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畫圖題總是畫不準確? 對建筑畫圖只會死記硬背? 沒有完整的建筑史圖冊的畫圖邏輯? 聚落演變之都城 No.0 提要空間概念 井田(井)、擇中(中)、匝居(營) 聚落本體 營國、城郭、宮室、里坊(閭里)、廂坊(街坊)、街市 歷史變遷 起源、演變、轉型 No.1 營國制度1、古代的空間概念 古人想象中的網格世界,以九宮格為基本單元。 中心+四維(四個角)+四隅(四個方形)為五方。 豫(中州,天下的中心) 建都最多的是雍州和豫州 2、井田 (井) A、井田制:商周的聚落網格規劃。 “公田”-“私田”,“天下為公”的本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宗法秩序。 B、“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夫:土地劃分的計量單位,一個成年男子勞作一天的范圍,百步見方。(步:古時候一步等于現在的兩步,約1.5m。) 一百為夫,三夫一里,九夫為井;同時,以車軌作為道路寬度的計量單位,形成棋盤狀的城市布局。 C、井田制下的理想王城模式: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 3、擇中(中)——辨方正位 《詩·商頌》表達了“中心、四方、九州”的空間概念,反映的是人文秩序的空間結構。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呂氏春秋·慎勢》 天下中心是首都-首都中心是天子住宅-天子住宅中心是祭祀(祭祀權意味著國家合法統治權) 但諸侯以下的方國邑-都,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如《管子·立政篇》:“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下必中準繩”應變都城模式。如齊國首都臨淄。 4、匝居(營) 營:匝居,圍合 “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城郭之分始于周。里面那一重叫城,外面一層叫郭 5、都城選址 擇中:理論上天下的中心在河南洛陽,象征意義的中心是在唐代依據“日中無影為地中”確定的河南登封告城鎮。而宮殿的中心,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在于壇廟。 漕運: 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北京、安陽)——通濟渠(開封-洛陽)——邗溝(長江-淮水)——江南河(長江-臨安) 元朝:京杭大運河 廣通渠:長安-黃河 中國的七大古都: 黃河流域:長安(西安)、洛陽、汴梁(開封)、安陽、北京; 長江流域:建康(南京,唯一不靠近運河而靠近長江的)、臨安(杭州) 發展方向:都城的東移、南移(沿黃河流域) No.2 聚落1、早期聚落 1)行為方式的變化:游牧文明—采集—農耕文明; 2)仰韶文化(母系社會):帳幕—穴居野處—窟窯—宮室(木屋); 3)龍山文化(父系社會):城的出現—筑土為城—城堡(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 4)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聚落形態代表:山東大汶口聚落遺址; 2、釋“城” “一年所居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而成都。”——司馬遷《史記》 “邑、國、都”是組織概念,“城”是建筑概念。 1)邑:水畔聚居。 代表:商代“邑居”,分為王邑、諸侯邑、方國邑(商代治外其他華夏聚邑); 2)都:地方聚居中心,諸侯邑為都; 3)國:天下聚居中心,王邑為國。 首都即王邑;祭祀中心所在地。 3、聚居和閭里 井田:周代農耕組織和城鄉空間的“量度單位” 閭里:農耕組織和城鄉空間的“組織單位”。 1)閭里制(漢):居住空間的組織方式,里在北魏以后稱為坊,坊、村統稱為里,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出自《周禮·地宮》(鄉:行政劃分單位) 2)里坊制(唐):以城邑中的坊作為居住單位進行管理的制度,閭里制的發展是里坊制,街坊(商業街)在唐末南方城市就出現了,已經沒有坊墻,至遲在唐朝就有商業街了,而非宋朝; 3)廂坊制(宋以后):取消坊墻,開放自由。 4、城市發展的四個時期 A、城市初生期:原始社會晚期及夏商周 最初以集體防御的目的的筑城 城市中的各種要素布局散漫無序 按氏族關系聚居,帶有氏族聚落色彩 代表龍山文化(夯土筑城、城的發生)、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商)。 偃師商城 B、里坊制的確立:春秋至漢 城市總體布局比較自由,形式較為多樣 新的城市管理模式產生: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 作為居住區,商業手工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墻保護起來,“里”和市都環以高墻,設里門和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 《周禮·考工記》成書于戰國,提出匠人營國設計思想。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平面圖 C、里坊制的極盛期:三國至唐。 三國曹魏鄴城開創了布局規則嚴整、功能分區明確的里坊制城市格局。是在前一階段比較自由的里坊制布局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的結果。 