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國 09-18 來自話題 #上海同城 6107篇 上海有座歷史悠久的“下海廟”,在昆明路73號。 吳淞江(現稱蘇州河)原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條支流,上海的母親河。明永樂年間水利工程“黃浦奪淞”之后,吳淞江成了黃浦的支流。 當時吳淞江(現海門路段)南岸有個浦(浦,就是支流)稱上海浦,北岸有條下海浦。 “上海”置鎮立縣因東臨上海浦而得名。上海浦拓寬、挖深、延長入黃浦。下海浦在清同治年間被填沒,幾經變故成了現在的海門路。 現在的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當時都是漁村,漁民出海捕魚要祈求神保佑,于是就有了下海廟。 “下海廟”原名叫“夏海廟”,又稱“義王廟”。之后因地處下海浦,所以改名為“下海廟”。 下海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嘉慶中期荒塌。心意師太重修后改為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是當時上海十八座尼姑庵中最大的一座。 下海廟舊景 當時人們提著裝滿香燭的籃子過橋去下海廟燒香,故這里稱提籃橋。提籃橋建于清嘉慶年間,木橋寬2米,長10米。后來下海浦干涸,終被填平筑路。 ![]() 解放后下海廟曾為地段醫院、少年之家和街道工廠所用。1990年5月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重修,1992年1月31日對外開放。 現在的下海廟 ![]() ![]() ![]() ![]() ![]() 下海廟天王殿 ![]() ![]() ![]() ![]() ![]() “善在心中,佛在心中”。 ![]() ![]() ![]() 大雄寶殿 ![]() ![]() ![]() ![]() ![]() ![]() ![]() ![]() ![]() ![]() 法堂 ![]() ![]() ![]() 藏經閣 ![]() ![]() 五觀堂 ![]() ![]() 靜觀苑、放生池。 ![]() ![]() ![]() ![]() ![]() ![]() ![]() 觀音殿、藥師殿、客堂。 ![]() ![]() ![]() ![]() ![]() ![]() ![]() ![]() 鐘樓 ![]() ![]() ![]() 下海廟曾一度輝煌而又曲折。現在的下海廟規模齊整,環境清幽,古樸典雅。 ![]() ![]() ![]() ![]() ![]() ![]() ![]() ![]() 去下海廟可坐地鐵12號線到提籃橋站下 ![]() 下海廟是全國佛教寺廟中唯一同時供奉五神的廟宇,釋迦牟尼、觀音、城隍、海王和媽祖,前兩尊為西土之神,后三尊為華夏本土之神,這可能就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和睦兼容現象吧。 注:最近天王殿、財神殿、城隍殿、媽祖殿和鼓樓正在大修。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