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案:潘家峪村位于河北省豐潤縣(今天已經成為唐山市豐潤區),明朝永樂年間,一戶潘姓人家在腰帶山中安家,繁衍生息。到上世紀40年代初,形成500余戶、1500多人,房屋千余間的村落,素有“小吐魯番”的美譽。 潘家峪村村民淳樸善良,是非分明。抗戰爆發后,在我黨的領導下,潘家峪村成立了黨支部,建立起抗日武裝“救國隊”進行自衛,防止日偽軍的“劫掠”,逐漸成為一座穩固的“抗日堡壘村”。 為此,日軍將潘家峪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從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敵人圍攻潘家峪就多達130多次,卻始終無法“剿滅”潘家峪村的抗日武裝。惱羞成怒的日偽軍經過精心謀劃,于1941年1月25日對潘家峪展開屠村行動。 1941年的1月25日是農歷臘月二十八,臨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忙著籌備“過大年”,潘家峪也不例外,全村人沉浸在新年的快樂氣氛中。殊不知,日軍集結駐唐山、豐潤、灤縣、遵化等16個據點的3000多名日軍、2000多名偽軍,在日軍指揮官佐佐木二郎的率領下,在叛徒的帶路下,悄悄將潘家峪包圍了起來。 日偽軍進村后,將全村人驅趕到村西邊的大坑集中,威逼利誘,逼問抗日人士的下落,沒有1個村民屈服。失去耐心的日軍開始有計劃分批屠殺村民,人數最多的屠殺發生在村里的潘家大院,大屠殺一直延續到次日下午7點,據統計:
暴行:日軍屠殺,向來十分殘忍。遇害的村民中,最小的僅有幾個月大。日軍在村西邊大坑邊,逼問村民一無所獲的情況下,從人群中拖出30多名年輕姑娘,當著村民的面糟蹋,然后將她們活活燒死。村民們敢怒不敢言,怒火卻被燃起。 被逼入潘家大院的村民們,被日軍用機槍、手雷進行屠殺,然后放火燒。院墻外則留下年輕的女人和孩子,供日軍虐殺和糟蹋,以此取樂。據公開的史料顯示:
日軍暴行罄竹難書,潘家峪村地獄般的慘烈場景令人“怒發沖冠”。是可忍,孰不可忍!自屠殺開始的時候,村民們的反抗就從未停止,只是手無寸鐵,迎著日寇屠刀反抗,顯得慘烈悲壯,軟弱無力,但是絕對震撼人心! 反抗:日軍端著刺刀將村民們往潘家大院驅趕的時候,大家心里就明白了日軍的險惡用心。幾個青壯年赤手空拳與日軍士兵扭打,結果被日軍用刺刀捅成了血窟窿。村民潘國生與4個青年協作沖出院落,成功奪取日軍一挺機槍,結果被日軍密集掃射,打成了篩子。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潘樹密的母親,已經五十多歲了,面對燃起的熊熊大火和密集的機槍掃射,毫不害怕。她看到日軍扔進院落的手雷,冒著白煙落在身邊,毫不猶豫撿起來向日軍投去,炸死了3名鬼子,自己被炸傷后,被大火燒死。 潘善緒和一些村民將守衛大門的衛兵暴揍一頓,日本衛兵縱然有槍和刺刀,也只是打傷了幾個人,自己被村民扣瞎了眼睛。潘善緒和約200名村民得以成功逃脫,成為幸存者。 這些幸存者日后成了向日軍復仇的“主力軍”。慘案發生后,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率領十二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慰問、安撫幸存者,同時安葬亡者。幸存者發誓:“一定要向敵人討還血債,為死難親人報仇。”3月初,潘家峪的潘樹平、潘樹成、潘樹堂等20多名青年帶頭成立了3個“抗日復仇小分隊”,他們配合八路軍打擊日偽軍。 同年5月9日,“抗日復仇小分隊”在火石營召開(潘家峪)遇難同胞追悼大會上正式歸入八路軍編制。
總結:日軍是最不講武德的一群畜生,面對中國人(軍民)的反抗,打不過抗日武裝的時候,就會屠殺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泄憤!老百姓們不愿意配合的時候,就會殺害他們的親人、朋友、鄉鄰,毀掉他們生活的區域,以百倍、千倍的代價懲罰。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陷入絕境,面對日軍屠刀,很少有人帶頭反抗的原因。 然而,中國人太高估日軍的人性了,反抗或者不反抗,日軍都不會放下屠刀,侵華日軍當年的目標很明確:滅亡中國,而不是占領中國!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