唐長安城是這類城市的典范 后期: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管制放松,夜市出現。唐末已經有南方城市去掉坊墻,形成商業街。 D、開放式街市期:宋以后,廂坊制。 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形成了開放式的城市布局,中國歷史上沿用了 1500 多年的里坊制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No.3 國都的演變1. 周王城:理想的國度模式(概念) 2. 秦漢都城:托古改制,兩個中心(宮城群落的失序) 3. 曹魏鄴城:復禮與越制 4. 隋唐長安:重建中心秩序(中國古典的開始) 5. 宋汴梁:古典都城模式(現實),后代都城的范本 6. 元大都:理想與現實的疊合(最接近營國制度) 7. 明清北京:古典都城的集大成者 1、周王城:古風時期理想王城的范例,之后從未實現。 王城圖由宋人聶崇義在《三禮圖》中示意。 宮門的基本形式:“天子諸侯臺門,天子外觀兩闕,諸侯一闕”。《春秋公羊傳》 2、西漢長安:托古改制,兩個中心(宮城群落的失序) 秦咸陽:由上林苑所包圍的幾所宮殿構成 1)漢承秦制,秦興樂宮(渭水南岸),改建為長樂宮。并在其西面興修未央宮。 2)未央宮、長樂宮北建北宮、桂宮、明光宮,北面是居住區和市場(東西市,內有市場管理機構——旗亭),占長安城面積的 1/3。是我國古代宮殿占城市面積最大的城市。 3)內城外郭,形似斗城,內城閭里制,四面各辟三門,每門四道,每道三軌。 4)城郊建有建章宮、昆明池,東南北郊建七座陵邑,城南郊有明堂辟雍、宗廟、社稷壇等禮制建筑群,漕渠之南建隋唐長安——即隋大興城。 5)漢長安“三輔”:京兆尹、左馮翔、右扶風。 3、曹魏鄴城:復禮與越制 1)位于河北臨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輪廓方正、功能分區明確,具有南北軸線的都城。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城南的居中的南北干道與東西干道丁字相交于宮門前。 2)朝廷中軸線向都城中軸線靠近,宮門東政務中心與朝廷形成并列的空間關系 皇宮所在軸線和宰相行政中心兩條軸線并列。 3)棋盤狀道路網劃分的閭里、市場以及手工業。 4)后趙石虎定都于此,城墻表面包磚,開始了磚砌城墻的歷史。 5)標志著中國都城規劃找到了規范的模式,影響深遠“宮衙”與朝廷東西平行排列,體現宰相分權的宮城制度。 4、隋大興:重建中心秩序 1)位于秦漢長安東南側,宇文愷主持建造,把圖紙和模型結合,運用比例尺概念。 2)規劃大體上仿照漢晉至北朝時所遺留的洛陽城,開鑿運河廣通渠。 3)正式開始“三重城”營造策略,大興城分為宮城,皇城,郭城三重城,郭城為夯土筑造。 4)宮城在都城北端中軸線上,南北中軸線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 147m。 5)宮城南側為皇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與居民市場分開,功能分區明確——隋大興城建設的革新之處 。 6)全城以南北并列的十四條縱街,及東西平行的十一條橫街劃分為 109個里坊,包括東、西兩個市場,采用里坊制。 5、唐長安:重建中心秩序(成熟) 1)是宋、元、明、清的基礎,宋汴梁的雛形,中國古典的開始。 2)中國都城中規模最大的城市,總體沿用隋大興布局,最長的軸線為 9km。 3)主要宮殿向東北移至大明宮,城市重心偏于一邊,確立了前朝(內外朝)后寢制度。 4)三重城:宮城、皇城、郭城 三大內:大明宮、興慶宮、太極宮。 5)采用里坊制,共 108 坊(“蓮花藏世界”),有坊墻,后期出現夜市和商業街。 6)注重綠化,城郊開設風景區:曲江池,城墻為夯土筑墻。 7)它和唐洛陽的城市制度與布局一起影響到了日本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的建設,并波及東北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臨安)。 8)唐宋平江府城(蘇州)與隋唐長安居住制度名稱相同,但是其坊墻已經打破,本質已經完全不同。 ![]() 6、北宋東京汴梁: 1)三重城:從府城變成首都。 宮城——子城——羅城 2)宮城在都城中偏西北位置上,宮城居中,三重城相環套的布局。改變了秦漢以來都城中宮城偏于一側,宮城至少有一面城墻與都城城郭接近或重合為一的城池形制。 3)御街千步廊(創新)是對魏晉南北朝御街制度的發展。 4)里坊制開始消亡,代以“廂坊制”,坊墻已不復存在。 5)城樓轉角及城門口用磚包砌,根據城市各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步擴建。 6)城門為梁柱式結構:北宋可能已有發券的,磚砌城門洞(宋元之交)。 7)鬼市子:夜市; 瓦子:瓦舍,瓦肆(獨立戲場)等娛樂場所; 彩門歡樓:商業店鋪前的裝飾; 關廂:繁華的城區并向郊區延展,穿街連坊的商業街。 ![]() 7、元大都:最接近周王城制度 1)設計人:規劃:劉秉忠 宮殿:也黑迭兒(阿拉伯人) 水系:郭守敬。 2)在金中都基礎上建設,承襲發展了宋汴梁,金中都制度,是歷史上最后一個平地建起的都城。 3)城市格局:三重城:外城,皇城,宮城。 4)宮前:千步廊,左祖右社,朝寢:宋制工字殿。 5)道路系統:棋盤狀,街坊制,出現了胡同。 ![]() 8、明清北京:是古典都城集大成者 1)設計師:蒯祥(香山幫):明南京、北京故宮; 江西贛幫:清故宮。 2)皇城前建五府六部,城墻南移1余里,加筑外城,凸字形城墻,后在城南加筑外城,來源于南京故宮。 3)在元大都基礎上擴建和改建: 三重城:自外而內分為都城(外郭)、皇城(大內)和宮城(寢殿)三重。 4)宮城居中,皇城都城城城相套,為宋金元制度的延續。 