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語文卷近年來都設置可選擇性作文命題,大作文都是一道議論文,一道記敘文。而實際上,絕大多數考生都選擇寫作議論文。寫作議論文,須要高度重視以下幾點。 一、審題要精準 凡是考場作文題,絕不會是自由寫作,一定會有所限制,或給材料,或給話題,或給標題,或先給材料再給話題、標題,并提出相關要求,考生必須遵命而作,只有審題精準,才能避免偏題、跑題。 【①高三下學期北京市高考適應檢測卷】 《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話引發你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擬題目;觀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具有邏輯性;語言得體。不少于700 字。 “養不教,父之過”說的是家長、家庭教育的問題,“教不嚴,師之惰”說的是老師、學校教育的問題,立論時要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可以確立中心論點: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家庭與學校合力“樹人”。有一學生卻立論為“自我教育很重要”,全文論述自我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這就偏離題意了。 有位學生寫②題“趕考精神”,以“趕考精神——那份入世濟國的情懷”為題,全文就扣住“入世濟國”行文,這不好。“入世濟國”與“趕考精神”可以有關聯,但兩者不相等,不能替換。 第④題要求以“文化互鑒”為標題作文,何為“文化互鑒”?題目作了明確界定: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發展。作文必須要扣住“文化互鑒”來立意、行文。有位同學全文都是扣住“融合”生發議論,反復出現的是“融合”而不是“文化互鑒”,這也不行。 偏離題意的作文自然會嚴重失分,必須避免。 二、標題要傳神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要力求傳神。 【②高三上學期海淀區期中檢測卷作文題】 在古代,萬千學子千里迢迢進京趕考,以酬壯志、報國家。1949年3月,毛澤東主席把進駐北京籌劃建國,比喻為進京“趕考”,并說希望能考出好成績。70年來,中國人民秉承著這種“趕考精神”,不斷創造新輝煌,譜寫新篇章。中華民族正奔赴在實現偉大復興的“趕考”路上,而風華正茂的你們也在為未來的人生,揮灑汗水、錘煉本領。 對于“趕考精神”,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不少于700字 有人以“趕考”為題,體現不出文體特征,記敘文也可以用,不好;有人以“論趕考精神”為題,這是論題式的標題,體現了鮮明的文體特征,比“趕考”要好;有人以“趕考精神鑄輝煌”“以趕考精神,助民族復興”等為題,這類標題,是論點式標題,鮮明地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樣的標題傳神,好! 三、立論要深刻 議論文的使命是講理,要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并對自己所持的觀點進行有力地論證,讓讀者信服你講的道理。立論,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論點。要精心錘煉出既符合題意又有論證價值的中心論點。 【③高三上學期海淀區期末檢測卷】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萬別是自然規律,萬物的多樣造就了大千世界錯落有致、參差百態的美。 國慶7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受閱部隊步履鏗鏘、氣勢恢宏,給我們帶來美的震撼,那是協調一致、整齊劃一的美。 有時參差百態是一種美,有時整齊劃一是一種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可以從社會生活、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方面展開。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不少于700字。 第一則材料說參差百態之美,第二則材料說整齊劃一之美,立論要把兩方面結合起來考慮。作文題提示“可以從社會生活、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方面展開”,考生可以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或角度來立意行文。中心論點的表述要揭示兩者的關聯,并表明自己的觀點,例如:參差百態與整齊劃一各美其美方有生機活力;參差百態與整齊劃一有機統一建構和諧社會。這樣的論點,有論證的意義和價值。有人立論:參差百態是一種美;整齊劃一是一種美;參差百態與整齊劃一各有其美;參差百態與整齊劃一都是美……這樣的中心論點就遜色多了。 四、說理要透徹 議論文要把道理講深講透才有說服力。那種“一個中心論點+幾個名人事例”的積木式的議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 1.用不斷追問逼自己深入思考 多問“為什么”?揭示論據與觀點之間的因果聯系,有助于將問題分析深透;多問“怎么辦”?著力于解決問題,能有效地將論證引向深入。 【④高三下學期海淀區一模卷】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丹麥設計師瓦格納設計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國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蘊的精髓,同時又體現了北歐設計的簡潔思想。中國味與北歐風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為現代家具設計中的經典之作。 從美洲傳到中國的辣椒,最早只是被當作鹽的代替品。后來中國人創造出了許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為中國烹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經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了。 