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墳、墓、冢、陵”、“考、妣、先、顯”,如果沒仔細了解,現代人可能完全分不清這些字眼到底有啥區別,亂用亂說的話難免惹人笑話。這些字眼雖然都與先人身后之事相關,但每個字代表的意思卻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前面這組有何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西周時期便已形成了“五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兇禮既包括了常規性吊唁哀悼活動,也包括在國家層面上對一些不幸的大事作悼念和慰問等,由于古代等級森嚴,不同的人死亡通稱也是不同的—— 《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也就是說,天子離世如同山崩地裂,庶人離世就平平淡淡,身份決定了死亡的通稱,也決定了辦喪事的規格、死后帶不帶陪葬品、長眠之地占地面積小還是大,人們管這個地方叫啥等等。 首先說說墳。墳有“水邊高地”的意思,屈原在《楚辭》中說“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屈原不可能踩著人家墳頭眺望遠方,那也太不尊重人了,所以“墳”這個字在古籍中用法還挺多,不限于墳墓這一種簡單的含義。 《禮記·檀弓上》又說“古者墓而不墳”、“土之高者曰墳”,這里墳指明顯隆起土包的埋葬之地,墳和墓最大的區別在于,墳是地面有土包的;墓是沒有土包的。古時候普通人葬在墳里,土包高度要在三尺以下,如果超過了,就要接受嚴厲處罰。 再說說墓。“墓”這個字從“莫”,莫的意思就是黃昏、夕陽西下,象征著人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它和土結合在一起形成墓這個字,意思是在黃昏時刻將人下葬,而且下葬之后蓋土推平,上面既沒有土包也不種樹,這才是墓最古老的形制。 另有一種說法,墳和墓除了形制,還有個精神意義上的區別:墳的土包高高堆起,代表葬在里面的人生前蒙受冤屈,傳說周武王打敗帝辛后就將比干的墳加高了,表示他很冤;而躺在墓里面的人是正常離世的,沒被冤枉,也沒碰上什么非人遭遇。 然后是陵。陵經常和“墓”連用,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古代的帝王陵名稱,比如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武則天與李治合葬的乾陵、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等等。陵這個字從阜從夌,連在一起用大白話解釋就是“攀越大土山”,有開專用通道登天、升天的意思。 所以陵專門指帝王的墳墓,這種專指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陵的封土非常高,占地面積非常大,畢竟帝王就算駕崩排場也不能輸。《史記》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可見那時候各位王已經非常講究身后的面子了,這也對秦始皇造成了影響。 最后是冢。“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講的便是昭君,冢有“高大的墳”這層意思,按《疏》解釋:“冢者,封之大也。”我們經常說疑冢,不說疑墳,是因為這種弄出來擾亂人視線的墳墓是古代富貴人家才能折騰的(據說曹操就折騰了七十二疑冢)。 普通人不用擔心盜墓,不會折騰這些,死后不會土丘高壘。普通人的小土丘叫“墳頭”,帝王的大土丘才叫“封土”,連個土都要使用不同的詞區分,大家可以想象古代的等級制度到底多森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