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 作者:瑞鶴 ◎ 編輯:馬戲團長 ◎ 全文約4500字 閱讀需要12分鐘 ◎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如果正經讀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二十四史,會經常會遇到一群人,叫“酷吏”。僅從字面意思上看,這些人不近人情,手段殘酷,得罪一大批人,誰也不喜歡他們。 但奇怪的是,歷朝歷代,酷吏的身影不絕于史書。 從二十四史的祖師爺《史記》算起,就有《酷吏列傳》,能上這個列傳的,大抵名聲都不太好,比如唐朝武則天時期的來俊臣,周興這些人,在舊唐書和新唐書的《酷吏列傳》上,都榜上有名。 ◎ 酷吏有多少,看看那么多史書的酷吏列傳就知道了 二十四史都記載了酷吏,這也揭示了這些人與帝制社會的必然聯系。總的來說,皇帝如果雄才大略,那么酷吏就會多起來。 原因也不難理解。傳統的帝制社會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皇帝大權獨攬,皇帝,貴族,大臣之前是有微妙的權力平衡。但是,如果碰上雄才大略的英明圣主,想要更多的權力,那么肯定要破壞這種平衡,貴族大臣都不愿意,那就得找人給皇帝干臟活兒。 于是,酷吏就應運而生。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了郅都、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仆、咸宣、杜周共計11人的傳記。其中,郅都為文帝、景帝時人,其他則為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官僚。其一人就占了9個名額。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雄主劉徹想乾綱獨斷。 ◎ 漢武帝劉徹銅像 類似的,整個歷史上最著名的酷吏,大約非來俊臣周興莫屬,這兩位是武則天時期的,眾所周知,武則天也是個想要大權獨攬的女皇帝,其雄才大略一點都不比漢武帝差,不用酷吏怎么行呢?于是不但用,而且武瞾時期的酷吏比別的朝代酷吏變態百倍。 當看過關于這些酷吏的史料后,我們很容易幫這些變態酷吏歸納一些共同特點。 第一,出身卑微,至少不能是貴族,這樣辦事才會跟皇帝一條心,不會偏袒貴族,皇帝用著才順手。 第二,這些酷吏得精通法律條文,擅長從字里行間給人找麻煩。這也不難理解,皇帝想整治的那些對手也不是傻瓜,未必會明著造反,那就得挑刺,甚至誣陷,對法律不熟可不行。 最后,這些酷吏的心理得足夠變態,不能有任何同情心,不給任何人留活路,當然,自己做了酷吏,那也就不要給自己留活路,所以,史書中記載的酷吏,下場好的并不多見。 ◎ 替司馬家弒君的成濟,算不上酷吏,但下場類似 ◎ 張湯的故事 在帝制社會里,滿足這三點的人一直絡繹不絕,畢竟,那么多人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君父分憂解難,更關鍵的是,歷史上英明神武的君主也一直絡繹不絕,這才讓酷吏成了史書中的???。 在這些酷吏中,漢武帝劉徹時代的張湯,算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 張湯是長安人,非要追溯家世,算是開國功臣張良的遠親,但肯定算不上貴族,老爹是在長安干法律工作的。張湯小時候,他爹有次外出,叫張湯看家。父親回來發現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大為惱怒,把張湯打了一頓。挨了打之后,張湯掘開老鼠洞,抓住老鼠,找到了吃剩下的肉,于是煞有介事地立案審訊老鼠,取證、審問完成之后,他下達了判決書,對老鼠行刑,給凌遲肢解了。 ◎ 張湯劾鼠 他爹看到這一幕,拿出張湯的審問卷宗來看,還挺像那么回事,于是老爹讓兒子學習法律,等張湯成年之后,經過了幾次推薦,他被漢武帝看上。 眾所周知,劉徹整天琢磨的就是“抑制豪強”,鞏固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有這么一個精通法律條文,又冷酷無情的官吏,那簡直太好使了,于是,張湯就被劉徹委任為廷尉,負責法律制定和案件審理。 ◎ 影視劇中的張湯形象 張湯上任之后審的第一個案子是陳皇后的巫蠱案,這陳皇后,就是漢武帝早年說要“金屋藏嬌”的陳阿嬌。