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小編寫了一篇關于美國屠殺印第安人歷史的文章,有網友在回帖中提問,什么叫商盜文明。今天小編特意寫了此文,詳細解釋一下小編對于近代以前人類文明分類的理解。 小編認為,人類傳統文明大體上可以分為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漁獵文明、商盜文明,其中漁獵文明是漁業文明和狩獵文明的混合體,商盜文明是商業文明和海盜文明的結合體。 一、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主要分布在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地區,其特點是降水相對豐富,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土地肥沃等。農耕文明一般還馴養了一些禽畜,如雞鴨鵝牛豬羊等。食物以植物產品為主。 由于農耕文明一般適合定居,食物來源和產量相對穩定,容易較早出現階級和文字、文明。在近代以前,農耕文明的文明程度和生產力都遠高于游牧文明和漁獵文明。 傳統農耕文明最典型的地區是中國漢文化核心區域。以及朝鮮半島、越南北部等地區。一般而言,東亞地區的農耕文明最頂峰地區是中原以及后期的江南地區,該地區的農耕文明幾乎和漢字文化圈高度重疊。 溫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其它大河流流域及三角洲同樣存在農耕文明,如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等。美洲不少印第安人也屬于農耕文明,他們發展出與其它大洲不同的農作物,為全球農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傳統的農耕文明一般分布在溫帶或亞熱帶地區,沙漠綠洲也會出現農業,但有的綠洲不足以讓農業文明成為當地主流文明,所以不一定屬于農業文明。另外因為歷史上氣候有變遷,當靠近沙漠地區氣候變溫暖濕潤之后,綠洲面積增大,當地農業文明力量會增大,反之會削弱或喪失。例如漢唐時期和西遼時期的西域,當地漢文化占據重要或主導地位,重要的經濟基礎是當地農耕文明發達。但是有時候游牧文明占據主導地位時,情況又會發生變化,同氣候變化以及相伴而來的經濟基礎變化也有密切關系。 在農耕文明,土地是關鍵,大多數農民和地主可以過著安定的定居生活,只要風調雨順,就可以國泰民安。一般也很少對外掠劫,更多關心內部事務。只有在氣候不正常以及天下大亂的時候,才會有搶掠之風。 不過農耕文明對于兼并或統一同樣屬于農耕文明的地區,非常感興趣,例如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朝鮮北括及越南南擴,都是體現了這種特征。 二、游牧文明 游牧文明一般產生于降水稀缺、空氣干燥,以及氣候寒冷、土壤貧瘠不適合森林和農作物生長,只適合牧草生長的地區,所以只能依靠飼養畜禽類動物,如馬、羊、牛、雞、豬等來獲得食物。當然也有少數小麥之類。 其中以中國的蒙古高原、西域、吐蕃、中東、南歐草原為代表。 著名的游牧文明很多,例如匈奴、鮮卑、吐蕃、突厥、蒙古、阿拉伯等等等等。其主要生產力來自于牧業,一旦一個地方牧草吃完或遇到強敵威脅,就主動或不得不遷徙。因為居住地往往不固定,所以遷徙是常態。而且遷徙過程中往往為了競爭草原而發生爭斗。他們一般機動能力強。 如果食物不足的時候,或者出于貪欲,或預防食物不足,游牧民族經常會搶掠周邊民族,尤其是農耕民族。著名的萬里長城就是防范一些民族南下而建造的。當然綠洲地區的游牧文明也會從事農業生產。 游牧民族還有一個特點是全民皆兵,融合其他民族能力強,比如歷代都有不少漢族融入游牧民族當中去,或者融入其它族群的能力也很強,也喜歡打著更強勢游牧民族的旗號四處征戰,例如,很多黃種或白種游牧民族喜歡打著突厥或韃靼的旗號。 三、漁獵文明 漁獵文明是漁業文明和狩獵文明混合體。漁業文明通常和海洋或非溫帶地區的大河流有密切關系;狩獵文明則是生活在森林地帶。 漁業文明典型代表就是南島人,南島人發源于中國東南沿海,從血緣上說,河姆渡人和良渚人都是南島人祖先,當然河姆渡人和良渚人都有按那個時代標準算是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漁業,其后裔的一個分之南下入海,其造獨木舟技術以及傳統漁業達到近代以前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眾多大大小小的島嶼之中,遠及馬達加斯加島和拉美大陸。 狩獵文明廣泛分布在森林地帶,從寒溫帶到熱帶都有廣泛部分。但是在溫帶或亞熱帶交通便利地區的森林被先人們開發之后,不少從事狩獵的人轉而從事農業,狩獵可能只是一種補充。如果氣候條件允許,很多漁獵文明會演變為農耕文明,因為后者獲得食物的代價更小,食物來源更加穩定。 漁業文明和狩獵文明有時候混合在一起,形成漁獵文明,典型的如明代的女真民族。漁獵文明的飲食為動物、植物雜食。也有少數人從事農耕。各大洲沿海、河湖地區以及森林較多的地區,比如西伯利亞等地均存在或存在過漁獵文明。位于寒帶的因紐特人也是漁獵民族之一。 漁獵文明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搶掠周邊并擴張自己的領地。另外,限于自然條件,迄今仍有一些狩獵民族保持比較落后的生產力。如安達曼群島、巴布亞新幾內的一些部落。 四、商盜文明 商業文明和海盜文明相結合形成了商盜文明。 商業文明有陸上商業文明和海上商業文明之分,最典型的就是行走于絲綢之路上的各個民族,他們多數由游牧民族轉變過來。當游牧民族四處遷徙,發現了很多風險大利潤高的商機,部分人就轉化為專業的長途商人,商業文明由此產生。當然,發達的農耕文明內部也會產生商業亞文明。 海上商業文明的最典型就是東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和歐洲中東的古代商業。典型代表如阿拉伯、波斯商人以及意大利商人等。 由于從事風險大,利潤高,所以經常會武裝化。還有的就專門在海上從事搶劫,掠奪漁船、商船或沿海地區,這樣海盜文明就產生了,典型的有維京人。 古代商業和海盜有共同特點就是風險大利潤高,所以無論陸上的還是海上的商人,都會武裝化,而海盜搶得東西之后也要出手,也接近商人的身份,所以兩者身份往往結合在一起,亦商亦盜,由此形成商盜文明。典型的如古代的阿拉伯、波斯商人,近代如西歐殖民者。 商盜文明還有一個特點是喜歡建立殖民地,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古代中東人移居東南亞,威尼斯人移居黑海地中海沿海各地,就是古代殖民地的典型代表。而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國等殖民大帝國,都是商盜文明在近代的體現,他們往往和工業化結合,形成遼闊的殖民地。 五、文明結合和轉化 不同文明會經常結合并存。如古代日本就是農耕文明和漁獵文明的結合。古代阿拉伯就是游牧民族和商盜文明的結合。如前所述,漁獵文明、商盜文明也是兩種或以上文明的結合或混合。 各大文明之間也會相互轉化的。如農耕民族也有從事漁獵的,游牧民族也有從事農業的,這是一種亞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