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小山村里有一個姓明的員外,三個兒女都已經十多歲了。這一年,十幾年沒有動靜的妻子,又懷了孕。轉眼間,十月期滿,臨近分娩之期。明員外守在家里,寸步不離。丫環(huán)婆子守在臥室里,他則坐在客廳里等候。 這時,忽然闖進來一個人,站在明員外的面前,惡狠狠地說:“你欠我五十千,一直拖著不還,沒辦法,只好討債來了。” 明員外一驚,認出此人姓東名嘯山,是外村的秀才。他抱拳沖東嘯山說:“有話好說,你不要沖動。”話音未落,東嘯山扭頭沖進內室,明員外嚇得大喊大叫,讓他止步,卻猛然間醒來,原來剛才趴在桌子上小睡了一會,做了一個夢。 明員外站起來,伸了個懶腰,然后往內室走去,打算探看一下妻子,只聽得屋里丫環(huán)婆子吵吵嚷嚷地亂成一團,原來妻子要生了。他止住腳步,站在廳堂里等候。不一會,婆子笑吟吟地出來報喜,高聲喊道:“恭喜老爺,生了個公子哥。” 想起剛才的怪夢,明員外卻高興不起來。說起他欠東嘯山五十貫錢的事,還得從東嘯山來他家當私塾先生的時候說起。 明員外大兒子七歲時,他便在家里設館,想請東嘯山來坐館,卻被東嘯山一口拒絕。他之所以看中東嘯山這個秀才,是因為東嘯山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在這一帶的士子中,頗有文名,人人敬重,只是時運不濟而已,接連三次鄉(xiāng)試落榜。要是他能屈駕來坐館,定能把兒子培養(yǎng)出來。 但是,東嘯山的家境還算過得去,他一心只想讀書,不愿坐館教書,他不想為了二十貫的束脩,限定了自己的時間。那時候的私塾先生的行情,也就一年二十貫錢。 明員外志在必得,開出了四十千的束脩。正所謂錢財動人心,東嘯山動搖了,答應前去坐館,簽下鍥約。 轉眼到了年底,結算工錢時,明員外只給了三十貫錢,留下十貫錢,說是明年再給,防止東嘯山不續(xù)約了。東嘯山搖頭苦笑一下,只得依了他。 第二年來坐館時,簽下鍥約后,東嘯山提起十貫錢的事,明員外笑著說:“先別急,等到年底一起結算。”哪知道到了年底,明員外只給了三十貫錢,又扣留了十貫錢,說是每一年扣留十貫錢,等以后一起給。 東嘯山據理力爭,明員外陪著笑臉歪纏,就是不給錢。東嘯山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不愿撕破臉計較,只好依了他。 這一拖就是五年,一共扣留了五十貫錢。第六年開春,東嘯山忽然病倒了,無法繼續(xù)坐館,明員外也不另請先生,只等他病好了,讓他繼續(xù)坐館。過了不到半年,東嘯山病重而亡。他家沒人來要錢,明員外也假裝沒有這回事。萬萬沒有想到,東嘯山以這種方式討債來了。 明員外心里雖然不喜,卻只得接受現實。他給兒子取名明一文,意思是不欠他一文錢,全部還給他,還專門騰出一間房,放置五十貫錢,明一文的日常用度,無論吃飯穿衣,還是看病用藥,都從這些錢里扣。 妻子詢問他為何做出如此怪異的舉動?明員外就把討債的怪夢講了。妻子哭著說:“他只知道五十千,我的十月懷胎之苦,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以后的失子之痛,都怎么算?又如何算得清?” 明員外長嘆一口氣,說道:“這都是命,悔不該當初昧了他五十貫錢,在他臨死之前,送到他家就好了。這人哪,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你說我萬貫家財,為何偏偏昧了這五十貫錢呢?原本打算以此留住他,肯定會給他的,但是一聽說他死了,就起了不給的心。唉,這都是私心和貪欲在作怪啊!” 妻子想了想說:“你現在就把五十貫錢,送到他家,還了欠債吧。”明員外苦笑著說:“這事我早就想到了,要是把錢還給他家,沒有欠債了,他突然死了怎么辦?”妻子一時無語。 這一天,明員外去朋友家里做客,酒宴上結識了一位高人。高人道家打扮,頗有幾分仙風道骨,據說通曉陰陽之事。 酒宴散后,明員外把高人請到家里,訴說了自己的苦衷,詢問可有解救之法?高人笑著說:“大凡來投生的子女,不是來討債的,就是來報恩的,一切都是因果使然,員外好自為之吧。”說完,不再言語,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但是,明員外聽到報恩兩字,一時福至心靈,心中有了辦法。 等到屋里的錢剩下不足千文,明員外帶著一千貫錢,送到東嘯山的家里。自從東嘯山死后,妻子改嫁,剩下年邁的父母和一雙兒女,家道便衰敗下來,缺吃少穿。明員外的一千貫錢,無異于雪中送炭,救了急。 回到家里,明員外拿出一本賬簿,把這筆錢記在上面,抱著不到五歲的明一文說:“我欠你的債,已經還得差不多了。我送了一千貫錢到你家里,你的家人有飯吃了,兒子有錢讀書了,現在是你欠我的錢了,你不能走,留下來報恩吧。” 明一文哇哇大哭起來。哭了整整一晚。第二天醒來,明員外感覺明一文變了,具體變在哪里?他也說不上來,反正他看明一文,開始順眼了。 等到屋里的五十貫錢全部用完,明一文依然健在,明員外終于松了一口氣,看來他的辦法奏效了。這以后,他經常送錢送糧,照顧東嘯山的家人。不過,每一筆錢,他都記在賬簿上。 慢慢地,明員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所謂的定數,可以通過行善得到變化,甚至完全改變結果。想通了這一點,他開始修橋鋪路,大行慈善之事。至于東嘯山的家人,他也一直照顧著,直到死去。 明一文生來聰明,喜歡讀書,后來考上進士,當上官員,生養(yǎng)了五個子女,對父母也非常孝順,一直活到六十多歲才死去。 命運不但有定數,也有變數,就看世人如何去選擇了。本故事采用了荒誕的筆法,在于借事喻理,勸人為善,與封建迷信毫無瓜葛。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你的支持,就是我堅持的動力源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