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的理論是不同的,西醫認為牙齒松動的根本原因是牙周炎所導致。但中醫不這么認為,首先在中醫當中呢,是沒有炎癥這個概念的,其次中醫認為牙齒牢固和腎有關系。 《黃帝內經》記: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枯。八八則齒發去。 從這一句話中就不難看出,腎氣一直伴隨著我們一生的生長、發育、所以只要我們的腎氣充足,我們牙齒就會堅固。 這個概念搞清楚了,我們來再來說一下為什么牙齒松動建議吃二至丸? 二至丸記載于清代《醫方集解》中,其方就是由旱蓮草和女貞子的兩位中藥組合而成。 二至丸在制作上是很講究的。要求旱蓮草是在夏至那天采去采摘,而女貞子呢,是要到冬至那一天去采摘。一個夏至一個冬至,所以被稱為二至丸。 二至丸的來歷也是有一段故事。相傳,在明朝安徽有一位名醫叫汪汝桂,從小天之聰慧,到少年棄文從醫,但由于常年的勞累,這不到40歲就頭昏眼花,未老先衰。 俗話說上天一定眷顧善良的人,或許是老天看汪汝貴行醫勞累,也想讓二至丸流傳于世,便安排了一次偶遇。 一次汪汝桂帶一個一眾學生上山采藥,在一寺廟遇見一位百歲高僧,雖已百歲時,耳聰目明,胡子和頭發都是烏黑,并且牙齒堅固而潔白。汪汝桂于是向這位高僧請教是如何養生? 高僧說,我每到冬至之,便會采集著院中之女貞子,拌上蜂蜜蒸之,再用瓷罐存置,常年食用。才可保我到此高齡,眼不花、耳不聾、牙齒牢固、頭發烏黑。 汪汝桂回到家后,根據自己所學,在女貞子的基礎上又輔以旱蓮草。自己服用半載有余,明顯感覺身行矯健,精力充沛。 二至丸作為補益肝腎之良藥,一直被眾多醫家所推崇。二至丸對肝腎不足所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暈眼花、下肢無力、口干口苦、牙齒松動效果都很好。 明代醫家王三才稱二至丸為“清上補下第一方”。 《黃帝內經》曰“齒為腎之標”,若腎肝虧虛,首先就會在牙齒上有所表現。起初腎陰不足就會導致,牙齦經常上火和腫痛。隨著腎氣的虧虛嚴重,牙齦就會萎縮出現齒根外露,這時候如果你還置之不理,腎氣會繼續虧虛,那等待你的將是牙齒松動和脫落。 中醫和西醫不同中醫求根,中醫認為牙齒松動的原因是腎氣不足所致。所以當你牙齒松動,可以試一試服用二至丸。 另外,也可以將此二味中藥,旱蓮草和女貞子,再輔以一些清虛熱平胃火的中藥,磨成細粉。日常用來刷牙,也能起到很好的牢固牙齒和養護牙齦的作用。如市面上已經有的《立戶方牢牙散》就是以此為基礎,自然效果甚好。 奇妙的中醫就是這么神奇,難道不是嗎? |
|
來自: 新用戶0066aMqP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