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天蓉 弦理論中的“對偶性”(duality)被認為是弦論研究的最重要發現,它指的是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幾何對象(或理論模型)卻擁有相同的物理。在當今弦論尚處于研究發展、尚未被廣泛認可的階段,弦論學家們清楚地意識到,即使將來弦論被證明是錯的,弦論中許多與數學及科學哲學相關的內容仍然會被留下來,而 “對偶性”必定是被留下來的理論精華之一。 理解物質世界的方法論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物理學的問題。弦論的對偶關系將看似完全不同的理論聯結起來得到相同的物理學,這意味著宇宙大舞臺中的、不同于傳統粒子的“演員”也能產生相同的散射振幅以及其它可觀測物理量。 傳統物理學把物質世界歸結為點粒子,弦論則是歸結為弦。按照傳統的經典物理學,點粒子或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其特性用質量、電荷、色荷,自旋等物理量來描述,但點粒子沒有大小可言,也不可能解釋它們為什么有那些屬性,若追根到底要解釋的話,只能說是基本粒子的內稟屬性。這“內稟”二字好像是將我們遠遠地擋在了粒子的內部之外,也就是粒子模型描述的“點”沒有“內部”可言。既然無法言及內部結構,當然也解釋不了描述點粒子的物理量從何而來,比如電子為什么會代有電荷?把它們歸結為內稟就是與生具有,永恒不變的,娘胎里帶來的“性質”,自然也不需要解釋! 弦論有所不同,弦論學家認為弦是比點粒子模型更深一層的還原論,他們把解釋原來的點粒子內稟屬性當作己任之一。盡管目標尚未達到,但畢竟是一個美妙的目標和愿望。例如,基本粒子為什么有著各不相同的質量m,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能關系,質量m對應內部能量E。弦論則是通過描述弦的屬性來得到其內部的能量屬性。 圖35-1:開弦和閉弦 弦可以是閉的,也可以是開的。閉弦是一個圈,開弦是一根有兩個端點的線(見圖35-1)。無論開弦閉弦,都可以規定一定的方向。不過,弦論不止一種,有的弦論用不同方向的弦代表不同的“荷”;也有的認為開弦的端點可以視為帶荷的粒子:例如,一端可以是帶負荷的電子,另一端可以是帶相反電荷的正電子。第二次弦論革命后,理論物理學家威滕提出M理論,他用對偶性將5種不同的弦論統一在一個共同的10維(9維空間+1維時間)的框架里。 所有的弦論都包括閉弦。一般認為:只有閉弦的振動才產生引力子,開弦產生其它粒子。開弦或閉弦在10維時空中的運動,可以分解為其質心的運動及弦本身繞質心之振動兩部分。由此看來,弦繞質心之振動是我們更感興趣和必須關注的。 假設一根“弦”的長度為L,質量為m(圖35-1中右邊所示),它是由N個部分即由N-1個彈簧鏈接起來的長度為L的一串,或者說弦類似于一個有彈性的、長為L的橡皮繩(圈)。繩子的每一小部分如同一個諧振子,小振子的振動用相對位置變量σ 和時間變量 t 描述。對于開弦而言,σ 的變化范圍從0到 p ;而對于閉弦來說,范圍從0到2p(如圖35-1右圖所示)。 弦論學家認為,弦的質量m便來源于所有這些小振子的振動能量。于是,總能量E(或質量)就與弦的長度L有關,或者說與橡皮繩或某種材料的彈性系數(張力)有關。盡管弦長L應該是一個很小的數值,屬于普朗克尺度范圍,但這并不妨礙建立弦理論模型。 根據弦論定義的弦概念,一定長度的弦應該有一個最小質量,即所有諧振子都處于基態時的能量和。人們驚奇地發現,為了保證光子的零靜止質量,弦論只能容許空間是一定的維度!最早的玻色弦論,空間維度只能是25;后來的超弦論,空間維度則只能是9。所謂的10維時空的弦論就是通過計算所得到的。 從圖35-1對閉弦的描述方式來看,T對偶又可以稱作“靶空間”對偶,它是關于不同空間之間的對偶。弦論將時空分成了普通3維空間x和額外維卷曲空間y,并將環面緊致部分用y方向的圓圈R表示。所有通常將弦論的9維宇宙簡單畫地成一個如同下圖所示的花園中的水管。 圖35-2:未繞圈閉弦和繞圈的閉弦 從卷曲空間的角度看,閉弦有兩種不同形態:纏繞數w為0,或w不為0(見圖35-2a和b)。當閉弦不纏繞額外維空間時,其質心作自由運動,如同花園里一個小飛蟲,它可以在水管方向運動或繞水管運動,或者在兩個方向之間運動。因此,其動量p可以是朝向3維空間方向,也可能是額外維方向,或者是兩者之組合(圖35-2a)。由于額外維度半徑R小而卷曲,py是量子化的:即該閉弦在y方向的能量應該是 Ey ~ n/R(“~”表示二者存在著量化關系,下同)。有意思的現象發生于閉弦纏繞額外空間維y時(圖35-2b),這時候多了一個整數 w,代表閉弦在R空間所纏繞的圈數。 纏繞閉弦除了在R方向(y)具有能量Ey ~ n/R之外,在x方向可以作整體滑動,這部分能量的最小值正比于弦的長度 L,弦越長,最小能量越大,所包含的“東西”更多。由于圓周長正比于半徑,所以纏繞弦的極小質量正比于繞數與半徑R的乘積:Ex ~ wR。 因此,纏繞的閉弦總能量來源于Ex 和Ey兩套不同的能譜。粗略而言,前者以R為能級間隔,后者以1/R為能級間隔。