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國 倘若你不是善于忘記的人,倘若你還關心一點中華武藝,你一定還記得:在并不遙遠的幾年以來,那些練習傳統武術的武士,在試圖挑戰現代格斗中曾經屢屢敗北,質疑傳統武術之聲音四起。有調侃,有嘲笑,有戲謔,那陣勢,那神情,那樣子,隱隱約約透漏出幾分不屑,仿佛幾千年來,我中華武術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中華武藝當然不是紙糊的老虎,只有嚇人的伎倆。 既然人們都說太極大師的技擊功夫,我們不妨看看最最傳統的太極拳大師,或許他也是第一位真的太極拳大師,楊露禪的功夫何以能在軍隊中作教官吧! 楊露禪塑像 一、歷史的記憶楊露禪的武藝能在清政府軍隊做些什么?因為文獻中楊露禪及其子楊健侯都曾在大清軍營中做過教官。楊健侯的親弟子民國教育部官員許禹生在《楊健侯先生傳》記述了楊健侯的軍中之事,“當中年時,與全佑庭先生出教萬字隊(即虎神營)團體練習之槍法,并太極十三刀法,不三日而成軍,端王等頗異之,以為何神速若是也。”【1】 由是,我們得以知道,楊家在軍隊中所傳者是槍術和刀法。楊露禪一定是擅長此 技的,楊家最實用的絕技就是槍術,而且,楊家槍術至今只流傳有單練技術和對刺槍技術,并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套路。簡言之,楊家槍是用以軍中實戰,不是表演的花槍。 其次,士兵能夠掌握兩種兵器的訓練時間不會太長,因為他們可以“不三日而成軍”,一者說明楊家有一套成熟的教習方法,二者說明軍隊中的道槍之法并不似民間練習的那樣繁瑣復雜。民間拳諺曰:月棍,年刀,常年槍。刀槍都是難練的兵器。可是在軍隊中并非如此,在楊家教習下并非如此。 楊家能在軍中執教,那么,清朝軍隊中應當是裝備一定數量的冷兵器。且去看看。 清軍中對劈刀,見《兵技指掌圖說》 二、軍中武藝大清軍隊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冷熱兵器的比例,雍正五年規定,冷兵器占十分之六七,火器占十分之三四。以后又對各省的冷熱兵器做了調整,雍正末年大體確定下來。 清朝軍隊在雍正末年火器在各省已經有一定優勢,也就是說清朝軍隊在鴉片戰爭中不是我們想象的以冷兵器為主的作戰方式,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英武器的差距并不大,清軍的失敗并不是完全是因為武器裝備,這已被史學家做證實。但是長槍、刀、弓箭、藤牌等冷兵器在軍中裝備大約占到30-40%,傳統的武藝訓練仍然在開展。 清末大清軍隊其實已經開始大量的使用火器,但是由于前裝槍射擊效率比較低,大刀長矛仍普遍裝備用來保衛火器手。 清軍中對刺槍,見《兵技指掌圖說》 看一份清軍綠營訓練武藝的教材,劉如仲著的《兵技指掌圖說》中的清軍訓練圖冊頁圖。是訥爾經額任直隸總督時,為訓練直隸綠營兵之兵技所繪制的訓練武器圖解教材。它分別為:步箭練法、馬箭練法、馬箭馬上練法、馬槍練法、馬槍馬上練法、馬上長矛練法、弩弓練法、藤牌練法、長矛練法、單刀練法、鳥槍練法、抬槍練法、三十斤小銅炮分打連環練法、500斤大炮分打連環練法。【2】其中馬槍練法、馬槍馬上練法、馬上長矛練法、長矛練法、單刀練法等冷兵器訓練種類還是很多的。 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軍隊的火器上安裝了刺刀,已經不再需要專門的冷兵器士兵了。但是大清軍隊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后,才開始使用裝備刺刀的火槍。依據當時清軍武器裝備的狀況,冷兵器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戰術方式。 其實,依據即使在民國,將武術裝備軍旅的事例并不少見。如:馬良在山東搞的“技術隊”和“新武術”;曹錕在河北搞的“苗刀營”和“鐵桿矛營”;孫傳芳在江蘇搞的“武術營”;何鍵在湖南搞的“技術大隊”,西北軍的“大刀隊”等等皆是如此。其中尤以西北軍的“大刀隊”為甚。 馮玉祥的西北軍裝備較差,不得不每人配備大刀片,以過硬的單兵素質和精湛的大刀術來彌補裝備的不足。 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戰最緊要的時刻,馮玉祥在鄭州集合部分官長講話時,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說:“我們接近敵人的時候,這刀有用沒有用?” 答:好用! 馮玉祥又問:“比起刺刀來好不好用?” 答:好用! “一把大刀,會使的可以敵六七柄刺刀,不會使的連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聾子的耳朵,只是個擺設,沒有用。……我們有了刀,長官應當切實提倡,一天多練幾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應手。” 