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電子技術等方面的落后,就總體上看,冷戰期間,蘇聯戰斗機配備的空空導彈性能是要落后于美國同時代產品一點的,這個落后指的不僅僅是性能,還包括可靠性、可重復掛載次數等重要指標。 80年代,在新一代的米格-29和蘇-27戰斗機服役后,蘇聯空軍第一次擁有了在技術上至少能夠與美國戰斗機相當的武器,自然也為其配備了第一流的空戰武器。其中,其超視距空戰武器就是R-27中程空空導彈,北約將其稱之為AA-10“楊樹”,具體分為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R和紅外制導的R-27T。蘇聯解體后,不僅俄羅斯生產,烏克蘭也生產這種導彈,而且其性能似乎比俄羅斯產品更好,印度等國從烏克蘭大量購買R-27導彈及其導引頭。 與R-27相對應的是美軍在1982年服役的AIM-7M“麻雀”,性能和可靠性極高,成為“麻雀”家族最后一個服役型號,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色,命中率較高,擊落多架伊拉克戰斗機。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海空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戰斗機普遍換裝了新一代的AIM-120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而俄羅斯也在AIM-120服役前后推出了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北約將其稱之為AA-12,導彈的制導分兩個階段:初始制導階段,其制導距離可達導彈飛行軌跡的80%,由彈載計算機按導彈載機于發射導彈前發給導彈的目標飛行參數,按無線電修正路線于飛行的過程中進行運算,從而使導彈慣性制導到目標附近;自主制導階段,自主雷達尋的制導系統捕獲住雷達照射的目標,主動自主制導。 由于俄羅斯空軍軍費不足,俄軍似乎并沒有采購多少這種先進空空導彈,在敘利亞作戰的俄羅斯空軍,僅有蘇-30SM和蘇-35掛載了R-77,其余飛機掛載的仍是老式的R-27。相比之下,北約國家戰斗機已經全面換裝了AIM-120空空導彈。90年代中期,俄羅斯開始對外出口R-77。 由于電子技術的差距,R-77的雷達導引頭在性能上要落后于AIM-120。俄羅斯方面在對外宣傳中主要重點是R-77的射程和機動性,其最新改進型號最大射程約在100公里,最大過載12G,這主要得益于其隔柵式尾翼所賦予的出色機動性能,采用慣導 + 中段指令 + 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激光近炸引信。 不過,印度空軍在自己的測試中發現R-77的性能存在巨大問題,近一半的測試導彈或者是在測定過程中不能夠命中目標,或者在地面測試中失敗,因為這些導彈在壽命耗盡之前,就已經嚴重老化。 至于R-77與AIM-120的性能比較,按照俄羅斯方面的說法自然是R-77超過了AIM-120,并給出了一系列數據,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俄羅斯在對外出售武器的時候片面夸大其性能幾乎已經成為傳統,所給出的數據中,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的測試條件與AIM-120是不一樣的。 僅以射程而言,俄羅斯測試R-77的載機不論是飛行速度還是高度,都遠遠超過了美國方面,這就賦予了R-77導彈更高的初速度,加之高空空氣稀薄阻力小,這當然會極大地延長射程,。如果在同一測試條件下,R-77就要落后于AIM-120了,蘇聯/俄羅斯在小型火箭發動機以及高能燃料方面存在差距。此外,由于缺少經費,R-77的很多邊緣性能是推測出來的,并沒有進行實際測試,而AIM-120是一枚一枚打出來的,所以,AIM-120的性能在實戰中能說到做到,而R-77就未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