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 《傷寒論》 【組成】 - 炙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各十分
- 口訣:(四逆山上)柴草制藥。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 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 口訣:(四逆山)頭寫結(jié)語,樹干里皮。
【主治】 - 陽郁厥逆證。
癥見 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 肝脾不和/氣郁證。
癥見 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組方原理】 - 《傷寒論》原治“少陰病,四逆”。
- 四逆,緣于外邪傳經(jīng)入里,氣機郁遏,致陽氣內(nèi)郁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
- 治宜透邪解郁,調(diào)暢氣機。
- 君--柴胡
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透邪升陽以疏郁) - 臣--白芍
斂陰養(yǎng)血柔肝。白芍與柴胡合用,以補養(yǎng)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不傷陰血。(柴胡與芍藥相配,瀉木扶土而和肝脾) - 佐--枳實
理氣解郁,瀉熱破結(jié)。枳實與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調(diào)暢(肝脾)氣機,升清降濁;枳實與白芍相配,理氣和血,使氣血調(diào)和。 - 使--甘草
調(diào)和藥性,和中健脾。與白芍相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
【常用加減】 -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
- 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
-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
- 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
-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jié);
- 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
- 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nèi)熱。
- 四逆散中加減補,咳五味姜腹炮附,
小便茯苓悸桂枝,泄薤熱梔氣香郁。
【方歌】 陽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實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滯力能堪。 【鑒別】逍遙散與四逆散 - 皆有柴胡、芍藥、甘草三藥,均具疏肝理氣之功。
- 四逆散有枳實,專于疏泄肝郁,主治陽郁厥逆或肝脾不和之證。
- 逍遙散除疏肝解郁外,有養(yǎng)血健脾之當(dāng)歸、茯苓、白術(shù),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四逆湯與四逆散 #和解方>#調(diào)和肝脾方
#中藥##初級中藥師##中級中藥師##執(zhí)業(yè)中藥師# 考試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