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甲狀腺疾病是一類甲狀腺內含有結節的甲狀腺疾病統稱,為臨床常見多發病,在一般人群中通過觸診檢出率為3%~7%,借助高分辨率超聲的檢出率可達20%~76%。 甲狀腺結節可以是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或就診原因,如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等,也可以是甲狀腺疾病的伴發或并發表現,如亞急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合并結節等,屬于中醫“癭病”范疇。 今天從甲狀腺現收集其治療結節性甲狀腺疾病驗案3則,分享中醫臨床調理的思路: 1、陽虛痰凝證患者女性,26歲,1周前自覺頸部增粗,咽部不適,如有物阻,難以咯出,無聲嘶、吞咽梗阻感,偶有頭昏,心慌,心情煩躁易怒,畏寒,納差,時有惡心嘔吐,嗜睡,大便2日1次,干結難解,月經正常。 查體:一般情況可,甲狀腺Ⅱ~Ⅲ度腫大,質中,無壓痛,可觸及小結節,隨吞咽上下移動,心律齊,舌質淡紅,舌根苔白膩,脈細。 輔助檢查: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1.95 pg/mL,游離甲狀腺素(FT4):0.48 pg/mL,促甲狀腺素(TSH):141.518 μU/mL。 甲狀腺B超:甲狀腺彌漫性腫大伴局灶低回聲區。追問病史,患者產后半年。 中醫診斷:癭病,證屬脾腎陽虛兼夾痰凝氣滯證。 西醫診斷:產后甲狀腺結節伴甲狀腺炎。 治法:溫陽健脾,行氣化痰。 用藥: 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補骨脂、法半夏,橘葉,郁金,川芎,紅花,枳殼,茯苓,炒白芥子,每日1劑,分2次水沖服。溫陽消癭膏外敷。左甲狀腺鈉片,每次50 μg,每日1次。 經上方化裁及根據甲狀腺功能調整補充甲狀腺素的劑量,患者經過1年后復查甲狀腺功能:FT3:2.90 pg/mL,FT4:1.07 pg/mL,TSH:1.836 μU/mL,囑患者停藥觀察,6~12個月或有不適隨時復查。 方中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肉蓯蓉等辛溫、歸腎經之藥,辛能散能行,取發散、行氣、行血之功,溫取溫和、溫潤之意,溫補腎陽,而不采用肉桂、附子等辛熱燥烈傷陰之品,這正與傅青主“火衰雖小劑而可助,熱藥多用必有太燥之虞,不如甘溫之品也”的觀點契合。 橘葉、郁金相配,一入肝經,一入膽經,表里相配,既能疏肝利膽,又能活血消腫,化痰散結。法半夏、茯苓、枳殼均入脾胃經,健脾化痰,散結消腫,脾氣健運則截生痰之源。 白芥子辛溫,通經絡以利氣機,擅長于祛除“皮里膜外”之痰。故配伍川芎、郁金活血祛瘀,紅花“少用則養血”,瘀去痰消。諸藥合用,陽復脾健則痰化氣機調暢。 2 、痰瘀互結證患者男性,40歲,2年前因怕熱、多食易饑、大便次數增多于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異常,予丙硫氧嘧啶治療,因肝功能異常改服甲巰咪唑片,期間根據甲狀腺功能調整抗甲狀腺藥物劑量,6月前發現頸前增粗,無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不適,現口服甲巰咪唑片5 mg,每日1次。 現癥見:頸部增粗,頸前區不適,吞咽時自覺左側頸部梗阻感,飲食、睡眠尚可,二便調。 查體:一般情況可,甲狀腺Ⅱ度腫大,質稍韌,心律齊,舌暗,苔膩,脈弦細。 輔助檢查:FT3:2.79 pg/mL,FT4:1.49 pg/mL,TSH:3.835 μU/mL,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500 U/m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1 300 U/mL。 甲狀腺彩超提示:甲狀腺彌漫性腫大(符合甲狀腺功能亢進聲像圖改變),右側葉低回聲團塊[腺瘤?1.0×0.6 cm,甲狀腺超聲影像和數據報告系統(TI-RADS)分類:3級]。 中醫診斷:氣癭,證屬痰瘀互結。 西醫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橋本氏病。 治法:活血化痰。 用藥: 黃芪,莪術,王不留行,瓦楞子,郁金,貓爪草,每日1劑,分2次沖服。甲巰咪唑片5 mg,每日1次。活血消癭膏外敷。 2診,患者經上述方藥治療后癥狀稍有好轉,但仍訴吞咽時有梗阻感,復查:FT3:3.24 pg/mL,FT4:1.52 pg/mL,TSH:3.608 μU/mL。