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陽氣怫郁之病因及證治研究發布時間:2021-06-24點擊量:676
引用:解坤,劉維明.《傷寒論》中陽氣怫郁之病因及證治研究[J].中醫藥導報,2021,27(1):110-111,121. 《傷寒論》是將《黃帝內經》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中的經典著作,對后世醫家的辨證論治、遣方用藥具有指導作用?!瓣枤忖鲇簟币辉~首見于《傷寒論》第48條:“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是由于風寒外束,陽氣不得宣暢,郁遏于表所致。然縱觀全文,陽氣怫郁這一病機不僅出現在太陽病篇,在其他諸篇亦有述及,但因陽氣怫郁之臟腑不同、病因不同,其治法方藥亦不相同?,F就《傷寒論》中陽氣怫郁之原因及其臨床意義進行闡述,以期為陽氣怫郁所致諸癥提供新的辨證思路。 1 陽氣怫郁的含義 郁者,滯而不通也[1]。陽氣怫郁即陽氣郁遏不通之意,是由于邪氣阻礙正常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所致[2]?!兜は畏ㄐ囊吩唬骸皻庋浜?,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人身萬病皆生于郁。”[3]并指出:“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3]劉完素解釋為:“郁者,怫郁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郁結也”[4],認為“上下中外,一切怫熱郁結”都可以歸屬為陽氣怫郁所致[4]??偠灾枤忖鲇艟褪顷枤獗欢?,升降出入運動失常。 2 陽氣怫郁之原因 《傷寒論》中以陽氣怫郁為主要病機的條文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少陽病篇、厥陰病篇均有涉及,其病因多為風、寒、濕、熱之邪及痰飲等病理產物,阻滯經氣所致。陽氣怫郁是劉完素火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完素認為六氣皆可化火,而陽氣怫郁是六氣化火的關鍵階段,認為“外冒于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郁結,怫熱內作”[5]。 2.1 風寒外束,衛陽被遏 《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為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名為傷寒?!痹摋l描述的是太陽傷寒證的主要脈證,因風寒外束,衛陽被遏,失于溫煦,而見惡寒,然陽氣郁閉過甚,而逐漸盛壯,而或有發熱,方用麻黃湯,或得衄而解?!秱摗返?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條較第3條表邪輕,發熱惡寒間作,僅面有熱色,說明陽郁較輕,小發其汗即可。 2.2 水氣內結,陽氣郁遏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是水氣內結出現的太陽類似證,除有頭項強痛,發熱外,尚具有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之癥,此乃水結心下,陽氣郁而不宣,膀胱氣化失常,太陽腑氣不利,而致經氣不利,陽氣郁于太陽經脈之中,因而翕翕發熱,出現類似太陽表證的表現,故本證的治療不在解表,而在開泄水結,宣暢陽氣,通利小便,故方中去桂枝,以芍藥、茯苓、白術為主藥,芍藥開泄水結,通利小便;白術健脾散水;茯苓淡滲利水。正如葉天士所言:“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6]《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贝俗C由于水阻陽氣,陽氣郁結于內,不達四肢而出現厥逆之證,陽氣不化,水氣凌心出現心悸,治當通陽化氣,溫化水飲。 2.3 熱邪內結,陽氣怫郁 《傷寒論》第335條揭示了熱厥證是由于熱邪內閉,陽氣怫郁,不能通達四肢所致,指出傷寒一二日,熱病初期,陽郁不甚,僅有發熱,但至四五日,陽郁程度加重,發為厥逆,提出了攻下邪熱來治療此證,即“厥應下之”。原文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贝素蕿殛柮鳠嶙C,亦為熱邪郁遏,陽氣不達四肢所致,故云“里有熱”。本條與168條、169條的“無大熱”“時時惡風”“背微惡寒”機理同為陽熱內郁。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言:“陽氣極甚而陰氣極衰,則陽氣怫郁;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則陽氣蓄聚于內,而不能營運于四肢,則手足厥冷,謂之陽厥?!