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袁了凡是哪里人,必須搞清袁了凡的籍貫、身世,他的出生地、居住地、親朋好友等。要弄清這一問題最直接有力的證據,是上海圖書館所藏《袁氏家乘》和明萬歷《嘉善縣志》,以及袁了凡本人的書信等有關文獻資料。 (一)、稱袁了凡為吳江人的緣由 人們稱袁了凡是江蘇吳江人,是與他晚年隱居吳江趙田村有關。 1、東征歸來,編修《嘉善縣志》 萬歷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1593年6月16日),朝鮮戰場上被罷官的袁了凡回到家鄉嘉善。由于嘉靖年間嘉善深受倭寇之害,“方策舊章、遺編故牒,悉付之灰燼,……致使考核無憑”,風氣民情為之大變,嘉善知縣章士雅正為編修縣志發愁。 袁了凡知道后,即拿出自己家藏資料,說縣志的十分之六七已經具備了。章士雅“遽然色喜”,邀請袁了凡擔任主筆。袁了凡以“罪隸之氓三緘,自戢猶懼后議”推辭。章士雅則說:了凡先生文名揚海內,“瑯瑯炳炳,迄于今不衰”,請勿再推卻。 萬歷二十四年(1596),章士雅主持重修的《嘉善縣志》12卷刊印。全志資料詳實,內容豐富,創繪全縣20區詳圖,為現存嘉善縣志之佳作。 2、晚年搬遷,隱居吳江趙田 在《嘉善縣志》的序文里,袁了凡袒露了隱居心跡:“夫侯產姑蘇而宰武塘,余產武塘而遁跡姑蘇。”萬歷二十一年(1593)后,袁了凡舉家搬遷到嘉善西北部的分湖對岸的趙田村。 袁了凡為何晚年隱居趙田?筆者分析,一是由于兄弟眾多,居所狹隘。他有兄弟六人,袁家子孫繁衍,在魏塘鎮的舊宅日顯狹窄。二是他精通星象地理之術,避開兵燹戰火之地。在古代,地處水路要津的嘉善首當其沖,如明朝時倭寇騷擾嘉善達19次之多,但始終未染指趙田村所在的蘆墟鎮。 趙田村地處吳江蘆墟鎮東,袁了凡建萬卷樓用于藏書。隨后他所編撰之書,多署“趙田逸農袁黃坤儀甫”、“趙田逸農袁黃坤儀甫書”、“趙田逸農了凡袁黃坤儀著”等,這也是后人稱他是趙田人的緣由所在。 3、稱袁了凡是吳江人的由來 最早稱袁了凡是吳江人的,是明末清初的潘檉章和葉紹袁。 潘檉章(1626-1663),吳江平望人,他在《松陵文獻》中稱袁了凡“邑之趙田人也。地與嘉善接,因入籍嘉善”。葉紹袁(1589-1648),吳江北厙人,明末文學家,袁了凡養子。他在《湖隱外史》中說:“司馬袁公了凡先生諱黃,祖籍蘆墟人,后由嘉善遷分湖,復遷趙田。”兩人不提袁了凡及其祖、父三代人在嘉善縣城150年的居住歷史,也不提袁了凡本人61歲前的嘉善經歷,以他晚年的隱居生活,得出他是吳江人的“結論”。這也就成為后人稱袁了凡是吳江人的慣例。 人們談及袁了凡,最多引用的是清朝彭紹升《袁了凡傳》之說:“袁了凡,名黃,江南吳江人。……了凡之先贅嘉善殳氏,遂補嘉善縣學生。”這種先有“江南吳江人”結論的解說,給人以袁了凡僅僅是嘉善縣學生的錯覺。 (二)、嘉善是袁了凡的故鄉 1、陶莊是袁氏世居地 袁了凡的曾祖袁顥在《袁氏家訓》文首說:“予家世居嘉興之陶莊。”袁了凡的父親袁仁在《家居八景賦》開頭稱:“余家世居陶莊之凈池。”袁了凡在《重梓袁氏家訓跋》中稱:“吾家舊住陶莊”,袁了凡《刻袁氏叢書引》則說:“予家世居嘉興之陶莊,今析歸嘉善。” 據《袁氏家乘》所記,袁氏先世從汝南陳州遷徙江南,散居吳越間。南宋初年八代祖富一公開始,由語兒溪徙居陶莊凈池(今嘉善縣陶莊鎮),袁家于是“世居凈池”。陶莊古鎮位于嘉善縣西北部,凈池是市中心的湖泊。袁家在陶莊的住地有兩處,一是凈池南的袁家匯,另是鎮東的袁家埭。 袁了凡的高祖袁順,字杞山,“世居陶莊”,有土地40多頃,“元末家頗饒”。他“豪俠好義,尚氣節人”,“勇于為善而奔義若赴”。因參于反對朱棣篡位,袁杞山命途多舛。 袁了凡的曾祖袁顥(1414-1494),字菊泉,是“下保東(陶莊)一冊一甲里長。”宣德五年(1430年)嘉善設縣,縣治定址產生分歧。嘉善“父老咸委計于杞山,”杞山則由其兒子袁顥出面,說服大理寺卿胡槩,改變知府齊政原定西塘的方案。 2、魏塘是袁了凡的出生地 袁了凡墓地 魏塘鎮別稱武塘,嘉善建縣后為縣治所在地。