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自古就是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區。寧夏西側的賀蘭山一帶,是我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在新石器時代,寧夏北部屬于細石器文化系統,南部屬于仰韶文化系統。水洞溝遠古人類文明、賀蘭山巖畫等珍貴的文化遺存,詮釋了寧夏北部多樣的民族成分與多彩的社會生活。
西周時,戎族開始東遷。經過三次大遷徙,至春秋時,遷徙到黃河流域及淮河流域,形成了四大分布區域,即陜西東北、晉西北地區,涇渭之間和整個涇水流域,伊洛之間及隴西,這些地方是中華諸多民族的起源地。
寧夏原為玁狁、戎狄居牧之地。公元前626年,秦穆公滅西戎,征服了今寧夏部分地區。穆公之后,生活在寧夏南部固原境內的義渠戎被秦國征服,融入了秦國的治理。固原城北的秦長城,就是秦國攻取義渠戎之后,為抵御北方匈奴而修建的。隨著商貿移民的遷徙、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當地生產方式開始由游牧向筑城定居演變,形成了農牧兼重的經濟文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寧夏大部分地區被匈奴所占據,游牧民族在這里生存、發展。《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后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秦朝建立后,對匈奴進行了軍事征伐,并設置郡縣,以移民的方式擴充該地區人口。移民規模宏大,設置郡縣數量眾多,貫通南北的秦直道為運送物資創造了條件,可見秦始皇經營寧夏一帶的決心之大。然而,秦末的戰亂讓這種轉變出現滯緩,游牧經濟文化雖然依舊占據主導,但是族群之間的交融卻在持續深化。
西漢統治者在匈奴攻破固原蕭關之后,沿用了秦始皇時期的移民政策。移民行動始于漢文帝時期,此時的徙民實邊只是一個開端,卻為漢武帝時期進一步屯田拓邊奠定了基礎。《漢書·武帝紀》記載:
“遣將軍衛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闕,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至此,寧夏大部與中原王朝緊密聯系在一起。緊接著,漢武帝派蘇建募集10萬中原百姓修筑朔方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會戰大破匈奴后,又有關東貧民70余萬人遷移到朔方、新秦中等地。
漢武帝北擊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開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寧夏地區在解除匈奴控制的同時,也不斷受益于絲綢之路。寧夏固原是絲綢之路中段北線上的重要城鎮,月氏國使節曾在這里得到漢武帝的接見。南北朝時期,西域的大量物產沿著絲綢之路到達這里。1983年,在固原搶救性發掘的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中,出土了鎏金銀壺、薩珊金銀器等大量珍貴文物,這些都是中西匯通的重要見證。
▲固原出土的薩珊錢幣。(圖片來源:中國絲綢博物館)東漢時期,居于西北地區的羌族開始在寧夏地區頻繁活動,東漢末期大量內遷。當時,寧夏地區農業已經有所發展,以游牧為生的羌族受到農耕文明潛移默化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民族登上歷史舞臺,羌、鮮卑、匈奴等多個民族在寧夏地區建立政權。隨著地域條件的變化,這些游牧民族不斷向農耕民族靠近,農耕文明也在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北魏對于黃河流域的統一,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包括甘寧青地區在內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成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北魏王朝承上啟下,對寧夏地區的持續經營,奠定了此后這一地區的政治格局。民族融合推動寧夏地區向前發展,這一時期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有機結合、互動調和期。
隋唐時期,寧夏地區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再次給民族交融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兩漢至隋唐,隨著中原農耕文明的強盛及其重心北移,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進一步碰撞交融。素來安土重遷的漢族,作為移民進入寧夏地區,一方面完成了“實邊”任務,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貞觀之后,寧夏再次成為容納眾多北方民族的地區。安史之亂以后,吐蕃、回紇、吐谷渾、黨項等多個民族逐鹿寧夏,其中,吐蕃軍隊在寧夏南部駐扎將近百年的時間。繼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之后,寧夏地區再次彰顯了非凡的包容性。
▲在西夏文活字印刷體驗館,小朋友們體驗西夏文活字印刷技術。 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供圖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政權,受自然環境、戰爭因素等影響,準軍事性質的社會組織、尚武勇悍的社會風尚、大膽開拓的品格,成為西夏的鮮明特征。西夏雖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并不排斥對農耕文明的吸收與借鑒。西夏仿照漢字創制的西夏文,使用了460余年。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西夏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著較高的成就,如,在佛教(西夏譯經圖以及各種佛教文獻)、儒學(翻譯儒家經典、開設科舉、尊崇孔子)、藝術(石窟、佛塔、唐卡)和建筑(西夏王陵)等領域,西夏王朝都留下了寶貴財富。諸多西夏文的傳世文獻,在少數民族現存文獻中獨樹一幟。學術界對俄藏黑水城文獻的持續研究,破譯了西夏留給后世的許多謎團。
西夏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入居寧夏的游牧民族,以其多樣的文化、自信開放的精神,與漢族一道創造了寧夏地區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唐代以來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渾、黨項、契丹等民族,元朝以后已不多見,因為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與其他民族融為一體。蒙古族人口大量進入寧夏后,與當地各民族混居,部分人口轉為定居農耕人口。此外,與中亞地區的往來,也給寧夏地區增添了活力。
元朝在西夏故地設立了“西夏中興行省”,這一名稱包括了西夏國名和都城名,省治仍在中興府,即今銀川市。后來,西夏中興行省改置于甘州,稱為甘肅等處行省,下屬中興路改為“寧夏府路”,這是“寧夏”之名在歷史上的正式使用。“寧夏”取西夏地區安寧之意,這一名稱素為人民喜愛,一直沿用至今。
自元代以來,回族一直是寧夏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明代以后,寧夏居民中漢族人口占大多數。清代,隨著八旗官兵進駐,滿族成為寧夏的主要民族之一。
回顧各個歷史時期對于寧夏的開發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央王朝的政治治理以及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推廣、文化交流、人口遷徙等對寧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各民族都為寧夏的開發與發展貢獻著自身的能量。寧夏地區的社會生活整體呈現出漢民族吸收游牧民族尚武善戰之優長、各游牧民族吸取漢民族尚禮好學之風氣,彼此相濡互化、互鑒交融的面貌。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寧夏擁有了書寫不盡的文明與輝煌,推動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