盵5] 2.4 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郁 小柴胡湯證是傷寒五六日,病邪入于少陽,邪氣方盛,少陽樞機不利,陽氣出入受阻,郁遏不能外達,則不發熱而惡寒;郁極求伸,陽氣亢奮,則發熱而不惡寒,即“寒熱往來”?!秱摗返?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此為陽微結……可與小柴胡湯。”其病機為邪入少陽,陽氣郁結,但能上蒸,不能外達。另外,原文第103條:“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則愈?!逼錇樯訇柌〗浾`下,陽氣不通于下則出現少陽兼陽明里實,治宜和解少陽,通下里實。原文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逼洳C為少陽病誤下,被郁之火更加郁結于里,擾及肝魂,出現驚惕不安而譫語。如成無己所言:“胸滿而煩者,陽熱克于胸中也。”[7] 2.5 痰阻胸膈,胸陽郁遏 《傷寒論》第166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北緱l為痰阻胸膈出現的太陽類似證,《黃帝內經》云:“衛出上焦”[8],痰阻胸膈,胸陽失宣,致肌表營衛失和,產生“病如桂枝證”的太陽類似證表現。胸陽郁而求伸,故出現“寸脈微浮”“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等表現,原文第324條:“手足寒,脈象弦遲”,第355條:“手足厥冷,脈乍緊”,均是由于痰涎結胸,陽氣怫郁,難以通達四肢所致,治以瓜蒂散涌吐痰涎,宣通胸陽。 2.6 肝失疏泄,相火閉郁 厥陰病提綱證,乃邪入厥陰,肝失疏泄,相火被郁所致。肝失疏泄,相火愈加熾盛,出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癥,肝火犯胃,熱則消谷,嘈雜似饑,出現“饑而不欲食”之癥。原文第339條:“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其后必便血”,乃肝失疏泄,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陽氣郁于內,出現的熱厥之輕癥。 2.7 肝胃氣滯,陽氣內郁 《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條用四逆散主之,以方測證應屬肝胃氣滯,陽氣內郁,不能宣達而令四肢厥冷。其治當舒暢氣機,透達郁陽。 2.8 失治誤治,胸陽郁遏 《傷寒論》第141條是病在太陽,當用麻、桂二湯發汗,反用“冷水潠灌”退熱,玄府不開,腠理郁閉,熱不得外散而陽郁,汗不得出而濕郁。水濕困阻,加重陽氣郁遏,故“彌更益煩”。治以文蛤散,清熱化濕,通利小便。若水濕之邪郁滯較重,服以五苓散通陽行水。麻黃升麻湯證是傷寒應汗而反誤下,表邪內陷,郁遏陽氣所致。陽郁膈上,胸中氣機不暢,出現寸脈沉遲艱澀,郁久化熱,閉阻于上,則咽喉不利,治當發越郁陽。 3 陽氣怫郁的治法 《傷寒論》中多條條文與陽氣怫郁的病機有關,其治法亦因其病因、病位不同而各異,因此深度解析《傷寒論》對陽氣怫郁的理法方藥對臨床治療相關疾病具有指導意義。 陽氣怫郁的原因包括風寒束表,衛陽被遏;水飲、痰涎內結而陽氣郁遏;少陽樞轉不利,膽火被郁;陽明熱結偏盛蘊結于里;肝胃氣機失調;表證誤治而陽為濕遏。陽氣怫郁的病因不同,治則亦不同,《黃帝內經》針對六氣變異之五郁提出:“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8]。此五郁是指五行之化,氣運乖和,生為五郁之病。若在于人,陽氣怫郁,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郁結于不同臟腑致病者,也可稱為郁證,此五臟之氣化。人與天地相應,五郁之治,分經論治。 3.1 發散風寒,宣暢衛陽 肺為嬌臟,易為外邪所侵,風寒束肺,衛陽被遏,宜發泄外邪,恢復肺之宣肅功能,氣機得暢,衛陽自通。如大青龍湯證:“太陽中風,脈浮緊……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此條除具有惡寒發熱,身疼痛等癥外,還具有煩躁,然第38條較麻黃湯證表邪重且陽郁重,故倍麻黃,峻汗以發越郁陽,且重用石膏清泄陽郁之熱,邪去正自安。 3.2 疏利氣機,散少陽相火 人之臟腑,木應肝膽,畏其滯抑,宜達之,則木郁自散[9]。陽氣郁于少陽膽經,如小柴胡湯證,病機為邪入少陽,樞機不利,膽火被郁,方中柴胡宣散半表之邪、黃芩清半里之熱,共解少陽之邪,和暢氣機,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此相類。