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中言:“天賜香葉,帶著日之熱烈,月之溫潤,風之靈動,雨之醇香,是以為茶。” 茶文化,在我國歷史悠長,由來己久。自神農嘗百草,發(fā)現(xiàn)茶葉可解百毒伊始。茶,便作為一種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它歷經千年歲月,從唐代的煎茶,到宋代風靡一時的斗茶,再到明清的泡茶,最終延續(xù)至今。早已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語言“茶余飯后”,說的便是這個茶,而由此我們更可見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制茶工藝更是豐富多樣。常見的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各有各的色澤口感,滿足人們對茶葉的不同口味需求。 而我國先民歷來重視養(yǎng)生,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這一篇中便對四季養(yǎng)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有著詳細的論述。我國先民的養(yǎng)生思想,在茶文化上同樣得到了十分充分的體現(xiàn)。我國民間素有四季飲茶的習俗,即四季分別飲用不同種類的茶葉,以達到順應自然氣候變化,保養(yǎng)生命的目的,這便是老百姓樸素的“天人相應”思想。 下面,就讓我們從《四氣調神大論》的角度,去分析四季飲茶習俗。 我們常言: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 《內經》中言:“春三月,此謂發(fā)陳。”春天,正是萬物生發(fā)的季節(jié),天地間一派生機勃勃。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廣步于庭,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即盡可能的拋開束縛,讓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得到舒緩和放松,以順應萬物的生發(fā)之勢。 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最適宜飲用花茶。花,芳香也。芳香走竄,具有辛散之性,正順應春生之勢。 而到了夏天,則適合飲用性微寒味甘苦的綠茶。《內經》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天,正是萬物繁茂的季節(jié),我們應該“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即順應夏天的生長之勢,讓我們的情志以及體內的暑氣自然流露在外。而綠茶雖具苦寒沉降之性,卻是六大茶類中唯一不經過發(fā)酵的茶葉,是茶葉最原始“天性”的自然流露,更是六大茶類中最“清輕”之品。夏飲綠茶,正順應夏季自然生長之勢。 另一方面,《內經》中強調“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對此,王冰認為,“養(yǎng)”即“制”也。春夏陽盛,故適宜食用寒涼以制約過勝的陽氣。秋冬陰盛,故適宜食用溫熱以制約過勝的陰氣。由此看來,夏季飲用性寒的綠茶,正可以清熱降火,制約陽氣。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天,肅殺氣盛,萬物成熟,不再生長,正是收斂的季節(jié)。我們應該“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即應該使我們的精神情志收斂于內,安寧于心,以順應秋天的收斂之勢。所謂甘者,緩也。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飲用味甘性平的青茶(烏龍茶),正可以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達到“以緩秋刑”的目的。同時,青茶作為一種半發(fā)酵的茶葉,具有一定重濁沉降之性,正順應秋季收斂之勢。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正是收藏的季節(jié)。我們應該“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即應該使我們的情志閉藏于內,使陽氣藏匿于內而不外泄,以順應冬季的閉藏之勢。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飲用甘溫的紅茶,其作為一種全發(fā)酵的茶葉,更具重濁沉降之性,正順應冬季的閉藏之勢。 此外,冬季陰盛,飲用性溫的紅茶正可以散寒助陽,制約過勝的陰氣。 以上,為我國傳統(tǒng)“天人相應”思想在四季飲茶方面的體現(xiàn)。 而近年新冠肺炎流行世界,我校校長張伯禮團隊研制的“清感飲”系列,同樣體現(xiàn)著這一思想。張伯禮院士團隊在“春飲”中加入茉莉花以發(fā)散,“夏飲”中加入綠茶以降火,“秋飲”中加入菊花以潤燥,“冬飲”中加入紅茶以溫煦。 四時氣候不同,適宜組方和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不同,這正是我國先民的智慧,也是我輩可以應用的寶貴財富。 圖片來源:網絡 網絡編輯:錢大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