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中,細菌與疾病聯系在一起,如霍亂弧菌導致霍亂,大腸桿菌可引發嚴重的尿路感染,沙門氏菌可引起傷寒及食物中毒。 事實上,細菌世界的復雜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細菌作為遠古生物,無處不在。 空氣中飄蕩著各式各樣的細菌。人體皮膚、口腔、腸道及生殖道覆蓋著相當數量的細菌。有些細菌損害人體健康,有些細菌與人類和平相處,共棲共存,有些細菌則保護人體,這些細菌被稱之為益生菌。 腸道益生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菌群。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一切疾病源于腸道。雖然,目前這句話未完全證實,但消化道是抗病的第一道防線。腸道與人體營養息息相關,腸道內蘊含100兆細菌。 這些細菌分解食物,促進食物成分的吸收,同時,細菌在腸道內形成保護膜,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屏障,一旦這層屏障被破壞,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如腹瀉,便秘,嬰兒濕疹,過敏性皮炎,哮喘等疾病。 孕期是女性一生中重要時期。DOHaD(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學說提出:我們成年以后的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抑郁癥甚至癌癥的發生都與生命早期宮內的環境有密切聯系。 生命早期1000天(宮內和出生后最初兩年)是影響一生健康的最重要時期,是孩子健康人生的開始。傳統意義認為,胎兒在母體環境處于絕對無菌環境,胎兒腸道也是絕對無菌狀態。但動物實驗已證明母體攝入益生菌可通過胎盤,羊水被胎兒吸收,“塑造”胎兒腸道微生物。 母乳可引導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形成,為嬰兒提供營養并起到保護作用,而腸道微生物又會影響母乳的質量。如果孕期濫用抗生素及消毒劑,會破壞母體正常的菌群。 甚至,剖宮產手術也會影響益生菌在新生兒腸道的定植。另外,孕期飲食結構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種類。研究發現孕婦腸道菌群多樣性及豐富度與纖維素的攝入呈正相關,與總脂肪及飽和脂肪酸攝入呈負相關。 近年來, 中國嬰幼兒過敏性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過敏性疾病在嬰兒可表現為濕疹,隨著年齡增長,可演變為過敏性鼻炎或者哮喘。 大量研究證實嬰幼兒食物過敏與腸道菌群的失衡有關, 口服益生菌補充腸道菌群中缺乏的微生物種類,從而有助于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孕期補充益生菌,能促進早期微生物的定植,有利于胎兒胃腸道發育,調節腸道免疫屏障功能,減輕嬰幼兒過敏疾病,同時緩解孕婦便秘癥狀。 伴隨過敏性疾病增加,中國人代謝性疾病也發病率升高,代謝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肥胖超重的孕婦越來越多,隨之而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如何有效的控制孕婦體重,是治療孕婦代謝性疾病,有效而安全的途徑。近年來,益生菌和益生元已被證明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影響食物的攝入量、食欲、體重和機體代謝功能,使用益生菌作為藥物替代品減輕代謝性疾病, 可能是未來的趨勢。 譚玲玲 中山市博愛醫院 產科 副主任醫師 簡介:1996年就讀于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五年制本科,2001年畢業后考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二院婦產科碩士研究生,2004年畢業,在中山市博愛醫院工作至今,2014年至2015年在中山醫科大學進修一年,2017年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進修半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