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請以“文化互鑒”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具有邏輯性;語言得體。不少于700字。 仔細審題,可以立論“以文化互鑒促文化繁榮”。要論證這一中心論點,可以這樣追問、深思: 什么是文化互鑒?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為什么要文化互鑒?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媒體的發達,世界進入了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時代,文化互鑒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是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進而發揚光大的法門。 怎么樣文化互鑒?要有開放的眼光,包容的胸襟和與時俱進的精神;要著眼于傳承文化基因,實現拿來主義,汲取精華,為“我”所用。 又如第③題,如果要論證“參差百態與整齊劃一有機統一建構和諧社會”這一中心論點,可以這樣追問、深思: 為什么?俗話說得好:花有百樣紅,人與人不同,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參差百態,各展精彩。每個人又是社會的成員,生活在集體之中,要遵紀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香港一些暴徒只要個人自由而喪心病狂地違法亂紀,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有時需要萬眾一心,步調一致,以集體的力量完成宏大的事業……如果只有參差百態,則容易成為一盤散沙,社會將混亂不堪;如果只有整齊劃一,則太死板、單調,缺乏生機、活力。只有兩者有機統一,社會才和諧美好。 怎么樣?加強國家法制、社會秩序、集體規范等方面的建設,充分考慮人性化的需求,人們有法可依,有規可守;個人在法紀允許的范圍內盡享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 2.用破立結合以增強論證力量 正確的與錯誤的相對立而存在,既要從正面著力論證正確的觀點與做法(立),又可從反面著力批駁錯誤的觀點與做法(破),這樣破立結合,能有效增強說服力。 例如第①題,要論證“家庭與學校合力'樹人’”這一中心論點,可以針砭時弊,也要著力于正面說理: 【破】不少家長對獨生子女溺愛,“護犢子”,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滿足孩子各種物質要求,但輕視或忽略對孩子的教育,重“養”輕“教”甚至只“養”不“教”大有人在,家庭教育缺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許多老師生怕觸犯“懲罰學生”的紅線,對學生不敢嚴教嚴管, 即便學生有嚴重問題,也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敢于嚴教嚴管的老師,或受到家長的投訴,或受到學生報復,或受到學校的處分,黯然神傷。這樣的結果,看似維護了學生的權益,實際上助長了一些學生對規則的蔑視、對師道的踐踏,為所欲為。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讓社會去教訓,往往付出慘重的代價。 【立】家長要明白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肩負起教育的責任,還要信任老師對孩子管教,不要動不動就興師問罪;教育行政部門要賦予老師懲罰違規違紀學生的權利,讓老師能理直氣壯對學生嚴加管教。家庭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要讓孩子明白,家長、老師對自己嚴格要求、嚴加管教是對自己的愛,當心存感激、感恩之情,避免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撕裂中缺失良好的教育。 3.靈活運用論證方法 不要過分依賴例證法,根據需要還可以靈活運用因果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以加強說理。如①題,論證嚴格教育的重要,也可用比喻說理:學生猶如小樹,既要松土、澆水、上肥,也要矯正、剪枝、除蟲,這樣才有益于小樹健康成長。前面所說多問“為什么”,其實就要用因果論證;破立結合,也是一種對比論證。 五、要有現實性 一篇議論文,如果滿篇說的都是古人古事,引用的都是古言古語,與現實脫離,空泛地講一些道理,那就無法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優秀的議論文,能給活在當下的人們以啟迪。以上四道作文題,命題人都是立足于現實而命制的。考生作文,自當為時而作,體現出現實意義。例如第②題,如果現在來寫作,可以用新鮮的材料來論證:抗擊“新冠”疫情,數萬白衣天使“逆行”趕考;華為人積極應對美國制裁,交出讓國人滿意的答卷……可以由此追問“為什么”和“怎么辦”,以深入說理:主觀上,人生在世,當追求理想,積極“趕考”;客觀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我們積極應對;而大自然或人類社會有時會出其不意地給我們出一道道難題,我們不能回避、躲避,而要勇敢應對,交出讓祖國、人民滿意的答卷。這須要有勇于擔當、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議論文體現一個人的情懷、境界,格局要大一些才好。有人寫第②題“趕考精神”,完全就從中學生怎樣“趕考”行文,顯得狹隘。 議論文要把道理講深講透,思維是關鍵,要注重思維提升與發展,做好思維備考。 高三學生作文備考一定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聽了老師的講評、閱讀了優秀的范文之后,對自己的考場作文進行修改、升格,達到自己作文的最高水平,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既提升了寫作的水平,又建構起好作文的圖示,還增強了寫出高分作文的信心。這比忙忙碌碌寫新的作文但還是在原來的水平上重復有意義得多。
|
|
來自: 新用戶76101Ls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