袁了凡是魏塘鎮人,他生于斯,長于斯,大多數歲月在此度過,晚年即使隱居他鄉,仍以武塘了凡居士自稱。他的親朋好友、他的師長同窗、他的主要活動,如《了凡四訓》中提到的慈云寺、表兄沈稱、開學館的郁海谷先生、東塔禪堂回向的性空和慧空、幻余禪師等,都在魏塘鎮。 袁了凡的祖父袁祥(1448-1504),字文瑞,號怡杏,景泰四年(1453)上門到魏塘鎮殳家為婿,成年后與殳氏女兒完婚,生一女。后袁祥又娶配平湖巨室朱氏的女兒,“資送甚厚”,善于料理,袁家遂大起。袁祥于是在魏塘鎮亭橋建造了當時非常有名袁家莊園。 袁了凡的父親袁仁(1479-1546),字良貴,號參坡,“博極群書”,號稱文獻世家,以賢能聞名地方。萬歷《嘉善縣志》收錄了袁仁的《家居八景賦》,對魏塘上的袁家莊園有詳細記述。 袁了凡故居在魏塘鎮東亭橋,對照萬歷《嘉善縣志》的縣城地圖及實地考察,可以確認其位置在今嘉善縣第一中學內,且今日遺跡尚存,即今校內慈山古跡以南至中山路一帶。 3、嘉善是袁了凡墓所在地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袁了凡去世,享年74歲。他魂還故里,安葬在自己選定的墓地,嘉善縣胥五區大西收字圩,今惠民鎮王家村獨社浜。袁了凡墓地及其九世孫袁召齡所立的墓碑,已在2004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碑為花崗石,正面刻文:“崇祀鄉賢明進士了凡袁公墓”。清嘉慶《嘉善縣志》記載有袁了凡晚年相墳逸事。 袁了凡為何選墓地于嘉善東南部?
筆者分析,一在于“風水”。其墓地坐北朝南背靠高地,河水兩面環繞,流向東南而去。二在于地勢。嘉善縣地勢東南部高爽,是官宦大戶選墓的風水福地。僅明朝末年的嘉善名人,如云谷禪師、魏大中、魏學洢、陳龍正、錢士升、袁仁,以及《了凡四訓》中的費錦坡、支立、支大綸等,都安魂于此。 (三)、嘉善是袁了凡戶籍所在地,后遷趙田為是,檉章未之考耳。” (四)、袁了凡以嘉善人自稱 1、《嘉善縣志》里稱“嘉善邑人” 袁了凡主編的明萬歷《嘉善縣志》,是一部解讀其身世的重要文獻。在此書中,袁了凡不僅以嘉善“邑人”自稱,還有其家庭位置及遷居情況,甚至有袁了凡的出生年月日期。《了凡四訓》所提到的嘉善人物,幾乎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筆者統計,萬歷《嘉善縣志》共提及袁了凡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及其本人45處,收錄袁了凡父子等詩文15篇(首),介紹袁了凡父親、祖父等書籍18本。 如此書收錄了袁仁55歲時所作《嘉禾記》,記述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533年12月26日)出生一事:“時嘉靖癸巳歲也。客有朱生永和者,善望氣。七月至馀家謂:'瑞氣蔥郁,當有善征。’及嘉禾生,朱生復至。馀指謂曰:'此非所謂吉祥善事耶,爾言驗矣。’朱曰:'慶色方新,更有進于是者。’十二月十一日,生第四子。是日,朱適自云間返,笑謂予曰:'此足慶矣。’因字之曰'慶遠。’然嘉禾實兆之。爰追紀其顛末。他日兒子有知,當務秋實,毋務春華也。” 袁家“嘉禾”一事,作為“祥瑞”也載入明萬歷《嘉善縣志》。 2、《了凡四訓》里稱“我嘉善同袍” 《了凡四訓》共提到的52個當時有名姓的人物,其中有袁了凡的“嘉善同袍”18人。 如《了凡四訓》記述了他在“辛未”年,與丁賓等10名嘉善老鄉科舉考試的情景:“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賓是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后累加至太子少保、太保(正一品)等頭銜,《明史》有《丁賓本傳》。他是陽明學發展的核心人物王畿(龍溪)晚年的得意弟子,為人“至柔”、“無為”、“謙虛”,袁了凡對此極為推崇,極言其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