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吟先生 隋朝國運短促,入隋的詩人多為南北朝舊臣,受南朝文風影響較深。只有原北朝詩人盧思道、薛道衡等人,寫過一些有新鮮氣息的作品,如《從軍行》、《昔昔鹽》、《人日思歸》等。隋煬帝楊廣早年有“非輕側之論”,所以早期有部分詩作可讀。 進入唐代,中國古典詩歌經過千年的積累,終于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至此達于巔峰。 唐人,在每個寫詩的人心中,永遠都是一座無法翻越的高山。 時至今日,即便是黃口小兒,可能沒有聽說過《詩經》,不知道屈原,不知道漢樂府,不知道古詩十九首,不知道建安風骨,不知道竹林七賢、南北朝民歌,但不可能沒聽說過唐詩。 或許在外行人眼里,唐詩甚至就等于古詩。這當然是一種謬誤,但換一個角度,又何嘗不是對唐詩最高的贊譽?這種贊譽以前沒有過,我想,以后也不會有了。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時期,詩人輩出,群星燦爛??滴鯐r編纂的《全唐詩》九百卷,收錄有姓名可考的詩人兩千二百余人,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加上后人的輯補,今存唐詩五萬余首。但在那個載體匱乏的年代,可以肯定的是,流傳至今者百不及一。唐詩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空前的。在這里我不敢用“絕后”兩個字,因為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所謂的“詩人”遍地都是的今天,或許一天的產量一不小心就超過了整個唐朝,當然我說的是數量,數量,數量! 唐詩的發展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初唐前期,還有陳梁余風。太宗及其重臣主要是宴享游樂和歌功頌德,作品并無多少影響。只有由隋入唐的王績以避世淡泊的情思,平靜寂寞的心情來寫隱居生活,詩風清淡自然,質樸明暢,被譽為“能滌初唐排偶板滯之習”。 之后登上詩壇的是被稱為“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八慕堋笔送臼б?,遭遇坎坷,將深沉的人生感慨熔于詩中,激蕩著一股昂揚的基調,同時又擴大了題材,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宮體詩在盧、駱手里是從宮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楊的時代是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保ā短圃婋s論·四杰》) 武后時期的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蘇味道等,都是宮廷詩人。前期詩作應制者多,但遭貶謫之后的詩篇有較大改變。 沈佺期、宋之問在詩歌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使五言律詩定型化。在六朝詩人分辨四聲,講求音節和諧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回忌聲病,約句準篇”(《新唐書·宋之問傳》),使五言律詩成為當時重要詩體之一。七言律詩也基本確定下來,沈佺期的《獨不見》,杜審言的《守歲侍宴應制》等詩,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規格。五、七言絕句也有所發展。從此,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界限十分明確。這在唐代詩壇上為“詞章改革之大機,氣運推遷之一會”。 因為宋之問是山西汾陽人,跟我是老鄉,所以多說兩句。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武則天時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據說長得很帥,身高體長、儀表堂堂,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一度想爬上武則天的鳳床,但終因口臭而被拒之香榻。退而求其次,媚附武后的小白臉張易之,中宗時被貶謫。因為其骨子里的不安分,老想東山再起,甚至恩將仇報,出賣落難時收留自己的恩人作為進身之階,但壞人就是沒有好報,始終被貶過來貶過去,今天貶謫,明天流放,最終被賜死貶所。 但我們不能因其卑劣的人品否認其詩才。一個人再壞,在特定的環境下,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懷也是有的: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 再說杜審言。說起杜審言,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他有個孫子大大有名。 這個孫子叫杜甫。杜甫的事我們后面再說。 杜審言與崔融、李嶠、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但成就遠高于崔李蘇,其五言律詩已經成熟,七律也有首倡之功,詩風“高華雄整”。 與沈宋同時期,不能不提的是陳子昂。 陳子昂以復古為變革,開辟了唐詩的新領域。標舉漢魏風骨,提倡“興寄”、“風雅”,要求詩歌“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力矯六朝浮艷詩風。在內容方面,行役羈旅、道路險阻、軍旅生活、塞上風光、人情世態、理想抱負以及當時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莫不入詩。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極目古今,蒼茫雄渾的一曲悲歌,響徹天地。就問你服不服? 