予中藥方:黃芪,莪術,王不留行,三棱,浙貝母,郁金,白芥子,每日1劑,分2次沖服。甲巰咪唑片5 mg,每日1次。活血消癭膏外敷。 3診,患者訴諸癥皆緩解,無特殊不適。 查體:一般情況可,甲狀腺Ⅰ~Ⅱ度腫大,質中,心律齊,舌暗,苔白,脈弦。復查甲狀腺功能正常。予以活血消癭片,每次4片,每日3次。甲巰咪唑片5 mg,每日1次。活血消癭膏外敷。 按語: 本案患者痰瘀膠著日久,方中三棱、莪術一入血分,一入氣分,一善破血,一善行氣,相須為用,兩藥味苦,苦能泄下,使得濁瘀之邪有去路,共消血瘀氣結痰凝,癥瘕積聚,有“堅者削之”之力。王不留行、郁金皆歸肝經、入血分,善于通利血脈,行而不止,走而不守。 氣虛、氣滯可導致痰結、血瘀,同時痰瘀膠著日久必耗傷正氣,張錫純謂黃芪“補氣之功最優”,配伍黃芪增強活血化痰之效;瓦楞子走氣分,入血分,“消痰之功最大”、“能消血塊,次消痰”,既能軟堅消痰,又能化瘀散結;貓爪草、浙貝母、白芥子軟堅化痰,散結消腫,“痰化瘀消,瘀去痰散”。 3 、肝郁化火證患者女性,47歲,有10年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2月前出現頸部疼痛不適,呈進行性加重,頭暈,胸悶,情緒波動明顯,抑郁與煩躁交替出現,烘熱汗出,月經淋漓不盡20日,色暗,食欲、睡眠欠佳,大便偏干,小便時有灼熱感。 查體:一般情況可,甲狀腺Ⅰ~Ⅱ度腫大,質韌,心律齊,舌淡暗,苔黃,脈細。 輔助檢查:FT3:6.78 pg/mL,FT4:3.23 pg/mL,TSH:0.19 μIU/mL,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RAb):>3.81 U/mL。 甲狀腺功能:甲狀腺彩超提示甲狀腺內數個囊實性結節,最大者0.9 cm×0.6 cm(TI-RADS:3級)。 中醫診斷:氣癭,證屬肝郁化火兼夾痰瘀。 西醫診斷:格雷夫斯病伴結節。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祛瘀。 用藥: 柴胡,郁金,石菖蒲,菊花,葛根,牡丹皮,梔子,甘草,雞血藤,丹參,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復方甲亢片,每次6片,每日2次。理氣消癭膏外敷。 2診,患者頸前疼痛、情緒明顯改善,自覺咽中如有物阻,納差,睡眠欠佳。查體:一般情況可,甲狀腺Ⅰ~Ⅱ度腫大,質韌,心率72次/分,心律齊,舌淡暗,苔黃,脈細。 輔助檢查:FT3:3.0 pg/mL,FT4:1.45 pg/mL,TSH:0.356 μU/mL,中藥守原方,去雞血藤,加黃芪,瓜蔞皮,玄參,酸棗仁,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復方甲亢片,每次6片,每日2次。理氣消癭膏外敷。 3診,患者上述諸癥皆緩解,檢查甲狀腺功能正常,守原方不變,水泛為丸,每次100丸,每日3次。繼續口服復方甲亢片。 按語: 肝氣不舒,郁久生熱化火,本方中選用柴胡、郁金、菊花入肝經,疏肝解郁,清熱平肝;牡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瓜蔞皮清熱化痰、潤腸通便,使痰瘀之邪有路可去;黃芪重用補益脾氣防肝木乘脾,同時增強補氣之功使痰瘀得化;雞血藤、丹參活血通經,前者補血活血,治婦女經水不調,后者“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為婦科要藥; 酸棗仁補肝寧心,丹參“補心定志,安神寧心”,兩藥合用平陰虛痰熱之上擾心神,對于煩躁失眠重癥者,酌加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安神之藥。甘草補脾益氣,養心安神,緩和藥性,調和諸藥。 疾病后期,患者癥狀明顯好轉,甲狀腺功能正常,予丸劑續服共奏清肝瀉火、化痰祛瘀之功,以調理善后。 結語“癭,嬰,在頸嬰喉也”,嬰有纏繞之意,瘤,體內腫塊也,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癭病”“癭瘤”范疇。正氣虧虛是本病的根本病因,情志失調是發病誘因,飲食起居失常是重要原因,痰瘀貫穿始終,既是致病因素,又是導致結節性甲狀腺疾病病程長、纏綿難愈及復發的病理因素。 該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的八大基本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滋陰降火、溫腎助陽,治療時可多法聯用,據病機確立主次,也可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