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詩外傳》第五卷·十 (峻岫) (原文) 禮者、則天地之體,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者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安知禮之是也。禮然而然,是情安于禮也;師云而云,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君子之道。言中倫,行中理,天下順矣。《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這一段說:“禮者,則天地之體,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者也。”禮儀就是完整的天地的系統,根據人的性情,來節制喜怒哀樂的情緒。為什么說禮是“天地之體”?因為禮就是體現天地之規律的,順應天地之變化的。長幼有序,是天地的規律;養生送死,就是天地的規率;陰陽乾坤相輔相成是天地的規率,人遵守陰陽之道,乾坤之道就是體現天地的規律。有了長幼有序,才有了人間的規矩方圓。有了養生送死,才有了人倫道德;有了陰陽相輔相成,才有了家庭的構成和社會的和諧。符合天地規率的禮儀,是體現人之感情的,抒發人之感情的,宣泄、疏導人之感情的。該敬則敬,該肅則肅,該樂則樂,該哭則哭,該歌則歌。美則樂,丑則恨,欣則喜,痛則悲。喜怒哀樂皆有節制就是禮儀。“無禮,何以正身?”沒有禮儀,不講禮儀,人就不是人了,“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經·墉風·相鼠》]“無師,安知禮之是也。”“師”就是老師,就是示范,就是表率。禮儀需要老師的教導,需要先賢的示范,需要父輩的表率,需要一代代的傳承。“禮然而然,是情安于禮也;”該行禮就行禮,該鞠躬就鞠躬,該站立就站立,該回避就回避。一切都是從感情出發的,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師云而云,是知若師也。”老師怎么教就怎么做,就像老師一樣了。“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君子之道。”感情按照禮儀而抒發,不能違法,就不違法;不能越制,就不越制;不該沖動,就不沖動,不該說話,就不說話。所謂“知若師”就是知識學問有傳承,有源頭,有繼承,有根據,絕不是恣意妄為,更不是自己說了算。“言中倫,行中理,天下順矣。”“中倫”就是符合人倫,說話要符合人倫;行動要符合天理,天下就順了。“人倫”就是作為人的規范的行為,也就是維護每個人人格尊嚴的行為;所謂“理”就是使社會正常運行的道理。“孝道”就是人間最大的人倫,順應人類發展、進步的,就是最大的理。《詩經》上說:“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出自《詩經·文王之什·皇矣》的這句話,意思是:不聲不響地按照上天的意志辦事。 其實所謂上天的意志是不存在的,但是客觀實際則是不可人為改變的。上天的意志就是客觀規律,人必須遵守客觀規律,符合這個規律的就是合理的,不符合這個規律的就是不合理的。人適應自然規律的規定,而節制自己,調適自己就是有禮儀。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人類的發展進步就是有符合禮儀。(署名 原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