也有人認為,陳子昂對六朝浮艷詩風矯枉過正,對六朝成功的藝術經驗不夠重視,存在質樸過甚而文采不足的缺點。這個可就見仁見智了。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算不算文采? “貴人難得意,賞愛在須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算不算文采?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算不算文采?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唐詩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盛唐。 到玄宗開元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均空前繁榮,軍事上也牛氣沖天,反映到精神領域,就是所謂“盛唐氣象”。這種萬國來朝的局面,給了當時文人昂揚奮發的底氣,盛唐詩歌遂“既多興象,復備風骨”。 盛唐詩壇名家眾多,群星閃耀。張說、張若虛、賀知章、王灣、張九齡等作為盛唐初期的詩人,各自以不同凡響的創作,拉開了盛唐舞臺的帷幕。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語言流麗,音調婉轉,意境明凈,韻味無窮,“孤篇橫絕”。賀知章《詠柳》、王灣《次北固山下》、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在藝術風貌方面,已是盛唐之音。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就問你服不服? “開元十五年后,風骨聲律始備”(《河岳英靈集》),中國古典詩歌的喜馬拉雅時代終于到來了。 這個時候,隨便扒拉出一首詩,就是流傳千古的名篇。隨便站出來一位詩人,名字都足以令后人覺得高山仰止。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特點,出現了一些審美追求相投,題材、風格相近的詩人群。 李頎、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祖詠等,追求雄渾飛動的壯闊之美,多以大漠塞垣入詩,邊塞詩成就最高。多采用奔放馳騁的七言歌行及七言絕句。 孟浩然、王維、裴迪、儲光羲、常建、邱為等,追求清幽恬靜的明秀之美,多勾畫山水田園風光,五言古體、五絕、五律都得心應手。 崔顥、薛據、崔曙、崔國輔、劉慎虛等,則追求清爽明凈之美,多登臨覽勝之作、懷友送別之篇、江南民歌風味十足之什,多用七律及五絕。 除了這些詩人集團,盛唐詩壇上橫空出世,殺出一對絕世雙雄。 如果說盛唐是喜馬拉雅,那么李杜無疑就是并肩站立于珠穆朗瑪,領略險峰無限風光的時代弄潮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寓西域,公元701年生于中亞碎葉,后隨父遷居蜀郡綿州彰明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本人曾于綿陽求學,從這個方面講,算不算半個老鄉呢),遂為蜀人。“五歲誦六甲”,閉關學習,為以后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做充足的準備。二十四歲辭親遠游。四十二歲,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一飛沖天,入宮供奉翰林。兩年后被疏出宮。五十五歲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賬下,五十七歲因李璘兵敗被流放夜郎,六十二歲卒于當涂縣。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王昌齡被貶后,李白為表同情,揮筆寫就“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不成想沒過幾年,自己就步其后塵長流夜郎,所以李白是個烏鴉嘴。 李白詩歌最集中、最典型地體現了“盛唐氣象”。這位才氣縱橫的詩人,有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抱負,也有功成身退而遺世獨立的思想情操,有蔑視權貴和功名富貴的傲岸不群的性格,更有游覽名山勝境的高雅情趣。這一切傾注在他詩篇中,化為了一幅幅瑰麗飛動的畫面,逸興橫飛,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成為屈原之后最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天才豪逸,語多卒然而成者”(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如果來點酒,就更不得了?!袄畎锥肪圃姲倨?,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如果再來點月光和劍,那就更好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酒后競風彩,三杯弄寶刀。 ……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另外那半個,當然就是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本人祖籍亦為襄陽,先祖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屯墾戍邊至山西孝義,從這個方面講,又算不算半個老鄉呢),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甫出身于一個“奉儒守官”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早年曾漫游吳越、齊魯、梁宋。三十五歲西入長安求官,困居十年方得一胄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只身往靈武投肅宗,中途為叛軍所俘,押往長安。