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里有兩個補腎名方:左歸丸與右歸丸。很多人會奇怪,為何藥物也會分左和右呢?這要從創立兩方的明代名醫張景岳說起。 左歸丸與右歸丸,均出自張景岳的《景岳全書》里“補陣”之中。張景岳從軍多年,曾長期征戰于山海關、遼寧鳳城和鴨綠江一帶。解甲之后他潛心研究醫術,由軍事上的排兵布陣聯想到中醫治病,常對徒弟說 “醫之用藥,猶用兵也”。軍隊打仗需排兵布陣,治病要用藥組方,猶軍之排兵布陣,故他將所創新方名為“新方八陣”。軍隊要養兵蓄銳,兵強馬壯才能戰勝敵人;人體強壯才能不得病或少得病,或病后易于痊愈。所以,他將具有補虛作用的左歸丸、右歸丸方歸在“補陣”中。 中醫所謂的虛癥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各臟腑虛證又各不相同。其中,腎虛又有陰虛和陽虛之別。古代典籍認為“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水屬陰,火屬陽。所以,張景岳就將具有補腎陰(或稱滋腎水)作用的丸藥名為左歸;同理,將補腎陽(或稱壯腎火)功能的方劑名作右歸。 左歸丸由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等八味藥組成,右歸丸則用藥十種,兩方有六味藥重復,只少數不一,但作用卻完全不同。左歸丸功在補益腎陰,主要用于腎陰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遺精早泄、口燥舌干等,可治療性功能障礙而有腎陰虛的表現、更年期綜合征、中風后遺癥和2型糖尿病等。右歸丸主在溫補腎陽,主要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尿頻而清、水腫等,可治療性功能障礙而有腎陽虛的表現、白細胞減少癥、坐骨神經痛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研究員 叢偉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