現在漢武帝有新歡衛子夫,不想金屋藏嬌了,陳皇后也看衛子夫不爽,而且陳皇后的家人親戚在朝中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嚴重觸犯了武帝的天威。辦這種案子,還得是膽大心黑的自己人放心,那就張湯來做吧。 按理說,這事兒再怎么講也是劉徹的家事,就算陳皇后犯事兒了,外人審理也得顧及下皇后情面,但張湯不這樣,他順著陳皇后的線索一路窮追猛打,株連了三百多個貴族,因為陳皇后而起的外戚勢力也被連根拔起。 張湯的表現,劉徹是看在眼里。到后來,劉徹想整治天下的諸侯王,結果把淮南王劉安給逼反了。當然,劉徹那會兒不比文景之時,諸侯王經過幾輪削藩,早就不是朝廷的對手,造反很快被平定,劉徹讓張湯去審理參與叛亂的眾人,謀反是大罪,必須要處死的,量刑沒什么問題,所謂審判,無非就是看哪些人參與謀反,然后把他給咔嚓了就是。 ◎ 淮南王劉安雕塑 淮南王劉安手下有一個叫伍被的,雖然被脅迫造反,但平常勸諫劉安的書文中常常對劉徹不吝贊美之詞,劉徹就想原諒伍被,但張湯堅持伍被既然造反了,事實如鐵,不管說啥,他必須死。 與此同時,劉徹的幸臣莊助也與淮南王勾結。畢竟是寵臣嘛,劉徹想放了莊助,張湯卻說,莊助出入中樞,卻交結私藩,不誅殺,將助長此類風氣。 最后,伍被、莊助一個沒跑,全被誅殺。 張湯這人審案子,非常善于維護劉徹的權威。如果案件處理得當,張湯就將功勞歸于武帝,稱頌劉徹的圣明;若是辦事不利,則把罪責歸咎于自己。而且,他還特別善于揣摩劉徹的心態。劉徹就是要打擊貴族豪強樹立自己的權威,張湯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執法并不是以律令為準,而是以劉徹的意志來左右案件的處理。 既然要打擊豪強,所以他處理這些人的案件毫不手軟,哪怕一點點錯誤都要往死里整;相反,對于平民百姓和弱小的人,張湯卻多加袒護,以顯示劉徹的寬宏大量。 當然,審案子如果不以律令為準,大臣們也會不滿。張湯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官,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張湯就請儒家學者從《尚書》《春秋》等經典中找尋斷案依據,以此鉆法律的空子,他這一引經據典,別人也不好說啥。 于是他在武帝一朝,權勢急劇膨脹。他后來擔任御史大夫,職責本是監察百官、起草詔書等,然而張湯越俎代庖,常與武帝探討國家財政,有架空丞相的嫌疑,用司馬遷的話說叫“天下事皆決于湯”。至此,張湯的權勢達到頂峰,甚至張湯生病,劉徹都親自去探望。沒辦法,誰讓他是紅人呢。 ◎ 漢武帝的野望是“漢并天下”,那么,實現這樣的野望,酷吏就是最好的工具 劉徹憑借張湯這樣的酷吏,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有了這樣的權力,劉徹就可以統籌整個漢帝國的資源,跟匈奴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次戰爭消耗巨大,文景之治積累下的財富很快就被消耗一空,那怎么辦呢?劉徹想要用各種方法汲取民間的資源,這時候他又想到了張湯。 張湯果然也沒有辜負劉徹的期待。 劉徹命令全國禁止私鑄銅錢,張湯就對那些鑄錢的嚴懲不貸。劉徹想要鹽鐵官營,張湯就嚴厲打擊那些私鹽販子。靠著壟斷銅錢和鹽鐵,劉徹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財富,但這些財富還不足以支撐起劉徹的雄才大略,怎么辦呢? 于是,他開始動商人的腦筋,對他們課以重稅。面對這么重的稅,商人當然不干,偷稅的人很多,于是劉徹發明了“告緡法”,發動天下平民告發偷稅者。張湯知道劉徹的意思,就是要把全天下的財物據為己有,于是對被告發的商人嚴懲不貸。 史載該次行動“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劉徹是發了,但商人破產的不計其數。 ◎ “白鹿皮幣”不過是劉徹向宗室藩王斂財的一種手段,宗室如果要朝覲劉徹,或者遇到喜慶要來朝賀,必須用玉璧作禮品。當然玉璧不能裸送,要有包裝,必須用“皮幣”作襯墊。而這個“皮幣”必須用白鹿皮制作。但是哪里有白鹿呢?皇帝的禁苑有。向皇帝的禁苑購買白鹿皮制作的“皮幣”的價錢是40萬枚四銖半兩銅錢。 ◎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在發行“白鹿皮幣”的同時,還鑄造了“白金三品”。所謂白金三品,指的是用銀錫合金鑄成的三種不同面額的貨幣。第一種是圓形的龍幣,每枚值3000枚銅錢;第二種為方形的馬幣,值500枚銅錢;第三種為橢圓形的龜幣,值300枚銅錢。 