在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馮玉祥對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戰中充分發揮大刀對刺刀的優勢,這的確成了西北軍的優勢。 戚繼光創編刀法。實用的一定是簡潔的。 冷兵器訓練什么? 看看馮玉祥的“大刀隊”。 1925年,蘇聯顧問普里馬科夫在北京鹿鐘麟的司令部里,看到士兵在操練大刀,他回憶說:“院內,許多身著白上衣的警衛士兵在揮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個劈殺動作,場面非常壯觀。約六百名身體非常結實的青年士兵,飛速地舞動著閃閃發光的大刀,時而防衛,時而出擊,練兵場上夯實了的土地,由于六百雙腳的沖擊和跳躍,發出低沉的聲響。” 這段文字生動地展現了大刀隊訓練的壯觀景象。 普里馬科夫所見到的,是西北軍早期軍訓教材《劈刀十二法》,練時左右重復一遍,加上收刀勢,正好為二十五個勢子。 但是這個刀法仍嫌復雜,在吸收傳統武術精華和實戰經驗基礎上,武術家馬鳳圖、馬英圖等人編創成更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 刀訣共八句,一句一刀: 迎面大劈破鋒刀, 掉手橫揮使攔腰, 順風勢成掃秋葉, 橫掃千鈞敵難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 連環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護憑快取, 移步換型突刺刀。【3】 新編刀法取代了舊有的刀術教材。 刀術雖八法, 其實只一招:左右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砍敵人。簡單直接實用的刀法才能真正的戰斗中發揮威力! 很多人可能會懷疑,如此簡單,我們且看一看清末湘軍主帥曾國藩總結的戰斗條例。 湘軍《開仗條規》第五條規定:“刀矛對殺之時,要讓賊先動手,我后動手。頭一下已過,第二下未來之時,我撥他頭一下,正好殺他。” 實際的戰斗中,一躲,一格,一砍。兵器戰法就這么簡單!但是訓練方法并不簡單,那才是武藝專家真正的秘籍。 從明代武藝家吳殳的著作中知道兵槍與游槍的差別,軍隊的槍法訓練不同于民間槍法的訓練。 那么,楊露禪訓練軍人的招數會是中看不中用花架子嗎?當然不是。 清軍中盾牌刀。見《兵技指掌圖說》 三、追尋楊家槍技楊澄浦在《太極拳使用法》中給了明確的答案。 楊家槍術有單人練習的槍法。 “單人用功法。 預備式:雙手持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兩足成騎馬式。 練法:騎馬式,雙手持槍,粘靠樹上,直去一百式,亦可上下刷勁一百式。左右皆可練習,不可用剛勁,可用粘勁,工久樹枝可以搖動。”【4】 也有雙人對刺練習。 “此四槍皆二人單練使用的要法子。甲乙無論先后,皆可一式一式單練,各不相連。”【4】 楊家的招式歸結起來,一搠一扣一扎。 它更強調發力。要求周身之勁直達桿頭,發出之勁,使桿身從尾部起,直抖動至桿頭。功力強著,可將對方近身器械抖掉,或將對方連人帶槍逼出丈外。 這似乎是神話般的夸張之說,楊澄浦也怕人不相信“人重有百斤,如何能擲出丈余?此非邪道迷信,功久自知,人人皆可練到,方信非說謊言也。” 它也有一套簡潔的戰術。 “你槍扎,我槍拉,你槍不動,我槍發。你槍來似箭,我槍撥如電。你槍金雞亂點頭,我槍撥草尋蛇也不善。” 猶如曾國藩總結的《開仗條例》一樣,短短幾句話就說得清。但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難在功力,難在膽量,難在必勝的決心和勇氣。 楊家的訓練方法,“其練習法,常以槍桿黏貼青蕨(植物名)身,扯斯其皮,久之遂能以槍貼敵槍而擲之矣。”一個簡單的招式,練到如此之精微,是人槍合一,出手見血的境界。 楊家槍術全在實戰! 清軍馬上槍術,見《兵技指掌圖說》 四、結語有了金剛鉆,攬得瓷器活。楊露禪能做軍中教官是自然的,因為他不僅擅長今天我們人人皆知的太極拳,也精通刀槍武藝。 楊露禪“太極拳大師”的稱號是我們后人封給他的,關于他的功夫神話也是后人心有所圖而為之,與先人何干。是我們在用今天的我們的思想,去揣測大師的功夫和大師的時代。 他生活在北京的時代,人們還不知道什么是太極拳,也沒有太極拳在民國在今天火熱的場面。 “拳腳無益于大戰之技”,連武舉考試都不考拳腳技藝。單單靠太極拳的功夫,他如何能仗技闖天下。 楊露禪的技藝在清朝的軍隊中有用武之地。從他入軍中到他的兒子楊健侯退出軍隊,楊家在軍中服務半個世紀。 參考文獻【1】許禹生.健侯先生傳.[J]《體育月刊》1938年第5卷第4期(北平市國術館發行) 【2】劉如仲.兵技指掌圖說(清繪本).[M]道光二十三年 (1843) 【3】《破鋒八刀》的傳人講述西北軍大刀隊的來龍去脈?.中國民族網.2012-05-30 【4】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使用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87 |
|
來自: 等著l70smp782j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