R增大,Ex的能級間隔增大,但Ey的能級間隔減小;R減小時,情況則反過來。 圖35-3:纏繞閉弦的總能譜 然而,物理測量方法并不能判別實驗所得數據來自于哪套能譜,而只能通過測量散射振幅來得到總譜中各個能級之間的躍遷情況。如圖35-3所示,總能量譜等于兩套能量譜加到一起的結果。換言之,如果有兩個不同的弦論系統,如果一個被認定是卷曲維的尺寸比較小:R1=a,那么另一個卷曲維的尺寸為R2=1/a便會比較大(見圖35-4)。但是,這兩個幾何不同的系統的總能量譜卻是一樣的!因此,它們將表現出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質。這就是所謂的“閉弦理論中的T對偶性”。 圖35-4:閉弦的兩個T對偶系統 T對偶顯示的物理非常奇怪。因為R是以普朗克長度lp為單位,所以R=1=1/R意味著額外維的大小是 lp。由于兩個T對偶系統是一樣的,假如二者分別為R=10,1/R=0.1,這兩個系統的物理性質也是一樣的。于是,弦論得出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結論:不論卷曲世界是“粗”還是“細”,它們的物理規律是等效的。 圖35-4是T對偶的最簡單情形,很容易推廣到6維平坦環面,也就是圓的乘積,只需要將R用多個Ri代替即可。六維的Ri環面與六維的1/Ri環面,幾何尺寸完全不同,其物理屬性是無法區分的。卡拉比-丘流形(link)被認為是6維額外卷曲空間最符合實際的理論模型。Philip Candelas等人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了卡拉比-丘流形中的“鏡像對稱”流形,并將其用于枚舉幾何,計算卡丘流形上有理曲線的數目,從而啟發數學家解決了一些長期的難題(link)。 弦論學者們已經證明:卡拉比-丘流形的鏡對稱就是T對偶性。當然,卡拉比-丘流形的鏡像對稱并不是通常意義下所說的“鏡中之像”那種反演對稱,而是指卡拉比-丘流形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這是一種很奇怪的“鏡對稱”:互為“鏡伴”的兩個流形雖然在幾何上差別很大,拓撲形態也很不同,然而它們遵循T對偶性,在物理上卻是不可區別的,意思就是說物理規律是一樣的。 之后,丘成桐等三位數學家發表的SYZ論文,為“鏡對稱”提供了一個比較簡單直觀的幾何圖像。他們認為,卡拉比-丘流形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三維的部分,彼此以類似笛卡兒乘積的方式糾纏在一起。其中一個空間是三維環面,如果你將這個空間分離出來,并將它“倒轉”后(將半徑r變成半徑1/r)再重組回去,就可以得到原來卡拉比-丘流形的鏡流形。 將額外維的半徑從R變成1/R,在物理上卻沒有區別,乍一聽視乎不可理解。讀者可能會問:這個額外維世界到底是多大?是R還是1/R?它是客觀真實存在的嗎?難道就沒有一個辦法準確地測量它?在“傳統”幾何學中,半徑為R的圓與半徑為1/R的圓是絕對不同大小的兩個幾何實體,在廣義相對論的彎曲空間中,它們也應該是對應于兩個物理規律不同的世界。然而在弦論中,它們卻奇怪地互為對偶,反映同樣的物理規律,這難道不令人困惑嗎? 弦論專家并未因困惑而止步,反倒是認為這正表現了“弦”模型相對于“點”模型的魅力所在。在弦論看來,因為R所用的單位是普朗克長度lp,大約等于1.6162×10-35米。如果R=100,大約是10-33米數量級的話,另外一個對偶的R=0.01的小宇宙比普朗克長度還要小兩個數量級。正是因為這種尺度,粒子物理的“點”模型碰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顯露出了矛盾,連續光滑的黎曼幾何不能使用,廣義相對論對時空中的小尺度量子漲落無能為力。 “點粒子”模型無法言及粒子半徑也是一個短板,它只能認為粒子的幾何尺度為0。這意味著可以用點粒子作為探針來分解和測量任意小的空間,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要受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所以點模型在理論上就不能自圓其說。 弦論就聰明多了。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段具有伸展性的“弦”,它具有與普朗克尺度可比較的長度。弦作為最基本的元素,也能當探針使用。但是,對不起,它只能測量比它大的東西,普朗克長度以下的空間結構性質,弦是探測不到的,也很難去測量那么小的長度。所以,弦的延伸本性使我們不可能在弦論中探測普朗克長度以下的現象,諸如普朗克尺度下的什么“量子漲落”、黎曼幾何災難,都只能視而不見,探測不了。然而,按照量子物理的觀念,只有可以探尋和測量的事物才是存在,而按弦論,普朗克長度以下的現象可以說是不存在的。要了解半徑小于普朗克長度以下的空間,弦論有一個美妙的T對偶性,我們探索半徑大于普朗克長度的空間就等于探索了更小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