后逃出,奔鳳翔,任左拾遺。因上疏論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舉家入蜀,在成都建草堂而居。嚴武鎮蜀,薦為節度使幕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離蜀北歸,徙居云安、夔州。大歷中攜家出峽,漂泊荊湘,病逝于湘江。 活動于天寶年間至安史之亂后的杜甫,在生活上貧困潦倒,但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卻以其帶有集大成性質的光輝詩篇,與李白并肩頡頏,一路高歌猛進,成為盛唐詩壇、也是整個詩歌史上雄視百代的千古“詩圣”。 杜甫在創作上與李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家庭傳承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受儒家思想熏陶,早年即有憂國憂民、拯世濟時的理想抱負,希望通過步入仕途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理想,但終因朝政昏暗和安史叛亂,一腳踏空,在窮困流離中度過一生。他以“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戲為六絕句》)的正確態度,汲取前人經驗,熔鑄于胸,并加以創造發展,成為空前的集大成詩人,沾溉百代。其被稱為“詩史”的各體詩篇,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反映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生活,而他的愛與憎、悲和歡、離與合,同情與喟嘆,贊頌和抨擊,這一切的一切,貫注在詩歌中,以沉郁頓挫,蒼涼雄渾的詩風,將《詩經》到漢魏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杜詩的熠熠光輝,也因之而照耀千古詩壇。 與李白隱藏于豪逸縱情背后的悲愁相比,杜甫的“悲愁”更加直接,也更直入人心: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當然也有“喜”的時候: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不過即便是喜,也是喜極而泣,淚飛如雨: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簡直就是另一版的屈原,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須歌之抑揚涕洟滿襟,然后為識離騷”,涕淚橫流讀屈原,才是真的讀屈原。淚橫流讀杜甫,也才是真的讀杜甫。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陽,李白與杜甫相識。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李白長杜甫十一歲,當時李白已名滿天下,而杜甫還籍籍無名。這一見,春風得意遇知音,這一見,惺惺惜惺惺,這一見,英雄重英雄,這一見,忠肝義膽,這一見,生死不改。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杜甫《遣懷》,除了李白,當時杜甫還結識了高適)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二首》)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以上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李白寫給杜甫的呢?沒那么多,但也有。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戲贈杜甫》) 杜甫一聲苦笑:特么的作詩不苦出書苦,贊助只能找嚴武啊。 當然不僅僅有當胸捶你一拳的調笑,也有淚牛滿面的思念: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你要問我李白和杜甫誰更牛一些,我只能說不知道?;蛘呷齻€字:都很牛。開玩笑,嚴羽都評不出來,你讓我評?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太白夢游天姥吟、遠離別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車行、垂老別等太白不能作”(嚴羽《滄浪詩話·詩評》)。 盛唐、中唐之交有元結、沈千運、王季友、孟云卿等詩人,以枯淡為高,多用五言古體。除元結的《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詩為同情民間疾苦外,大多寫人生悲怨艱辛,形成一個小流派。 元結死后,活躍于詩壇的主要有劉長卿、韋應物、戴叔倫、顧況、李益、張繼以及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等“大歷十才子”。 這些中唐初期的詩人中,劉長卿工五言律詩,多寫貶謫流離的感慨和寄情山水的逸致,詩風溫婉含蓄,清雅洗煉,頗近王維、孟浩然?!安耖T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為千古名句。韋應物多為山水田園,“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滁州西澗》為其代表作。顧況的詩則較為復雜,有承《詩經》而進行諷喻的樂府,有想象奇特的七言古體,有通俗明快的絕句。李益則以七絕體式寫軍旅之思,塞垣風物。雖無盛唐邊塞詩豪放情調,但音韻和諧婉轉,含蓄蘊藉,所作多為教坊“供奉歌詞”。張繼清迥深秀,不尚雕琢,《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楓橋夜泊》是其千古名篇。至于“大歷十才子”,多為唱和應制,吟詠山水,向往隱逸,追求的是一種清淡落寞的境界。 貞元末年到元和年間,出現了唐代詩歌的又一高峰。