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治胃”,三十年前學到的治療冠心病的方法,到了今天依然受用。時間會證明,好藥方永遠不過期。 很多年前,我學醫的時候,老師跟我講過這么一句話,叫“心病治胃”。我當時很不明白,就問老師這是什么意思,老師說,就是心臟不好,別忘了去治胃。胃舒服了,心臟就舒服了。說實話,老師當時講完我也沒怎么明白。 這心和胃咋就能聯系到一塊去呢?想不通,我就一直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學習。 這么多年的臨床經驗和不斷學習,我現在也算積累了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經驗了,今天我來跟大家講講。 還是在我學徒的時候,有天有一位大爺來找到我老師。這個大爺一直有冠心病,不過癥狀不明顯,生活也基本不受影響。 但是來求醫的三個月前,這位患者因為一些事情心情不好,胸前突然感覺憋悶、疼痛。連帶著左胳膊也疼。同時全身乏力,食欲減退。 送到醫院去治療,一段時間之后,雖然癥狀有所好轉,但情緒只要一變化,還是會發作。少的時候可能有三四次,多的時候可能有十次。實在沒有辦法了,聽人說中醫也許有效,遂前來試試。 前不久去老師家拜訪,還翻過那本病歷。患者脈象弦,舌質淡紅。老師開的藥方是這樣的:黨參、焦白術、木香、砂仁、陳皮、半夏、檀香、焦三仙、茯苓、制首烏各、丹參、生姜、大棗、炙甘草。 三劑藥后疼痛減緩,二十劑藥后不適完全消失,各種癥狀也隨之消失。后來還服用了十劑以鞏固療效。多年隨訪,患者并未復發。 我現在可全明白了,老師開的這幅方子,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和半夏,理氣和胃,降逆除濕。木香和砂仁,行氣消脹而醒脾胃。這幾味藥合用,可以改善脾胃氣虛、痰阻氣滯的問題。 丹參活血化瘀,檀香和砂仁,理氣止痛,這就起到了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焦三仙,可以輔助脾胃運化,增進食欲。生姜大棗,可以固護脾胃,促進氣血生化之源。 表面上,心和胃是人體的兩個臟器,但從中醫理論上講,心和胃的關系是很密切的,脾胃屬土,心屬火。火能生土。心為母臟,脾胃為子臟。脾胃不足,子病犯母,則心一定跟著受影響。 患者發病時周身乏力、困倦疲憊、食欲全無,苔白,舌淡紅,這很顯然是脾虛的表現。脾胃虛,一來可以生痰濕。痰濕淤阻脈道,就加重淤血。二來,脾胃一虛弱可以直接影響心氣的運行。所以說,對這個患者而言,治療心病必須從脾胃治起。這才是治病求本的體現。 三十年過去了,我已記不清我用師父教給我的方法治好了多少位患者。歲月匆匆逝去,也許三十年前的服裝會過時、三十年前的食物會過期,但時間也會證明,好藥方永遠不會過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