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開完會后下班比較晚了,我騎著電動車回家,此時已是華燈初上。 我望著一輛輛從我身邊呼嘯而過的汽車,突然涌上一種思緒——這個時候綿延不絕匆匆而行的車流,大多是急于歸家的人們,而家,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是一種溫暖的存在。 然而,我進而又想,總有一些家庭,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孩子感覺不到溫暖,甚至讓孩子感到了絕望,從而釀出了本可以避免的悲劇。 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個原因非常突出。且聽我慢慢道來,文章最后,會有一條忠告給各位家長。 不知什么原因,有些父母天生有著當家長的盲目自信,自認為是一個稱職的好家長,最起碼認為自己是合格的家長,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觀念,成為了家庭教育出問題的關鍵。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家長時,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令人煩心的問題,我們更容易發怒,更難以培養自己教育孩子的耐心。 這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這種認為自己是好家長的觀念,讓我們的內心出現了認知失調。“好的家長與不好的孩子”,在我們的內心引發了沖突——既然我是好家長,那么問題就必定是出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長內心經常會這樣想(也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掙錢養家,為這個家操心勞神,供你吃供你喝,給你買這買那,一把屎一把尿把養大,我容易嗎?我哪里對不起你?” 言外之意,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你就應該老老實實聽家長的話,就應該好好學習,不讓家長操心,就應該無條件體諒父母的辛苦,要不就是對不起父母,就是不知好歹。 這樣的家長,也往往會把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等同于精神上的滿足,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于是,那種認為“自己就是好家長”的盲目自信就油然而生。 當我們堅持“自己就是一個好家長”的信念時,就會在認知失調下,把出現問題的責任遷怒于孩子,而不是反省自我,不會反省自己作為家長有什么做的不妥的地方。 因為,只有這樣,家長的內心才能不至于失衡,才能減輕內心沖突,才能緩解因為認知失調帶來的痛苦。 這樣的父母一般不會去想,作為家長,是不是從精神上給了孩子以理解,是不是關心過孩子的學習壓力問題,是不是關注過孩子青春期的煩惱等等。 同時,家長一旦預設了是孩子的問題,家長面對孩子時,自身心理上也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話,通過心理學家的分析來體會一下: 讓某人產生防御和抵觸的就是談話時假定這個人是愚蠢的,邪惡的,或者是有缺陷的。這種負面的想法會滲出你的毛孔,讓對方通過直覺感知到你的敵意,他們通常不會聽這個人說教。 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也適合這段話闡釋的道理。當家長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時,同樣也是帶著認為孩子無知或愚蠢與孩子交流的,至少是認為孩子需要家長的訓導。這樣的心態自然會被孩子的直覺感受到,引起孩子的反感,也難以讓孩子體會到來自家長的溫暖。想象一下,下面哪句話是孩子愿意聽到的? “你就是一個傻瓜,我要告訴你怎么做。” “我們之間是平等的,我不是說教,也不是控制你,而是來與你商量解決問題的,因為雖然我是家長,也存在考慮不周,認識不夠的問題。” 很顯然,當家長變得謙遜,變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不那么高高在上的時候,孩子更容易或更愿意與家長交流,問題也更容易解決。 有一位母親給家長們做了榜樣。她經常在反思中強化這樣的觀念—“既然女兒無法選擇一個更好的母親,那我只好努力去做一個好母親。” 在她這樣的觀念之下,女兒也具有了反省自我的習慣。有一次,讀初中的女兒突然輕聲對母親說: “媽媽,我實在是佩服你,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有一個像我一樣的女兒,真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母親撫摸著女兒的長發,說:“到那時,你自然會有一套辦法疼愛她、教育她,不過,我還是祝福你將來會有一個更乖巧的女兒。” 說完,母女兩個人對視著笑了起來,這一瞬間,這個家庭充滿了母女互相理解的溫暖。 一個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家庭,才會賦予孩子勇敢面對外界風雨挫折、艱難坎坷的力量,而一個溫暖的家庭,更多是依賴于一個懂得反省的家長。 所以,我今天給各位家長的忠告是:放棄“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家長”的執念,經常保持自我反省的覺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