白居易所說的“詩到元和體變新”,正是中唐詩壇風貌的恰切概括。 元和詩壇的變新,主要體現在兩大詩派的不同創造與開拓之上。一是以張籍、王建、李紳、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的尚通俗的新樂府詩派;一是以韓愈、孟郊、李賀、盧仝、劉叉、馬異、賈島為代表的的尚怪奇的險怪詩派。 張、王、元、白倡導“唯歌生民病”的新樂府詩,有意向民歌學習,采用五言古體、七言古體及雜言體,通俗易懂、明白暢曉,以收“見之者意喻”的藝術效果。尤其是白居易,在初唐律化歌行體基礎上,吸收傳奇故事的一些特點,創作了《長恨歌》、《琵琶行》等哀怨動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最高的藝術成就。 韓愈、孟郊等人則在一千多年前為美特斯邦威代言:不走尋常路。 韓、孟在藝術上標新立異,以丑為美,以險怪為美,以光怪陸離為美,以兇狠可怖為美。詩歌語言則硬語盤空,拗折詰屈,更喜用窄韻險韻。同時以散文句法入詩,打破詩歌節奏旋律之美,于不和諧中求變化,形成了一種奇險深曲、雄健恣肆的獨特風格。雖有艱澀奇僻的弊病,但對糾正大歷以來平庸詩風方面是有貢獻的。 在生產過程方面,賈島可能是整個唐詩史上最為便秘的詩人,不僅“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還又推又敲,一不小心沖撞了韓愈的領導車隊,成為中唐時期著名的苦吟詩人。 元白、韓孟兩大詩派之外的重要詩人,是劉禹錫和柳宗元。 劉詩內容深刻,極富哲理性,針砭時弊和懷古詠史之作尤有特色。詩風輕快流暢又清剛豪健。一些民歌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烈,格調清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柳詩則多寫非罪謫遷,離鄉去國的悲憤酸楚、身處蠻荒、形同拘囚的愴惻郁悶。“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唐詩別裁》)。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從唐文宗大和年間到唐亡的八十年間,是一個崩潰前夕的衰世。這個時期,杜牧、許渾、李商隱、溫庭筠等人登上了詩壇。 亂世中的作品,感傷情調、懷古詠史,對現實的感喟、對歷史的思索當然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 杜牧的這類作品,以其明睿的思想、卓絕的史識,加之揮灑自如、不拘一格的手法,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煙籠寒水月籠花,月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 就問你服不服? 小李杜當然得有李杜的風采。相較于杜牧,李商隱則又開創了一種迥然不同,卓然特立的詩境。那就是情致綿邈,綺麗明艷,朦朧幽深,精細工致。這種詩境在其愛情詩中表現得最明顯(當然也有人認為,其所謂的愛情詩僅僅從愛情的角度解讀遠遠不夠,這又是見仁見智了,解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至于他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我們不能起李商隱于地下,問他一問)。李商隱各體兼擅,但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構思精巧,想象豐富,描摹細膩,語言瑰麗,風格沉郁的這些特點,使其成為晚唐詩壇上的七律圣手。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就問你服不服? 與李商隱齊名的溫庭筠,其情思才力都不及李商隱。但溫庭筠對“詞”這種詩體的發展有其重要影響,這個在后面談到宋詞時會提到。 小李杜之后,活動于詩壇的是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聶夷中、羅隱、鄭谷、司空圖、韋莊、韓偓等詩人。 值得一提的是司空圖。 司空圖,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懿宗咸通十年(869)進士,歷官禮部尚書、中書舍人。黃巢起義后,歸隱中條山王官谷,過著“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的隱居生活,朱溫篡唐后絕食而死。 司空圖的詩并無大的建樹,其成就在詩論,其《二十四詩品》將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為十二句四言韻語,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而這二百八十八句韻語,本身就是二十四首絕美的四言詩。在美學方面,也由陽剛、陰柔兩種基本風格美輻射出了多種多樣的美學風格。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幕挠驮?,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二十四詩品·雄渾》)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二十四詩品·典雅》)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煉冶,絕愛緇磷??仗稙a春,古鏡照神。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二十四詩品·洗煉》) …… 皮、陸、杜、聶等人,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情況,但大多為唱和幽游、逃避歸隱、輕艷華美之作。 唐詩發展至此,已是強弩之末,衰頹無力。繼之而起的是有新變、有創造的宋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