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21年9月15日-10月7日 展覽地點:常州博物館一樓特展廳 致敬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的“龍城風華——常州市考古工作匯報展”自9月15日開幕以來近半月,受到了觀眾朋友的喜愛和專家學者們的好評。舉辦單位遴選了近年常州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以實物形式展現常州地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燦爛的地域文化。 展出的323件(套)文物中,玉器、瓷器、陶器、金銀器、紫砂器、水晶器等各類文物均有精品呈現,大部分文物為首次面向公眾展出。今天,小編將列舉12件具有時代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文物給大家詳細介紹~~~ 01 圩墩遺址陶子母狗 陶子母狗 新石器時代 圩墩遺址出土 這件圩墩遺址出土的黑陶子母狗,長5.0、寬3.0、通高5.5厘米,時代為崧澤文化時期,距今已5000多年。狗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因具有看家護院、協助射獵等作用,陪伴了人類一萬余年,也是人類親密的動物伙伴之一。這件陶狗捏塑而成,先捏出大狗,再捏小狗貼于大狗之上,憨態可掬,逸趣橫生,可能是一件兒童玩具,是史前陶塑的精品。 02 青城墩遺址玉龍 玉龍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青城墩遺址出土 這件玉龍出土于江蘇省常州市橫林鎮青城墩遺址,為崧澤文化晚期遺物,距今5500-5300年。玉龍為環形,外周雕刻龍首,以玉環為龍身,直徑1.2厘米,是環太湖地區崧澤文化審美價值突出、制作工藝高超的代表性藝術品之一。青城墩遺址出土的這件玉龍是中國較早的一批龍形玉器,也是江蘇省年代較早的龍形文物,對于研究中國龍文化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玉龍出土狀況(東-西) 青城墩遺址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2017年8月—2018年12月,為配合常州市漕上路工程建設,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常州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對青城墩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它是“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子項目之一。 青城墩遺址發掘區 經發掘,青城墩遺址是一處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中期的雙重壕溝聚落遺址,內外兩重壕溝和外圍多個遺址點拱衛中心土墩,共同組成了一處5000多年前的高等級聚落。2019年,常州市盛邀國內專家召開“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暨中國龍文化學術研討會”,確認了青城墩遺址是迄今發現的環太湖地區距今5500—5300年間高等級遺址之一,是良渚文明的直接源頭,是長江下游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的代表性遺址。 03-05 寺墩遺址 玉琮、漆繪陶壺 寺墩遺址位于常州市天寧鄭陸鎮三皇廟村,20世紀70年代發現,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武進博物館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過五次發掘。2019年開始,由省市兩級考古工作者組成的寺墩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它是“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子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六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寺墩主墩頂部發掘區 通過2019年—2020年的考古工作,初步明確了寺墩墩體結構。寺墩墩體頂部4層以下為良渚文化時期堆筑,墩上曾存在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墩體底部基礎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下方發現東西向“砌石遺跡”,長約80米,有基槽,槽內堆砌石塊。 十二節人面紋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寺墩遺址出土 這件玉琮通體墨綠色,長方柱形,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圓孔對鉆而成。外表分為十二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刻有人面紋四組,共四十八組。這件玉琮制作精細,玉質瑩潤,高度達31.8厘米,是良渚文化長琮中的精品。在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地位突出,為高等級貴族所有,是溝通天地人神的禮器,蘊含良渚先民的宇宙觀念與精神信仰。 人面紋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寺墩遺址出土 這件琮通體黑褐色,有青斑,扁方柱形,器形厚重,外圓內方,上大下小,中間有對鉆孔圈,射面俯視如壁形。外表分為兩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以凸橫棱、圓圈、凸橫檔表示冠帽、眼睛與嘴,構成一組簡化人面紋。這件玉琮器形碩大、比例勻稱、規矩嚴謹,高7.8厘米,上射徑17厘米,下射徑16.7厘米,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精品,其大小僅次于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為中國第二大玉琮。 