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年的時間內,大約有1/3的人群會經歷失眠。失眠會引起日間功能損害,持續性失眠患者患上焦慮的可能性是沒有發生失眠人群的2倍,發生抑郁癥的可能性是沒有發生失眠人群的4倍。除外其他因素,長期失眠的患者更容易出現高血壓、呼吸困難、胃腸道疾病、癌癥和慢性疼痛。 醫學上定義的失眠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現:
符合上述一條即可診斷失眠,有些朋友晚上躺在床上,沒有立刻入睡,就誤認為自己得了失眠,這是不科學的,調整自己至平靜狀態,30分鐘內能夠入睡,都屬正常。 心理和行為治療是慢性失眠的一線治療方案。認知行為療法是對失眠進行長期干預,是進行護理的標準。在縮短睡眠潛伏期和提高睡眠效率方面,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比藥物治療更有效。非藥物干預的治療獲益不是立竿見影的,可能需要數周才能達到治療目標。治療結果取決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失眠的嚴重程度和病程的不同。 失眠的非藥物治療包括:
當非藥物治療無效或無法實施時、睡眠困難引起明顯痛苦或損傷時、需要立即緩解癥狀、患者傾向于進行藥物治療、失眠與其他軀體疾病、睡眠障礙或精神疾病同時存在時,可以考慮使用安眠藥。常用酒精或非處方助眠劑(如苯海拉明、撲爾敏等),可能會加重失眠或使次日功能受損。 理想的安眠藥應在20分鐘內快速起效,幫助患者整夜安睡,不會導致日間功能受損,并且不會引起濫用,但目前尚無這樣的安眠藥。由于藥代動力學的差異,臨床上使用的安眠藥在起效時間、持續時間、是否影響日間功能方面均有所不同。選擇合適的安眠藥必須考慮到失眠的類型和患者的生理特點。對于人睡困難,但持續睡眠正常,希望次日沒有殘留效應的患者,合適的安眠藥應具備起效快、半衰期短以及代謝產物無活性的特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入睡困難的安眠藥包括:艾司唑侖、氟西泮、替馬西泮、夸西泮、三唑侖、唑吡坦、扎萊普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雷美替胺等。 |
|