的,孩子練琴我們劍拔弩張的時候,我就給自己洗腦,我現在就是一家教,給雇主家小孩陪練呢。我能罵雇主家小孩嗎?我不能,哈哈……心里的氣一下就散了、理智一下就回來了。道理跟上邊類似,就是每當我們的話要出口的時候,問一問自己:“如果這句話是別人跟我說的,我是什么反應,喜歡還是厭惡?”嫌棄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我會腦補一下:如果我是她,我媽是我。我媽不同的說話方式,我什么反應?我媽怎么說我,我才會真的想改正呢?當然,這些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見效,但是帶著這樣的覺察,哪怕每天只有幾次改變,終會越來越好。一旦親子關系有了這樣的良性基礎,就算產生分歧,也能夠通過溝通解決問題。 03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在1937年開始對724人進行一項關于人生幸福的研究,持續跟蹤75年,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通過收集被研究人詳細資料,定期做不同心理測試,5年體檢一次,15年進行一次詳細的訪談,了解他們的家庭現狀,工作情況、健康情況等等每一個生活細節。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幸福無關于金錢,人際關系才是唯一重要因素。早期的親子依戀關系,未來的同學、老師關系,上班后的人際關系,以及婚姻中的夫妻關系。回首總結,你會發現,那些人生中的重要的幸福時刻和難忘的不幸時刻,十有八九都與人際關系有關。而對人際關系有著重要影響的,并非金錢、權貴、地位、相貌,而是我們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事的方式。一個說話謙遜有禮、會為他人著想的人,自然也就會有更良好的人際關系,幸福指數自然也就更高。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跟蹤研究了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發現:正面語言比如稱贊、感謝與負面語言如指責、辱罵的比例在3:1以上時,人際關系才和諧;在家庭中這一比例達到5:1以上,才能有良好的氛圍。 相比之下,家庭的比例會更高一些,于伴侶而言如此,于親子而言更是如此。一張嘴可以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家,同樣也能成就一個孩子、溫暖一個家。別讓孩子說出:“聽說媽媽很愛我?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愛孩子,就從拒絕刀子嘴,好好說話開始吧,讓孩子實實在在感受到。作者: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