即使如此,這些錢還是不能滿足劉徹的“漢并天下”的戰略,那怎么辦呢?張湯和漢武帝商量發行“白鹿皮幣”,一張白鹿皮幣,價值四十萬錢。當時一塊貴族佩戴的玉璧價值才幾千錢,一塊白鹿皮要四十萬,這就是明著搶錢了。 大司農顏異對這個白鹿皮幣強烈反對,劉徹大為不滿,指使張湯去找他的罪證。張湯找來找去,顏異這人沒什么把柄,但有一次跟賓客聚會時,賓客說白鹿皮幣有多不好,顏異沒說話,這就成了罪證。 張湯說顏異“不入言而腹誹,論死。”倒霉的顏異就這么丟了性命。 從此之后,“腹誹”就成了罪過,大家連悲傷都不允許了,只能被高興,喜迎白鹿皮幣。成語“腹誹心謗”也就是這么來的。 ![]() ◎ 漢武帝時期改革幣制,把四銖半兩改為五銖錢 這張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看似權勢很大,但這背后其實都是貫徹了劉徹的意志。劉徹想整治他,那也是一句話的事兒。 在鹽鐵專營、算緡錢、告緡令的實施過程中,受打擊最重的是大商人及豪族。因此他們便在明里暗地勾結國家權貴。這些權貴中,一些人為了謀求私利與他們結成了黨派。而一般平民中,違背法令,擅自削損、盜鑄五銖錢的現象也從未杜絕。這些人便成了張湯嚴格的法家政策的執行對象,無一人能夠逃脫追究。于是,從公卿到平民階級的責罵聲都直指張湯,朝廷內外也醞釀著各種陷害張湯的詭計陰謀。 在張湯擔任御史大夫六年后,有人等到了加害他的時機。 當時有流言謠傳,張湯為謀取私利,出賣情報給自己的舊知商人。于是,與張湯向來不和的朱買臣等丞相府中的三長史(長史為屬官名稱)便借題發揮告發了張湯。審判他的官吏是張湯過去的同僚趙禹,趙禹責勸他說,想想過去因你被判死刑的人不計其數,現在你也應該懂得分寸了,并勸告他自盡以善終。 元鼎二年(前115),滿懷冤屈的張湯,自盡身亡。 ![]() ◎ 張湯的墓地現在被找出來了,就在西北政法大學的校園里 劉徹本來就有置張湯于死地的想法,所缺的僅僅是一個契機,三位長史只是恰巧扮演了這個角色。否則,劉徹只要在張湯生前審查他的家產便可得到他是否貪污的結論,何必等他死后再行此事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天下基本平定以后,劉徹已不需要張湯這樣的酷吏發揮震懾作用,況且張湯辦案得罪了不少人,殺張湯以平眾怒,收買人心,何樂不為?劉徹甚至不愿背上卸磨殺驢的名聲,為顯示殺張湯只是受人蒙蔽,于是殺完被告殺原告,三位長史被處死,丞相也被迫自殺。 ◎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張湯死后,仍有許多像張湯一樣的法家官僚層出不窮。 其中,出任河內太守的王溫舒,在審判郡中千余家豪強時,將他們全部處以極刑,據說當時的刑場血流成河,十余里的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之后,他被任命為廷尉。而以查判盜賊知名的尹齊、楊仆,最后各晉升為主爵都尉(后稱右扶風)。張湯手下的官吏杜周也經由廷尉一職,升任御史大夫之位。 而他們無一不是作為酷吏而馳名的法家官僚。 法家官僚之所以會被朝廷繼續重用,其原因無非在于武帝統治下的漢帝國的國內矛盾逐漸顯現出來。并且,只要鹽鐵專營、均輸法、平準法等新財政政策一直持續實施下去,法家官僚就必然會被重用。 在司馬遷筆下,記錄下來的這些酷吏大抵下場悲慘。但是,比張湯下場好一點,能得以善終的人,也還是大有人在。 酷吏列傳的最后,司馬遷感嘆道,“至若蜀守馮當暴挫,廣漢李貞擅磔人,東郡彌仆鋸項,天水駱璧推咸,河東褚廣妄殺,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水衡閻奉樸擊賣請,何足數哉!何足數哉!” 大概意思是:蜀郡太守馮當動不動就折斷嫌犯的手足,廣漢郡李貞喜歡肢解嫌犯,東郡彌仆用鋸鋸斷人的脖子,天水郡駱璧椎擊犯人逼供定案,河東郡褚廣隨意殺戮百姓,京兆的無忌、馮詡的殷周,像蛇蝎一樣毒,水衡都尉閻奉靠嚴刑逼犯人行賄……這些都是罄竹難書??! 但這些酷吏都像張湯一樣,死于非命了么?并不都是。 所以,在帝制下,所謂善惡終有報,這東西,大約是有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的罷。再者說,不管這些酷吏是否得到報應,那些被整治的人們,不都死的透透的么?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確是這么回事兒。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