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29軍大刀隊夜襲喜峰口敵營奏捷,于是一首《大刀進行曲 》傳唱大江南北,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詳。這首歌曲在最早發布的時候,上面寫著"獻給29軍大刀隊"。 29軍大刀隊的組建是考慮到趙登禹部在此前的戰斗中損失較大,只有王長海團編制較完整,師長馮治安將38師董升堂團也交由他指揮。王長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團里挑出500名擅長刀術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組成大刀隊,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其余士兵進行火力掩護。 歷史上的大刀在冷兵器時代算是利器,但在熱兵器時代,大刀是既落伍又難操控的兵器,只有練武多年的特戰部隊才能使用。普通士兵揮舞大刀上陣,常被刺刀打敗。即使是西北軍,也不樂意裝備大刀。第29軍之所以大量裝備大刀,是因為刺刀數量不足,只好以大刀湊數。 由于民國初期。西方列強對華實施軍火禁運,軍閥之間混戰是越打越落后,子彈炮彈越來越少,于是只能重新開始白刃沖殺。 西北軍閥馮玉祥是一個冷兵器狂,其自幼耳濡目染,練武有功底。他先是練習西北軍武術中的刺槍技法,并融合“手、足、身、眼、步”的“四式刺槍”,但由于這套刺槍法實在太復雜,表演精彩,實戰無用。于是馮玉祥再改練日式軍刀術,自采購護具木刀,熱心學習軍刀術。 馮玉祥還精選具備武術基底的士兵編成特種部隊,一個步兵旅5000人,有武術根基士兵大約只有200人左右,編成一個“手槍連”,集中精進武藝,足以在白刃戰中扭轉戰局。手槍隊每人“一支駁殼槍和子彈200粒,1支步騎槍和子彈100粒,1把大砍刀”,還要加上一根“丈八長矛式的梭標”,總重量近70斤。這樣一支精兵,個個能飛檐走壁,平地躍起三尺。10名普通兵士敵不過他們一個人。 然而,練武的士兵有限。北伐戰爭時,西北軍一般官兵大多不會劈大刀。 由南方崛起的中央軍,打仗同樣省子彈,依靠刺刀沖鋒決勝。中原大戰時,中央軍刺刀與西北軍大刀對陣,明顯居于下風,留下刺刀打不過大刀的刻板印象。然而,西北軍拼的其實不是大刀,而是武術,而且只能在晚上發揮。因為西北軍只能等到深夜,機槍看不見目標時,才以大刀摸營。 夜戰不是沖鋒,而是武術的徹底發揮。中央軍陣地有壕溝鹿砦,村寨宿營還有圍墻,一般人是無法摸黑通過的。西北軍大刀隊卻有飛檐走壁的身手,“摸爬技術好,無聲無息,過往交通壕如履平地,搭人梯上高墻動作熟練利索”。悶聲摸進營地后一槍不發,只拿大刀砍。 中原大戰結束后,駐守華北的兩位西北軍大將宋哲元與韓復榘更熱衷以大刀練兵。 宋哲元第29軍大量裝備大刀,主因是刺刀不足。宋哲元部的步槍普遍沒有刺刀,就利用西北軍原有的特點,打了些大刀。宋哲元本人擅長刀法,練兵重視單杠木馬,又有許多武術優秀的西北軍舊部投效,因此大量編練大刀隊。 割據山東的韓復榘是河北霸州人,霸州武術天下聞名,韓復榘本人也練武成癡。他編了一個手槍旅,在各營成立武術隊,更要求全軍班長以上掌握劈刀。武術門派無窮,韓復榘不以西北軍傳統四式刀為足,更要吸納各方武術精華。 西北軍練的刀法,以少林刀為主。“壯士持刀運氣滿”,少林刀法最簡單的第一步是將刀舉起,就要練到由丹田提氣,輸往全身四肢,“手足身腿一氣連”,全身肌肉以氣合成一體。最基本的“劈刀”,揚起刀來,一刀劈下,必須“氣注全身銳在臂,腕活隨機霎時飛”,發揮出牛一般的爆發力。由上往下一刀,要求連肉帶骨直接砍掉敵人首級。由左往右一刀,要求直接卸下敵人大臂。若四周都是敵人,“旋風起刀四下劈”,刀光閃處,一片斷肢殘體。 如此掄刀一“劈”,是最基本的動作,卻是“手、足、身、眼、步”以氣貫通的完美結合。西北軍的“四式刀”,每式再分四套刀法,每套三十余個動作,合計將近五百個動作,每動都比劈刀難。 喜峰口大刀隊新聞熱傳全國,也燃起全國部隊練大刀的風氣。沒有武術基礎的部隊,練大刀只能表演,無法實戰。全軍最精銳的德械示范部隊——教導總隊,練大刀的時候,頗有江湖賣藝風味。桂永清為裝飾門面,規定每團必須有一個連,全連士兵整齊熟練。遇有參觀者來隊,每指定表演。 實戰中的大刀,淪為突襲兵器。喜峰口大捷,大刀隊發揮飛檐走壁的武術功底,深夜走山路摸過日軍宿營地,以夜襲告捷。若大刀隊在白天沖鋒,徒然造成慘烈傷亡。武漢會戰結束時,能劈大刀的老兵剩余無多。軍中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不但沒有武術基礎,體質更遠不如日本兵,大刀很快退出戰場。即使西北軍,在1938年之后也很少劈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