5)體現了以宮室為主體的規劃思想,7.5 公里的軸線,宮殿、壇廟等重要建筑均集中于中軸 線上。 宮城正門——午門 皇城正門——天安門 紫禁城的空間序列: 1)皇家為主體的都城規劃思想。 2)永定門到內城正陽門為寬而直的大街。 3)永定門東為天壇,西為先農壇,是中軸線上空間序列的開始 。 4)大清門和天安門之間有石板鋪設的御道,是宋金元時的千步廊,金水橋前的橫向御街——長安街。 5)T 型天安門前廣場 6)景山——鐘樓、鼓樓 ![]() PS:大家一定要去看視頻哦,視頻里會有不一樣的干貨! 相關閱讀: 0元圖解建筑史第四季更新ing...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一季 0元圖解建筑史 -01 | 怎么以時間脈絡說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建筑的流變 0元圖解建筑史-03 | 怎么用權利空間理論解讀中國傳統聚落——國都的變遷 0元圖解建筑史-05 | 中國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2)——斗栱、廳堂殿堂 0元圖解建筑史-06 | 中國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3)——宋清建筑對比與小木作專題 0元圖解建筑史-07 | 中外建筑關系(1)——絲綢之路與中國傳統建筑 0元圖解建筑史-08 | 中外建筑關系(2)——西風東漸與中國近現代建筑 0元圖解建筑史-10 | 怎么對比法學習建筑史1—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1 | 怎么解讀單一建筑作品—以圣索菲亞大教堂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2 | 怎么對比法學習建筑史2—以羅馬風-哥特式建筑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3 | 怎么用理論解讀建筑師及作品—以文藝復興建筑師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4 | 怎么解讀建筑新流派—以新藝術運動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5 | 怎么解讀建筑新流派—以新藝術運動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16 | 怎么解讀建筑師1(演變)—密斯空間序列的變化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 -01 | 以時間脈絡梳理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建筑的流變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05 | 中國木構建筑——殿堂-廳堂、小木作專題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07 | 中外建筑關系—絲綢之路與中國傳統建筑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08 | 中外建筑關系—西風東漸與中國近現代建筑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09 | 西方建筑史發展框架及理論知識儲備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0 | 怎么對比法學習建筑史—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1| 怎么解讀單一建筑作品—以圣索菲亞大教堂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2 | 怎么對比法學習建筑史2—以羅馬風-哥特式建筑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3 | 怎么用理論解讀建筑師及作品—以文藝復興建筑師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4 | 怎么批判的學習建筑史—以手法主義和巴洛克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 15 | 怎么解讀建筑新流派—以新藝術運動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6 | 怎么多維度解讀建筑史—以現代建筑運動、柯布西耶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二季-17 | 現代建筑的空間特征 Space Feature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2 | 遠古眺望:古埃及、愛琴海與古比倫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3 | 如何對比學習古典建筑 ——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4 | 如何對比學習古典建筑 ——以拜占庭建筑和西歐中世紀為例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7 | 現代主義的前夜:風格派的探索解析 0元圖解建筑史第三季-9 | 后現代、新理性主義、批判地域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