陽氣郁于厥陰肝經,如四逆散證,乃肝胃氣滯,陽氣被郁,方中柴胡舒暢氣機,透達郁陽,芍藥苦泄破結,枳實行氣散結,以求木郁達之之效。 3.3 開泄水結,通利經氣 水應腎與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或陰或陽,但使精從氣化,則水郁可清[9]。水主寒邪,易郁遏陽氣,或致膀胱經腑氣不利,出現太陽類似證,治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利水以通陽。又如原文第356條水厥證乃水飲停胃,脾陽被遏,陽氣不能四布所致,治以茯苓甘草湯,行脾陽,散水邪。 3.4 涌吐痰涎,伸展胸中陽氣 痰涎黏滯,停于胸中,易阻滯氣機,困遏胸中陽氣,《黃帝內經》云:“在上者,因而越之”[8],如原文第335條瓜蒂散證,痰涎郁阻胸膈,胸陽被遏,而生心煩之癥。治宜發越胸中痰涎,暢達胸中陽氣,則心煩之癥自消,方中瓜蒂味苦,赤小豆味酸,酸苦涌泄,使痰涎自上而出,又得香豉輕宣升浮,胸中陽氣得以升揚,則陽郁自解。 3.5 清熱攻結,通利腑氣 陽明多氣多血,喜潤而惡燥,以通降為順,畏其秘塞,故宜泄之,或清或濁,使氣液得行,則陽郁可除。如原文第350條之熱厥證,方用白虎湯,重用六兩石膏,清透陽明之氣熱,佐以知母瀉火滋陰,二藥合用既清且透,滋液潤燥。如陽明腑實證,在三承氣湯中,大黃、芒硝苦寒攻下,通便泄熱,二藥合用,既可清陽明之胃熱,又可使大腸之郁火隨大便而出。 4 總 結 《傷寒論》中,針對陽氣怫郁這一病機,根據具體病因不同,陽氣郁結的部位不同,給出了具體的方藥和治療措施,對于現今臨床者,借鑒《傷寒論》對陽氣怫郁的論治仍具有指導意義。如麻杏甘石湯為小兒肺炎之常用藥,小兒為純陽之體,外受風寒,陽氣被遏,極易郁而化熱,方中麻黃外散風寒以疏通氣機,石膏內清郁熱以散陽氣之壅滯;陽氣怫郁于胃腸,導致胃腸氣滯,腑氣不通,出現腹滿時痛、大便秘結,或伴煩渴、譫妄等癥,臨床常用承氣湯類方清泄熱結,通利腑氣[10];再如四逆散,四藥合用,開郁散結,疏陽通氣,柔肝緩急,調和肝脾,后世由本方衍化而成的方劑有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其臨床應用甚廣,如急慢性胃炎、肝膽疾患、月經失調、乳房脹痛、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腫大等,凡辨證屬肝郁氣滯者,均可以本方為基礎,加減使用而效如桴鼓[11]。實踐證明,《傷寒論》所載之方劑,均為行之有效的經方,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因此,應不斷深化對《傷寒論》的研究與探索,以期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任愉嬙,蔣燕,屈樂,等.《丹溪治法心要》六郁證探析[J].國醫論壇,2017,32(2):18-21. [2]艾軍.論河間陽氣怫郁理論在溫病治療中的運用[J].四川中醫,2002,20(8):3-4. [3]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M].張奇文,朱錦善,王敘爵,校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葉川,建一.金元四大醫學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12-14. [5]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M].丁侃,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9,41. [6]溫病條辨·溫熱論·濕熱病篇·外感溫病篇[M].周鴻飛,呂桂敏,徐長卿,點校.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59. [7]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137. [8]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9]張介賓,景岳全書[M].孫玉信,朱平生,主校.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413. [10]趙婷,包潔,范永升.劉完素“陽氣怫郁”論治火熱病淺探[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1(7):553-555,561. [11]寧桂芹,孫忠堯,叢華偉,等.仲景治郁法淺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5):465-466. (收稿日期:2020-07-02 編輯:劉國華) |
|
來自: 當年明月l2pwx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