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黃葉紛飛,白露凝霜,正是山寒水瘦的季節,菊花卻傲霜怒放,香溢四野。文人愛菊,不僅因為它花色繽紛、晶瑩明艷、清雋高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且由于它開放在深秋季節,堅貞不屈,絢麗于萬里霜天而風采凜然,展示出生命的魅力。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一個風骨無限的菊花世界后,賞菊愛菊,便成了文人逸士的高雅情趣。 最早攜菊花入詩的是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他的名篇《離騷》里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三國時代的鐘會在《菊花賦》中贊嘆“百卉凋瘁,芳菊始榮”,認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穎”,有剛直的品質。 東晉詩人陶淵明一生愛菊。他辭官歸隱后,便以種菊、采菊、賞菊、詠菊為樂,并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創作了許多頌菊名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盡了他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態。他在《飲酒》詩中寫道:“秋菊有佳色,浥(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天生一副傲骨的菊花,是隱逸詩人最好的伴侶。與菊花相伴,他暫時忘卻了世情煩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這是陶淵明《和郭主簿》中的詩句,也是對菊花內在美的深刻揭示,描繪其迎霜盛開、堅貞秀美的姿態,贊其為霜天中的英杰。菊花對于陶淵明,是一種人格的化身。后人也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征。 至唐宋,賞菊之風更加濃厚,描寫菊花的詩詞比比皆是。“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的《菊花》抒寫自己的愛菊之情,歌詠百花先謝而菊花后凋的神韻,那菊之傲骨與堅貞,是詩人不畏權貴、耿直敢言的化身,也是其歷經貶謫、心志仍堅的寫照。“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黃巢筆下的菊花,句句賦菊,又句句言志,花的特征與人的壯志融為一體,堪稱詠菊一絕。這哪里是滿城開放、燦爛輝煌的菊花?分明是披堅執銳、扭轉乾坤的英雄戰士!陣陣香氣猶如殺氣,轟轟烈烈,彌漫全城,讀后使人感受到一種叱咤風云、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 清代蒲松齡也甚愛菊,讀書寫作之余,常踱步到花叢中賞菊,并稱“我昔愛菊成菊癖,佳種不憚求千里”。為求得一株菊花佳種,不惜千里跋涉,足以見其摯愛之情。他還在《十二日孫圣佐見招賞菊》詩中說:“喜涉東籬晤良友,年年九月到君家。”從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幾乎年年秋天都到朋友家賞菊。在《聊齋志異》這部曠世之作中,蒲松齡筆下的菊花神黃英以種菊、賣菊為致富之道,“賣花為業不為貪”,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曾寫過一首《秋菊》詩:“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詩中寫出了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風欺凌的氣節。菊花是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的花卉,代表著意志堅強、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者,很有現實意義。讀完此詩,我們不禁對革命先輩肅然起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