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有的人,難以忍受孤獨與寂寞,一獨處就感覺百無聊賴、痛不欲生; 而有的人,非常享受獨處的時光,能夠在獨處中享受到一種“豐富的安靜”和“內心的安寧”。 就如曾國藩在談到“慎獨”時候所說——慎獨則心安。 一個人,能夠在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繼而覺得內心十分安穩,自己的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的。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堅持每天一個小時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慢慢修煉出一顆強大而豐富的內心。 一、內心強大的人,更愛獨處猛獸總是獨處,牛羊才總是成群結隊。 一個人內心越是脆弱,越沒有安全感,越不喜歡獨處; 一個人內心越是強大,越能享受孤獨和寂寞,越喜歡獨處。 為什么那些內心強大的人,總是能夠在獨處的時候會感覺到“豐富的寧靜”呢? 作家周國平說: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可見,獨處可以讓人遠離各種世俗喧囂,讓內心寧靜,然后獨自一人的時候又有事情可做,不是胡思亂想,繼而在獨處中不斷豐富自我、充實靈魂。 其實,這便是《大學》中所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我們先要學會獨處,知道自己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二、“豐富的寧靜”是一種什么感受?在獨處中享受一種“豐富的寧靜”是一種什么感受呢? 魯迅先生說:“當我沉默的時候,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周國平先生在散文中寫道: “我是喜歡獨處的,不覺得寂寞。我有許多事可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等等。做著這些事的時候,我相當投入,樂在其中,內心很充實。” 朱自清也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寫道:
讀完這三位名人大家對于獨處之妙處的描寫,估計我們就能領略到“何為豐富的寧靜”。 而且,我們會發現:越是有思想的人物,越是擅長獨處、喜歡在獨處中豐富靈魂的深度。 正如思想家盧梭所感嘆:“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三、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避免社交活動,但是我們可以主動減少“無用社交”,省出寶貴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多對于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被稱為“當代最聰明的人”,但是大家殊不知,他的偉大正是在長年累月的獨處當中孕育出來的。 愛因斯坦曾說:“我是一個真正的'孤獨的旅行者’,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從年輕時候開始,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獨來獨往、善于獨處的人,他經常遠離朋友和家人,一個人出去散步,到山上安靜的小屋里去閑逛、拉小提琴,或者駕著小木船出海航行,以尋找獨處時的一種“豐富的寧靜”。 就是在獨處的時候,愛因斯坦想清楚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靈感,因此知行合一,在學術成就不菲。 正因為如此,他才由衷感嘆道:“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 對于愛因斯坦來說,獨處是思考復雜問題、解決科學難題的大好時機;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獨處也是理清思緒、想清楚人生困惑的不二法寶。 正如作家周國平在《獨處》中所寫:
結束語:人是群居動物,也要學會獨處;群居和獨處就像吃飯和消化一樣,當我們獨處的時候,其實是為了進行內在各種思想、情緒的整合和消化。 一個人,光群居,不獨處,會沒有自我;一個人光獨處,不群居,也會過于自閉。所以說,獨處和交往都是屬于我們的人生必需品。 人群居的時候,絞盡腦汁,心力交瘁;獨處的時候,享受豐富的寧靜,讓心靈好好休養。人若想“內圣外王”,入世群居時,做個強者;出世獨處時,做個智者。 而且,獨處更是我們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 所以說,人生最好的境界:在獨處中享受“豐富的安靜”。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