漆繪陶壺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寺墩遺址出土 這件彩繪陶壺出土于天寧區鄭陸鎮寺墩遺址,在同一口水井中出土了6件漆繪陶壺,為崧澤文化遺物,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陶壺造型別致,制作精美,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藝,特別是黑色表面裝飾紅色漆繪寬帶紋圖案,表明早在崧澤文化時期,以寺墩為代表的常州先民在審美上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崧澤文化是發達的良渚文化的先聲,如此集中地出土漆繪器物在這一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中尚屬首次。 06 象墩遺址刻紋陶片 象墩位于常州市春江鎮杏村,是太湖西北部新發現的一處主體文化內涵為良渚文化的遺址,遺址中心為高出地表約4米的土墩,殘存面積約4000平方米。通過近兩年的考古工作,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主要發現良渚文化環壕1座、大型建筑臺基1處、連排房址4座和道路3條。 ![]() 象墩遺址主要遺跡 象墩遺址也是“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子項目,以及2020年度江蘇省六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 刻紋陶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象墩遺址出土 這件刻紋陶片為黑皮磨光陶片,在表面刻劃有精細的紋飾。紋飾由雙螺旋紋和鳥形紋組合而成,被認為是早期龍的形象。此類微雕工藝常見于良渚文化玉琮之上,相似陶器在上海福泉山、浙江良渚古城等良渚文化核心區域出土過,表明象墩遺址的等級較高,在整個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有著重要地位。 07-10 朱夏墅宋墓 瓷器、水晶 朱夏墅墓地位于常州市鐘樓區西林街道朱夏墅社區朱夏墅村西側,2019年9月—10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搶救性清理古墓葬20座,其中宋代磚室墓11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 宋代磚室墓 墓葬多為南北向或西北—東南向,早年被盜嚴重,流行在墓葬四個角放置鐵牛,墓室前壁設置壁龕,壁龕內放置買地券、釉陶罐或者灰陶香爐。出土器物比較豐富,以瓷器和漆木器為主,還有少量金銀器和水晶器物。 ![]() 青瓷簋式爐 宋 朱夏墅宋墓出土 這件青瓷簋式爐出土于朱夏墅宋墓,根據墓志記載隨葬時間為咸淳辛未(1271)年,距今已經有750年的歷史。其造型端莊典雅,尖圓唇、敞口、鼓腹、圈足,兩側裝飾蟠龍形耳,具有典型龍泉窯的特點。宋代講求“尊禮復古”,簋式爐便是仿造商周時期青銅簋的樣式制作而成,往往用于重大禮儀場合,是當時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重器”。這件簋式爐是江蘇省內發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國內外都十分罕見,尤其重要的是有明確紀年信息,堪稱宋代瓷器中的精品。 ![]() 影青瓷棋盒 宋 朱夏墅宋墓出土 這件影青瓷棋盒出土于朱夏墅宋墓,是宋代瓷器精品的代表。整個器型古樸典雅,內壁光滑,外壁通體施青白釉,裝飾連枝花卉紋飾。出土時盒內放置有白色棋子和骰子,反映了當時常州先民生活的風雅與富足。發掘出土的完整湖田窯棋盒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 白瓷柳斗罐 宋 朱夏墅宋墓出土 柳斗罐也稱“仿藤編罐”、“柳編紋罐”,主要流行于宋元時期。其紋飾以柳條形為經,以麻線為緯,刻出編織紋或模印出編織紋。這件白瓷柳斗罐口部包銀邊,底部自然略內凹,釉下刻劃有柳編的痕跡。宋代士人追求“返璞歸真”,在日常用具中既要表現真實,又要追求藝術上的別致,而這件柳斗罐正是二者的完美結合,堪稱宋代瓷器的精品,歷經千年時光,依然光彩奪目。 ![]() 水晶佩 宋 朱夏墅宋墓出土 水晶又稱水碧,是一種無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硅酸鹽礦物晶體,硬度高,雕琢工藝復雜考究。這件水晶佩以方孔圓形銅錢為造型,中間有兩個穿孔,可掛于腰間,是宋代士大夫階層流行的裝飾。水晶以其晶瑩透明、溫潤素凈而被人們視為圣潔之物,并相信它能“御邪魔,斥鬼神”,是吉祥之象征,但由于雕琢工藝要求高、材料難得,所以水晶飾品在宋代非常難得,只有身份顯赫的達官貴人才能夠使用。這件水晶佩造型極簡略,光素無紋,與水晶串珠一同出土,反映了墓主人的尊貴身份和雅致審美。 11 許家村明墓鑲嵌寶石鎏金銀挑心 2020年5月—11月,為配合基本建設,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對許家村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明代家族墓群1處,共34座墓葬,分9排呈“人”字形排列,具有“昭穆制”的特點。墓葬以兩座或三座為一組,形制多樣,包括澆漿墓、石蓋板磚室墓、券頂磚室墓、石板墓、木槨墓、豎穴土坑墓等。 ![]() 鑲嵌寶石鎏金銀挑心 明 許家村明墓出土 “挑心”是明代中期的一種婦女發式,也指頂髻正面當心的簪釵。在明代嘉靖以后,女性將頭髻梳成扁圓形狀,并在發髻頂部,飾以寶石制成的花朵,時稱“挑心髻”。明代婦人的首飾紛繁多樣,僅頭面裝飾就包括?髻、挑心、花頭簪、滿冠、掩鬢、分心等。這件挑心是頭面裝飾的一部分,整體裝飾寶石,工藝精湛,堪稱當時高超手工業技術的代表。 12 青龍和平大隊都家塘出土累絲龍紋金帶飾 ![]() 累絲龍紋金帶飾 明 青龍和平大隊都家塘出土 這套金帶飾包括帶扣和兩件帶銙,采用純金制作。中間的帶扣可分為左右兩部分,以榫槽式結構插接固定,其正面裝飾金累絲龍紋,以壽山福海圖案為底紋,背面有四個長方形穿,以附著革帶之用。兩件帶銙,同樣以累絲工藝裝飾龍紋,下配龍首銜環。這組金帶飾制作精確到位,活動靈便,裝飾華麗,制作工藝高超,反映了墓主人地位尊貴,不排除為賞賜之物。 除了以上12件重點展品,還有更多文物在展廳中期待與您相見~ ![]() 此次展覽將展至10月7日,只剩下一周多的時間了,還沒來看展的小伙伴們趕緊趁“十一”長假安排起來吧~ 文字資料和展品資料圖片由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封面圖由潤龍-陳勇勝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