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的黃金時代,也就是20世紀50年代之前,大多數觀眾心目中都認為姜妙香、俞振飛和葉盛蘭是“三大小生”。其實名氣和姜妙香不相伯仲的還有一個金仲仁(1886-1950)。 據長輩說,金仲仁本來是清朝貴族,也是出名的票友。他自幼就經名師指點,因而唱做俱佳,而且武功十分了得,不但姜、俞二位難望其項背,連葉盛蘭恐怕也有所不及。可惜的是,當我看到這位名小生時,他已經年逾五旬,身體發胖,扮相談不上風雅。我還記得看他在《能仁寺》中演安公子,和荀慧生演對手戲時,雖有憨態,但并不可愛,只覺得這位才子比劇中的佳人老了許多,十三妹哪里會喜歡他呢?這是我少不更事、以貌取人,以致未能欣賞他的藝術。 金仲仁、金碧艷之《虹霓關》 后來荀慧生的小生改為徐和才,他是中華戲曲學校“和”字輩中的佼佼者,不但扮相英俊,而且嗓音、身段、唱念、武功無一不佳,我看了他不少戲,對他十分喜愛。 當時荀慧生也比徐和才年長許多,身體又發胖了,不過兩個人演得都十分投入,讓人看了仍然過足戲癮。(中華戲曲學校培養出“德、和、金、玉”四科人才,包括“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武生傅德威、老生李和曾、小生徐和才、老旦李金泉,還有“四塊玉”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等。) 我看徐和才最滿意的,是他和趙燕俠合作演出時期,印象最深的是《大英節烈》(又名《鐵弓緣》)和全部《十三妹》,他的英俊、瀟灑、天真憨直,和趙燕俠合作得可說天衣無縫。我雖然沒有看過他演的周瑜和呂布,對他的藝術說不上有全面的了解,但他那令人喜愛的舞臺形象,卻深深印入了我的腦海。后來看不見他的名字了,希望他不是遭遇了不幸,而是老成凋謝。 荀慧生、徐和才之《俏平兒》 還有一位小生是江世玉(1918-1994),富連成“世”字科的杰出人才。他后來拜姜妙香為師,自從葉盛蘭掛頭牌以后,江世玉成為各個劇團爭相聘用的臺柱小生。我第一次看他演戲的時候,自己大概只有十來歲,那時他和“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來合作,很受觀眾歡迎。 我看過他演的《群英會》《拾玉鐲》等戲,都演得極好。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聽過他現場演出的錄音,雖然他年紀大了,但是嗓音依然,雖然看不到他的演出,但可以感到他仍然精神飽滿、演出認真,足為后世典范。 金仲仁有不少徒弟,其中的高維廉(1914-1976)和周維俊都很著名。 高維廉除了擅演扇子生外,武功底子很好,他40年代在上海曾在言慧珠演出時擔任當家小生,我覺得他唱念俱佳,對之有深刻的印象。 其后我多次在上海看到他在馬連良、黃桂秋等的劇團中演出,他扮相極佳,臺風又好,是那個時代極受上海觀眾歡迎的小生。記得他在《紅娘》中演的張生時而木訥,時而多情,很是可愛。他的體形相當健碩,但是在紅娘撮合而引入鶯鶯書房那一場,張生躲在紅娘棋盤后面,以走矮步方式跑圓場,足見功力之深。可惜我在1949年之后就沒有機會看到他的演出了。 《龍鳳呈祥》李寶奎飾劉備 侯玉蘭飾孫尚香 李少春飾趙云 高維廉飾周瑜 周維俊也是好小生,而且身材挺拔,扮相十分英俊,不論扇子、雉尾都好,武功尤其了得,擅演《雅觀樓》《八大錘》等武小生戲。我看他的戲是在1945年以前,后來他忽然從舞臺消失了,聽說是患急性盲腸炎去世了,又有人說是患了傷寒,總之周維俊英年早逝,是小生界的損失。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京劇界最轟動的事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組成的北京京劇團,后來又有趙燕俠加入,成為“五大頭牌”,還有一位老旦李多奎。那時葉盛蘭自己掛頭牌,后來被打成“右派”,所以這個“五大頭牌”的劇團卻沒有名氣相當的小生,于是長期和張君秋合作的劉雪濤就成為當家小生,后來他拜姜妙香為師,就被稱為姜派傳人了。 我在40年代看過劉雪濤的戲,但是對他的印象不如對高維廉或周維俊的好,因為他臉長長的,相比之下,不夠英俊,而且那時我經常看姜妙香俞振飛和葉盛蘭的演出,因此對劉雪濤就沒有多注意了。聽說他后來名氣很大,可惜我沒有看到他的演出,不便妄下評語。 張君秋、高寶賢、劉雪濤之《狀元媒》 我列舉出以上曾經在舞臺上看到的小生,每人都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但是他們在觀眾的心目中卻難以和老一輩的姜妙香、俞振飛和葉盛蘭相提并論。近年來通過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我見到目前舞臺上的小生相當多,對這個行當沒有被廢除深感幸運。但是在眾多演員中,藝術達到一定水平的雖然不少,卻還沒有人能超過姜妙香的博大精深、俞振飛的京昆造詣,更沒有人能像葉盛蘭那樣出類拔萃、無所不能。我倒不一定認為小生演員今不如昔,但是緬懷姜、俞、葉三位的藝術,能不低首再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